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路社·非常摄影

2015-09-10 23:04唐羽
新民周刊 2015年45期
关键词:光路摄影家意象

唐羽

陆元敏的《六六六系列之一》。

光路社的存在就整个上海现代摄影史乃至中国摄影史不啻有一种特别的意义,或可看作上海乃至摄影在整个现代转型过程中对于现代性的某种代偿效应。

成立于2010年的光路社,在摄影圈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并召集了众多的艺术家和爱好者聚集在一起。最近,记录光路社艺术历程的非常摄影实验报告出版后,再次引起摄影圈内外的广泛关注。

在光路社这面旗帜下集结了不同文化身份的摄影人:在职业摄影家之外,他们有的是作家、出版人、画家、设计师;也有的是会计师、公务员、大学生,甚而有文物修复专家和侦查摄影师。他们的表现风格和艺术态度不尽相同,或感性或思辨,或严肃或戏谑,或纯粹或复杂,或具象或抽象,他们多涉跨界却有着一致的创作思想圭臬:这就是以“非常摄影”的“反向游戏”对位和区隔于常态的风光、人物、静物摄影种种。尽管这样的划分和定义或许不够严谨,但他们突破摄影创作生态中线性思维窠臼的意志异常勇猛。

我们所处的这个城市,它的过去、现在,乃至将来都给予了艺术家一种文化宽容,海纳百川、变动不居是这个被谓之“魔都”的文化码头的特质。在当下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语境里,东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早已视作常态。光路社的存在就整个上海现代摄影史乃至中国摄影史不啻有一种特别的意义,或可看作上海乃至摄影在整个现代转型过程中对于现代性的某种代偿效应,并不应该忽略。

如果以此观点我们来分析非常摄影的作品,就不难发现:摄影家们已然从传统单一的摄影技巧、暗房技术向当下多元的数码复合技术转变;已然从向绘画借鉴转变为援用多媒体影像艺术的审美观念。另外,就题材而言,可以呈现为几个面向:从大自然万物汲取创意能量,表现自然伟力和生命精微之美;从东方文化智慧之中汲取创意能量,表现内省的生命意义和美学追求;从当代文化的语境以及艺术的表征出发,表现城市与人文的意象等等。

在管一明的《强光下的印刷品》(《纸上撞见》)系列里,将城市文化传播习见的海报现成品作为拍摄对象,运用“杂糅”的制作和拍摄背景的选择,营造漂浮感和神秘感杂糅的城市情境,进而通过拍摄定格完成对当代城市魔幻意象的形塑。这种将现成品的纳入视像的主观性拍摄行为构成了当代艺术创作的重要手段和元素,已经跨越了传统摄影的界域而附着观念的间离效果。这种间离效果同样在叶倩的《灯光》《淮海路》《橱窗》等作品里也可看见,例如以双眸为背景与前景投影所叠合构成的画面,揭示了城市之夜看与被看的关系。而在潘溯的《城市节奏》系列里,这个油画家运用反转镜头的多次曝光以及长镜头的通透感与广角镜的挤压感表现了具有绘画(类似版画肌理)表征的城市意象。也同样在张坦等人的作品里,那些类似版画肌理的形线透析出在绘画与摄影互渗互动作用下图式语言的创新,不仅很好地传达了当下摄影对于城市生活节奏表现的“质感”,也反映了绘画与摄影一百多年来的不离不弃的亲缘关系。陈村是作家圈子里玩摄影最投入,也最敏感的“职业杀手”,他是直接用摄影实践自己在文字符号码放之余的“玩趣”,他的《桃子熟了》不由令人想起新即物主义摄影家韦斯顿的《西班牙甘椒》,而他的《透光的手》更是令人咋舌,摄影的魅惑总是跳脱和超越我们的日常经验而呈现“异象”世界的生动。再比如徐明松的《圣音》,也是在匆促的脚步里对路边教堂黄昏下晃动的掠影,却寄寓隽永,宛如有通感之娱。

而今,光路摄影沙龙的成员已经不仅仅是对生活中视觉抽象的攫取,而是有意识地创造超越现实的视觉抽象。从自然抽象到自由抽象,从发现抽象到创造抽象,是抽象摄影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艺术境界不断升华的过程。

猜你喜欢
光路摄影家意象
大摄影家
大摄影家
大摄影家
大摄影家
自制立体光路显示仪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
激光切割中反射镜曲率对光路优化的应用
锅炉液位的相位激光测量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