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完36道题后爱上你

2015-09-10 07:22毕梓楷胡雯雯
南都周刊 2015年4期
关键词:阿伦道题问卷

毕梓楷 胡雯雯

一间实验室,两个陌生人,45分钟共同答完36道题,然后他们就会相爱。这是丘比特的情人节特惠套餐么?当然不是,这可是有实验数据证实效果,由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哲学教授亚瑟·阿伦研究出来,并流传了16年之久的科学秘方。

1997年,亚瑟·阿伦教授带头发起了一项心理学研究,想探寻一下人际亲密感是怎么产生的 。他在大学里招募了近两百名实验对象,先对TA们的基本情况、社会态度等做过问卷后,然后将其两两配对(熟人间相互避开),给每对人留出一定的单独空间,让他们花45分钟,共同回答36道题。这36道题是经过特别设计的,分三个阶段逐层深入,并且分为“亲密版”和“闲聊版”两种, 随机分派。经过这36道题后,实验对象还会单独填写一份问卷,评价自己的性格类型,以及与拍档的亲密程度。

实验结果很有意思, 完成“亲密版”36题的人,对两人的亲密指数评分(7分满分,平均4.06分)普遍高出“闲聊版”(平均3.25分)。甚至有30%的“亲密组”成员表示,聊完这些问题后,感觉同拍档的关系比人生中任何一段关系都深,尽管TA俩之前可能只是点头之交甚至完全不了解。

阿伦教授在后来发表的论文中总结:“人与人之间要建立亲密关系,持续地、不断深入地、互相对等地坦白自己的个人特性非常重要。”而两人之间能否变得亲密,跟他们的三观是否一致并没有太大关系,跟双方是否期待跟对方发生浪漫关系也没有关联。

更有意思的是,在实验结束后的七周跟踪调查中,“亲密版”问卷里57%的参与者都跟拍档有了后续交往。其中,37%的人上课时坐在了一起,35%的人开始正式约会,还有一堆在六个月后结了婚,并邀请了整个实验室的人参加婚礼!

十五年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曼迪·卡特伦翻出了这份研究,并在《纽约时报》爱情专栏叙述了自己的实验经历。这篇文章立刻成为当周官网点击量榜首,这份问卷也得到了大面积的转载。“我之所以喜欢这个研究,是因为它假设了爱其实是一种行动,而且也假设我和拍档无论如何都会有三个共同点。我开始相信,爱情是一件比我们想象的更可控的东西。”

曼迪的实(gou)验(da)对象是她在大学时就认识的一位男士,两人偶尔会在健身馆碰面,曼迪也幻想过“跟他在一起会怎样?”,并在Instagram上留意过他的日常生活,但从来没有实质性的发展。

“我向这位熟人解释了整个研究,他说,那咱们试试。”于是两人找了个酒吧,花了近两个小时,把iPhone传来传去,轮流回答完这36道题。然后,曼迪建议两人按照实验的第二步骤,静静地双目对视4分钟,这一环节是在酒吧外一座小桥上进行的。关于双目对视的环节,曼迪非常细致地描写了自己当时的心理变化,可以用心猿意马、小鹿乱撞、渐入佳境来形容,甚至在计时器响起时,她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

结果就如我们所料,曼迪成功地跟这位男士发展出了一段浪漫的关系。当然,如果你找到的这个人愿意花上45分钟至2小时,跟你共同做完一份36道题的大问卷,这本身就很说明问题。就如曼迪所说,“我们相爱是因为,我们各自做了去爱的决定。”而且更诡异的是,我们翻出阿伦教授的论文时,会发现里面似乎没有提到最后令人心旌荡漾的“4分钟对视”。

这说明什么呢?一个心机女借着科学的名义成功把上了男朋友?那么,脱离了那4分钟,整份问卷的魔力还有那么强吗?

本着科学求知的实践精神,《南都周刊》派出了一名年轻单身的采编成员,分别约出两位朋友进行了对比测验。实验报告如下:

我找的是两位半生不熟的相识。

第一位是广告人L。去年在公关公司实习时,他在旁边的广告公司工作。他说曾在我经过他们公司时见过我,而我从来没有见过他。他是通过社交软件联系上我的,我们闲扯过几句,互相嚷嚷有空要约出来小酌,但从来没有下文。我们认识将近一年,只通过黑镜互动,从未在现实世界中交往。最近我们重新获得了联系,我问他愿不愿意做我的实验白老鼠,他约我在一个天台的露天餐厅见。

