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回,西南联大中文系的一位老师向吴宓教授借了5元钱,说好一个星期以后还。但一个星期过去了,那位老师却没有把钱还给吴宓。于是,吴宓亲自找上门去。那位老师很不高兴,跟别人说:“吴宓真是个小气鬼!”有人把这话传给吴宓,吴宓说:“我不是为了5元钱,我是在帮助他提高道德修养!”
还有一回,是在20世纪30年代,吴宓的一位学生要去美国留学,但费用不够,向吴宓借钱。吴宓慷慨解囊,借给他300元,而且再三声明:“这个钱不用偿还了!”大师的个性,从借钱上也可见一斑。
20世纪20年代,梁漱溟先生任北大教授,他的课程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校方安排梁漱溟在课余时间进行演讲,梁漱溟先生准备了名为《人心与人生》的讲演,大家都打算去听。但梁先生随即宣布了一条要求:每位听众需要交1元钱,才可以来听他的演讲。这样一来,大家对梁先生便有了看法。
有一些人没有去听。后来,梁漱溟主动关心那些没去听讲的学生,了解他们为什么没去听讲,一旦确定哪些学生是因为生活困难无钱听讲,他自己就拿出钱来,托人捎给那些学生。
有人对梁漱溟的这种做法很不理解,他回答说:“(我之所以收钱)是真想让人来听,或因花过钱而注意听,否则不免有人随便入座并不真有兴趣听。”原来,梁先生并不是看重金钱,而是为了提高听课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