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
8月28日,审计署发布2015年7月稳增长政策跟踪审计结果公告。
公告显示,今年7月,审计署对29个省份、29个中央部门和7个中央企业进行了稳增长政策跟踪审计。审计发现,有关部门和地区通过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取得积极成效;同时,一些地方和部门在清理盘活存量资金和闲置土地等方面力度还不够,有的政策措施落实和简政放权不到位,部分重点建设项目推进缓慢。
重点审查东北、西部地区的沉淀资金和闲置土地
审计署财政审计司主要负责人表示,与5、6月份相比,7月份的跟踪审计除了继续关注财政资金统筹使用、重大建设项目推进、简政放权等情况外,还着重审查了东北和西部地区财政存量资金和闲置土地的盘活利用情况,以及部分重大政策配套制度制定和执行情况。
此次审计发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22个省及2个部门存在资金沉淀和土地闲置问题,涉及资金564.47亿元、闲置土地3.6万公顷。二是10个地区、部门贯彻落实中央政策措施的部分配套制度不完善、有的政策措施未落实。三是3个中央部门和2个地区未按规定落实简政放权要求。四是18个重点项目推进缓慢,涉及项目投资502.73亿元。
审计署财政审计司主要负责人表示,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是当前财政管理中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是用足用活积极财政政策的关键举措;管好用好土地对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国务院高度重视财政存量资金和闲置土地的盘活问题,多次部署相关工作。7月初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要求各级财政将已收回沉淀和违规资金2500多亿元,加快统筹用于急需领域;国务院将239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存量资金调整用于在建重大项目;对闲置土地处置不力的收回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此次跟踪审计将财政存量资金和闲置土地盘活情况作为重点关注内容,是落实国务院工作部署的具体举措,也体现了跟踪审计的时效性。
审计署表扬了谁?批评了谁?
5月份以来,审计署每月发布稳增长政策跟踪审计结果公告的同时,还会向社会公告正反两方面的典型。
审计署提供给《中国经济周刊》的《典型案例情况》显示,7月份的正面典型有3个:北京市以中关村创新创业为突破,加快释放创新驱动势能;河北省固安县创新运作模式,破解园区建设资金瓶颈;浙江省大力推进以“四张清单一张网”为重点的政府自身改革。
审计推动整改典型有两个:审计促进重庆观景口水库项目审核批复工作;审计推动辽宁省朝阳热电项目开工建设。
反面典型有两个:山西省70处引调提水工程建设任务未按要求完成,中央专项补助资金2.41亿元闲置,“主要原因是山西省水利厅的慢作为,工作推进不力”;吉林省四平市多报2014年棚户区改造新开工任务完成量及整改情况的问题。
新一轮稳增长政策跟踪审计,新在哪里?
据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培勇介绍,2008年在4万亿投资的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的部署当中,我国第一次提出审计要全面介入稳增长政策的贯彻实施,进行全程的跟踪审计。但2008年的稳增长政策跟踪审计,主要是基于资金运用的合规审计线索而展开的,在当时它有着特殊的意义。而自去年8月开始的新一轮稳增长政策跟踪审计,已经由以往的专注于资金运用的合规审计延伸到合规审计与政策落实两方面的内容同时兼用。
审计署财政审计司司长郝书辰表示,跟踪审计和传统的审计项目相比,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服务国家治理更直接。跟踪审计的目标,就是要保证国家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促进国家良治。二、审计对象更加广泛。涉及到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五个领域,涉及中央各有关部门、各级地方政府以及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同一个审计项目涉及到的审计对象如此广泛,这在以往的审计中非常罕见。三、审计内容更加丰富。是对一揽子综合政策实施情况的审计。四、审计周期更长,将成为审计机关的一个常态性工作;跟踪审计以一个自然年度为一个审计周期,与以往的审计项目相比(一般两到四个月),周期比较长。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表示,在稳增长上,投资是关键。稳增长政策跟踪,更多的要跟踪投资,确实应当有全过程的审计跟踪。这种审计跟踪有两个意义,一是反腐败,二是能够保证宏观调控政策在全链条上得以实施,能够完成和实现预期的效果。
稳增长政策跟踪审计
全称“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跟踪审计”。2014年8月开始实施;今年5月起,审计署进一步加大跟踪审计力度,每月向国务院上报审计结果,并对审计发现的正反两方面典型案例向社会公告。
稳增长政策跟踪审计的五大重点:一是促进重大建设项目加快推进。二是促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三是促进重大政策贯彻落实。四是促进简政放权。五是促进防范经济领域风险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