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光辉的著作
以毛泽东《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为代表的光辉著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思想。《论持久战》科学分析了抗日战争,深刻指出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有力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坚信“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中国必将取得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
②战斗的媒体
1937年1月,新华通讯社在延安成立;1938年1月,《新华日报》创刊;1940年12月,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创建,不少听了广播的青年人冒着生命危险,穿过层层封锁,奔向延安及各抗日根据地;1941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创办了《解放日报》,成为抗日战争时期及解放战争初期根据地影响最大的报纸。
③抗争的歌声
抗战时期,党领导的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大批激励人心、鼓舞斗志的抗日爱国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成为最著名的一首抗日歌曲。武汉沦陷后,音乐家冼星海写就了《黄河大合唱》,一批又一批抗日将士和爱国学生,唱着“风在吼,马在叫”,走向抗战前线。
④怒吼的舞台
抗战时期,中国进步的戏剧工作者在共产党的号召下,利用戏剧这个武器,鼓舞民众,团结人民。1937年12月31日,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在汉口成立。许多地方剧种,特别是身处战区的剧种都曾演出各种反侵略、反投降、反汉奸、鼓舞爱国热情的剧目。
⑤犀利的画笔
美术工作者纷纷“跑向热情洋溢的群众团体,跑向炮火纷飞的战场……也跑向落后的城市或古老的乡村”,他们组成了延安鲁艺木刻工作团、上海漫画界救亡协会、抗日漫画宣传队、战地写生队等抗战队伍,创作出一大批抗日救亡主题的美术作品,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斗志。
⑥燃烧的文字
在抗战文学的写作上,深受沦亡苦痛的东北作家走在最前列。萧红的《生死场》与萧军的《八月的乡村》两篇小说产生了很大反响。马烽、西戎作品《吕梁英雄传》、丁玲有作品《一颗未出膛的枪弹》,散文方面,茅盾的《白杨礼赞》和《风景谈》最为脍炙人口。
⑦血色的荧屏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电影工作者利用电影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1935年,田汉、夏衍编剧的电影《风云儿女》拍摄完成,表现了全国人民一致要求抗日的强烈愿望。1938年,中国共产党创建了第一个电影机构——延安电影团,全名为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
⑧激昂的口号
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抗战,唤起千百万民众的抗日爱国热情,创作了大量的标语口号,在解放区、根据地、国统区、敌占区广泛宣传,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力量——“万众一心,誓灭倭寇!”、“只有抗战才是出路”、 “不要帮助日本人来压迫中国人”……
⑨永恒的瞬间
沙飞、吴印咸、石少华、郑景康、罗光达、顾棣等红色摄影师,捕捉了大量真实而珍贵的场景。沙飞的《战斗在古长城》,吴印咸的《白求恩在河北进行战地手术》等摄影图片,成为抗战历史的经典;《晋察冀画报》《山东画报》《冀热辽画报》等十几种画报先后创刊。
⑩战地的号角
抗战期间延安的文艺团体达70多个。在抗日救亡的政治背景下,1937年11月,延安成立了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抗日救亡协会,次年又成立了边区文化界抗战联合会。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郭沫若主持的以进步文艺工作者为主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积极开展抗战文艺运动,足迹遍及中国和东南亚,产生了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