见面时,他刚做完健身,和一个朋友一起吃饭。他迫不及待地让我开始实验。L告诉我,他想和音乐天后玛丽亚·凯莉共用晚餐。他不想出名。他觉得自己会在独自旅行的途中孤独死去。以前他觉得内在才是最重要的,但最近几年他越来越在意自己的外貌身材穿着。他觉得一生中最大的成就是,每次跳槽,工资都可以翻倍。他一直向往回到学校念书攻读硕士学位,但是不善理财的他老是将工资花个清光,而且,他不确定父母是否会支持他继续读书。谈及父亲时,他说,父亲在他有记忆以来一直很节俭,从来没有给自己买过什么好东西。他神色凝重,好像身体的每个细胞都散发着愧疚感和亏欠感。他需要被照顾。

如果可以活到90岁,我们都希望在最后60年里保持30岁时的心智。我们最感恩是我们都还好好活着。我们都希望有那么一个人可以分享我们的阴暗面。我们都看重友情里的忠诚和信任。他喜欢第一次看见我时戴的围巾。我喜欢他一口答应我做这个实验。

不出意料,我没有感受到《纽约时报》爱情专栏里那种渐入佳境,慢慢对一个不熟悉的人放下防备的感觉。我们之间的好感和亲密在深度上没有太大变化,反而是对彼此的了解在广度上有了进展。

其实,这36道题就像一幅本来就不完整的拼图,一块块拼砌以后,你会对眼前的画面有越来越清晰的认识,但终究只能看到局部,你很难,也不可能通过这幅拼图完全地猜透眼前的对象。

我问L,你觉得这个研究实验靠谱吗,我们的亲密度和了解度有增进吗云云。他认为社会学科只是经验学科,而不是严谨意义上的科学,但他会用这个实验去勾搭别人。他说,两个人聊了一个多小时,或多或少也会对双方有更多的了解。我问,“你回答问题的时候会有所保留吗?”“当然有啊,20%的保留吧。”我觉得不止。

在阿伦博士的实验中,跟“亲密版”36题对应的是另一套“闲聊版”36题,我又找了另外一位朋友P做对比试验。

P来中国将近五年,在一个外语培训机构做讲师。我们机缘巧合之下认识,但我对他了解甚少,甚至还称不上朋友。不知道是因为问题设计跟当下时代不相符,还是过于肤浅,抑或是对陌生人的戒备心,在远不到45分钟内,我们就结束了闲聊性质的36题,而且发现泛泛而谈后,依然对彼此一无所知。

我几乎没记住P讲的任何事情,除了他男朋友把他的宠物鼠扔出窗外,以及一次吵架后他男朋友让理发师把他剃成光头。这时,我开始体会到亲密版36问的魔力。闲聊或许可以用来消磨时间,但并不能拉近两个人的心理距离,而且闲聊实验过后,有一种身体被抽空的心累感,而不是亲密版实验后的那种充实愉悦感。

闲聊实验结束后,我继续和P聊天,并有意识地把话题往亲密版36问上靠。他慢慢开始了感情自白。他跟前面提及的男友相恋三年,去年六月在南非注册结婚,但前不久的某个早上,他醒来时突然有种顿悟,意识到丈夫不是自己的理想伴侣,于是提出分居。

他出生于金牛座和双子座的交界。以前的他有着金牛座的果断,而现在的他则过渡到双子座的优柔寡断,所以他认为他需要一个人来引导。然后他用一种哀其不争,混杂少许无奈的口吻讲述丈夫:32岁,无业,靠母亲接济,对生活没有太大抱负。我问,你当初为什么和他相爱。他回答,他好相处,身材也不错。他又再想了一下,没有给出更多答案。我半安慰地说,也许这只是你们感情路上的一个小波折。但他决意要和丈夫离婚。他对这个决定既悲又喜,问我这种感觉是不是很奇怪。我说,我能够理解。

在一个小时之内,他向我倾诉了他的情感状况并向我寻求意见。我感觉到,他对我的戒备消退了不少。

我想,阿伦研究中在实验室里的情感建立,与现实生活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现实生活不会夹杂着学术的功利性,不需要我们去得出或验证一个特定的结论,更多的,只是纯粹的人性和欲望。阿伦博士的亲密36题并非建立情感的必杀技,但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指引。至少你懂得了,无效的闲聊跟有效的沟通之间的区别。

另外,题目本身也许不是重点,更重要的是,你愿意行动,也能找到一个愿意为你腾出45分钟的人,看看彼此有没有建立感情的可能性,无论是爱情还是友情。

就算你还没有抓到愿意共同回答36道题的人,看看这些题也无妨,起码下次跟人聊天时,你有很多有趣的话题可以扯,也可以小有心机地为彼此制造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

猜你喜欢
阿伦道题问卷
误会
这道题谁会做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Q博士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