林奕华
今时今日,在火红的中国电影市场里,一部电影的价值是什么?最被拿来寄望成功的标签是lP。IP背后,就是网络文化,也就是90后的欲望投射所在。从前,电影的创新始于电影人的奇思妙想,但从今以后,新世代观众埋单的,己不再是导演的视野,而是“我们要看的观点”。换句话说,不是我们走进一个未知的世界,却是一个己知的世界走向我们。看电影,如是在情感和经验上,由过去的立体,变成今后的平面化。
近期一部电影有没有必要以3D 拍摄,看来是上述趋势的某种启示:职场文艺片《华丽上班族》,为何要观众为了成全导演的视野,而在入场时多掏腰包戴上3D眼镜?
没有证据足以说明3D必然能够抬高一部电影的票房收入,票房失利的3D电影比成功的例子更多,何况,连动作片的3D电影都不一定旗开得胜,文艺片拍成3D就好像加上一件另类的外衣,只会让大众对它抱以更不信任的目光。所以,当3D不被认同可以被主流以外的电影用做表现的形式,杜琪峰要把《华丽上班族》拍成3D,他是在挑战3D电影的常规?还是要为他的创作历程留下一笔?
我从60年代开始接受电影可以在银幕或荧屏上来感受。家里的,是经济型的电视屏幕。电影院里的是伊士曼七彩弧形宽银幕。皇宫似的电影院,今天在大都会都变相成了电影博物馆,柏林还有,伦敦还有,因为动辄上两千的观众席,用来盖高楼大厦,肯定比每天要看着电影票房来营生划算。
而电影,就是从过去的庞然大物,随时代的需要进化成今天大家不只接受在电视上看电影,还不介意在计算机屏幕,甚至,小到只是一只手机,也能把一部电影走马看花地“翻”完。
《华丽上班族》可以在手机上看完吗?不管看过或还没看过电影,都有人说“文艺片不就是谈话?这也要拍3D,就是圈钱!”乍听这个说法,再成立也没有了。可是,如果用的是导演的角度,还有,如果这个导演又很在意他的电影不是只有今天会怎么被观看,而是在五年后,十五年后,二十年后,它还能不能是在导演决定的观看方式之中被看见。3D之于《华丽上班族》,就有可能不是一个圈钱的手段,而是“如何看”的选择。
《华丽上班族》一方面是3D电影,观众感受自己身处其中;同时它又是一部“一景到底”的电影,不管故事中出现医院、台风天、地铁,还是一个角色的内心危机,例如:扮演大伟的陈奕迅没有办法面对欠债压力,开了车在高速公路上放了手让速度毁灭自己。这些在不同空间发生的事情,导演都没有半点尝试说服观众,它们是真实的。“立体”加上“平面”,这个矛盾形成了《华丽上班族》最大的观影特色。
然而,非写实的处理手法,探讨的又是社会中人人都能遇上的处境,人人都会遇上的朋友或敌人。如果“和谐感”是观影的最大期待,杜琪峰明显就是要去扭转大多数人习惯的感受方式,造成一种不是它走向你、而是你要走向它的观看方式。
一般3D电影,立体感来自画面里的东西迎面而来,而比较少是把你拉到画面的深处,所以,不需要观众走向它。这也说明,为什么3D不能让电影越看越深,而是越看越浅:所有的惊喜,都是官能的,第一次看有效果,第二次已经失去魔法,大部分的3D电影,观众都会觉得看一次就够了。
《华丽上班族》当然是一部娱乐电影,只不过它对娱乐的定义,不是大部分3D电影提供的官能刺激。不管是“华丽”还是“娱乐”,在《华丽上班族》里根本就是挫败感的代名词。杜琪峰、张艾嘉要以娱乐“挫折”观众,但又先给他们建立以为将会得到愉悦,到底是在跟观众过不去,还是在找自己麻烦?但那不正是创作人用生命历练成就的3D镜头:艺术的最大意义,是让人看见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