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企业目前有387 家,去年产值突破1500 亿元,军民融合产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比重达70%。图为第三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现场展示的装备。
“我国军民融合发展刚进入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的过渡阶段。这既是一个融合全面提速的阶段,也是一个矛盾问题不断凸显的阶段。”9月17日,在第三届绵阳科博会期间举行的2015军民融合创新发展国际论坛(下称“论坛”)上,国防大学对外发布的《中国军民融合发展报告(2015)》,作出如此分析和判断。
自从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出“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军转民”、“民参军”等话题一直被军地双方相关机构热议。
四川省省长魏宏在论坛致辞中表示,四川作为重要的国防科工大省和西部经济强省,将责无旁贷地抓住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坚定不移地走军民融合发展之路,为实施国家战略探索新路子、提供新经验。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论坛现场采访了多位军民融合业内人士,探寻在政府和军队都在进行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在世界范围内都属难题、没有固定模式可循的军民融合,如何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而作为军民融合排头兵的绵阳又有哪些经验可以被分享?
推动军民融合的政策性文件出台在即
“长虹现在更多的是叫‘军民结合’而不是‘军民融合’。”在长虹集团董事长赵勇看来,他的企业推进军民深度融合的主要瓶颈在于观念创新。
赵勇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长期以来,军工行业在一个相对封闭的体系里发展,现在鼓励军民融合的政策方向需要企业重新适应和认识。“比如说过去是等着政府、军队给任务,现在要主动参与市场竞争;比如军民融合的具体实践没有限制,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创新方式方法,我们是不是有这样的能力和精神?”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民融合研究中心秘书长于川信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军民融合当前缺乏管理人才、创新人才、技术操作型人才。
“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军队和地方各有一套人才体系。” 于川信设想能否把三方的资源纳入一套体系,实现最大化利用, “三套体系各有各的强项,能不能把强项组合起来对重大科研项目进行集体攻关,那时我们的技术突破能力将跟现在截然不同。”
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室副主任马占魁少将则认为,军民融合发展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顶层设计不足。而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决策层的高度重视,包括国家军队改革在内的规划一直在层层推出。
在论坛现场,德国前国防部长沙尔平介绍了德国版的“顶层设计”。德国推进军民融合有一套完善的法律体系保障,例如在德国的宪法中就有关于军民融合的定义。 “德国军民融合的技术首先要达到军民两用,比如起初用于军队的互联网技术后来对世界的变革都起到巨大作用,這是德国军民合作的一个基础,这个经验对中国也是有益的。”
除了观念、人才和顶层设计的制约,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之路,或许是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意志之后的必然选择。
国家发改委经济与国防协调发展司司长王树年表示,中国特色军民融合的实现途径在于“五个转变”:加快由条块分割向一体化设计转变;加快由行政推动为主向注重发挥市场作用转变;由传统领域向新兴领域融合转变;由增量资源统筹向增量存量并重转变;由单向、松散结合向双向、集成融合转变。
王树年同时透露,国家发改委经济与国防协调发展司将与政府和军队有关部门一起,积极参与军民融合发展改革总体方案细化论证,组织做好国家军民融合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加紧推动出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政策性文件。
绵阳如何做军民融合排头兵?
“科技城建设15年来,我们持续推进创新驱动和军民融合,形成了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保障国防建设、振兴区域经济的科技城模式。”绵阳市委书记、绵阳科技城党工委书记彭宇行如是说。
作为中国唯一一座“科技城”,以及军民融合的排头兵,绵阳的确有着鲜明的军民融合色彩。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企业目前有387家,去年产值突破1500亿元,军民融合产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比重达70%。去年绵阳科技城新认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有2684家,占四川省近1/3。
数据的背后,以长虹、九洲为代表的大型传统军工企业成功转型,利尔化学等一大批军转民企业崭露头角,20余家民营企业成功“参军”。绵阳市政府承担的3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科学新城、空气动力新城、航空新城建设,已取得阶段成果,而绵阳科研院所则圆满完成1000余项国防科研任务。
在绵阳市委书记彭宇行看来,军民融合是绵阳的最大特色和必须回答好的重大命题,“绵阳军民融合发展已经进入破茧成蝶的关键时期,我们将努力成为名副其实的排头兵。”
多位业内专家在论坛上也为绵阳如何继续领跑建言献策。
马占魁少将在答记者问时说,绵阳要进一步拓宽融合的范围和形式,“由技术等简单要素的整合向技术、人才、服务、资本、管理、信息等全要素融合延伸;由传统的装备研发、人才培养等领域向绵阳具有特殊优势的领域延伸;由过去的大型军工企业向国有、民营等多种所有制企业延伸,让各种经营主体都能参与进来;由过去单纯的军建民用向共建共用共享转变;由过去主要通过政府干预,转变为政策制度、市场运作和法规标准等多种手段综合应用。”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徐志磊看来,当务之急是建成促进民和军对接的平台。“有这么一个平台让民营企业能够进‘军’,比如说我们看到的机器人、3D打印,这都是非常好的民营力量,另外通过平台也可以成为将军事技术转化为民用的示范基地。”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规划部发展规划局副局长李能浩透露,下一步国家可能在成都、绵阳地区建设一个有区域特色的融合发展示范园区,“这就需要绵阳在领导管理、运行机制、政策制度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先行先试、大胆创新,尽早探索形成一整套具有引领性、规范性、可复制的方法,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提供借鉴。”
对话中共绵阳市委常委、副书记张锦明:
“军民融合就像生孩子,单方面努力没用”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曹煦 | 绵阳报道
《中国经济周刊》:绵阳近几年在军民融合创新发展上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张锦明:首先是推动重大科研项目在绵阳落地。地方政府积极地为国防科研院所以及军工企业创造条件,提供很好的工作便利和合作基础。
其次是探索军民融合新的机制。军地双方统筹考虑大的科技规划,诸如军方规划的空气动力新城、科技新城等都成为了绵阳科技城建设的重要组成;绵阳的国防科研院所以及地方的一些研究机构积极探索转企改制,当然这个路还很长;绵阳建立了军民资源共享的一些平台,促进了军地共用资源的流动和共享。
第三是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军民融合项目的推进极大地提升了工业中的高新技术产业比例,目前绵阳工业发展中高新技术产业占据56%左右的比例。
《中国经济周刊》:军民融合发展中,绵阳遇到哪些难题?
张锦明:一个最核心的问题也是瓶颈型的问题,就是军地融合面临的体制问题。军地的二元结构在军民融合的过程中比较明显,双方在一些方面的信息很不对称,容易导致资源的重复利用、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等问题。
今后军民融合体制性障碍的破除,我觉得要依赖于自上而下的制度改革。当然我们也不仅仅等待顶层设计出台后才开展工作,自下而上的探索创新也非常重要。
《中国经济周刊》:难题没有解决的原因在哪里?
张锦明:军地双方需要了解彼此的需求和渴望,我们办的论坛就提供了这样的机会,但论坛只是研讨性的,我们更需要执行性的。
站在地方角度设想,比如海陆空各军种在绵阳都有军代表,可不可以整體成立一个“军代局”,既负责管控在绵阳生产的军工产品,同时绵阳市政府可以授予它行政职能。军地双方对彼此有什么需要可以通过这个机构来转换,它就是军队和地方恋爱的咖啡厅。但是我听说这个很难,完全有待于下一步军队改革。
《中国经济周刊》:给绵阳先行先试的机会,您有信心解决这个难题吗?
张锦明:关键是这个机会多大,给什么样的条件。 军民融合是军队跟地方双方共同努力的事情,地方不可能包办军方的事情,军方也不可能包办地方的事情,但是它们之间需要打通。如果把军民融合比作一个孩子的话,它需要军地双方从谈恋爱开始共同努力,最终才能够产生健壮的孩子,单方面努力是不可能的。
《中国经济周刊》:发达国家的很多军事技术和装备都是民营企业提供的,中国的“民参军”目前面临着很多问题,比如说审批程序过多,这方面绵阳做了哪些突破?
张锦明:“民参军”政策由国家层面来制定,从最近的情况看有所放宽。另外,绵阳被国家有关部委批准,成为比照执行中关村政策的先行先试地区。我们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参军”,因为这代表了更高的技术要求。但是光有鼓励是不够的。因此,我们组织对民营企业进行培训,邀请军方讲解他们的要求与规范,并且尽可能给他们提供政府层面掌握到的一些军方信息。
《中国经济周刊》:绵阳的军工企业在“军转民”的市场化转型过程中面临很多挑战,政府对它们有何帮助?
张锦明:基本上企业有诉求我们都有回应,为他们解决现实问题。比如说有些国有企业以前办学校、医院等,现在政府把他们的这部分职能承接过来,让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企业经营管理,我觉得这是最大的支持。还有一些企业因为人员分流,或者人才自己出来要创新创业,我们为他们提供创新创业的机会,比如说入驻我们的孵化园区,比如提供咨询规划,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做的并且已经做过的。而为军队方面做的工作就更多了,重大科研项目的征地、拆迁、建设,还有解决家属子女的上学、就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