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女友已改名玛丽

2015-09-10 07:22
新民周刊 2015年46期
关键词:翠花小倩格调

“当你的女友已改名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诗人余光中在一篇散文中这样问。他在述说文化的皈认,乡情落实于地理与人民。你的女友已不叫小倩而叫玛丽时,你也无法为她再去写一首古典的汉诗。看到这个句子时,我的触动,用一句古语来说,“如受电然”。好诗能用一句话穿透心灵,让人悸动,但要说清这悸动,恐怕千言万语也无能为力。

你不可能送一首《菩萨蛮》给一个叫玛丽的人,这是一回事。但事情并非如此简单。一个一直就叫玛丽的人,你只是不会给她写《菩萨蛮》而已。而这个玛丽是有历史的,她曾经叫小倩或者翠花,而现在才是玛丽。当她是小倩的时候,你可能送她一首《菩萨蛮》;如果她叫翠花,你难道就会送她《菩萨蛮》?

翠花和玛丽,一样不会得到《菩萨蛮》。如果要送她一首《菩萨蛮》,你会希望她叫小倩。不过,更重要的是,对玛丽,你可能还有诗去写,比如你会去写一首“十四行”,以符合已经改叫玛丽的那个人的趣味。但对翠花,你可能甚至连诗也不会送。

文字是有策略的。“翠花”的名字既可以说带着泥土的芬芳,也可以说带着泥土的腥气。但当一个能写诗的人表示不会把《菩萨蛮》送给一个叫翠花的人,这就多少有些底层歧视的意思。所以,我们不会看到“当你的女友已改名翠花,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的句子。

“当你的女友已改名玛丽”,所以你不能送她《菩萨蛮》,则是一个好的文字策略。这样的文字,能让人感觉到文化上的焦虑。这里面有本土与外来的张力,文化传承与文化流变的张力,古典韵致与现代浅薄的张力,而不送《菩萨蛮》的人既有一种传承者和韵致派的骄傲,又有一种感时而伤的气息。

在“当你的女友已改名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中,隐含着一种前置的事实,或者驱动着一种阅读者的想象,那就是你的女友本来拥有一个能让你写出《菩萨蛮》并且送给她的名字,这个名字定位于可供消费《菩萨蛮》的档次或“品位”,她应该叫小倩之类,而不是翠花或二妮。

这个小倩在写作者的心里,也通过文字的策略而调动于阅读者,从而活动在能够读出这个句子意味的阅读者那里。她是从小倩改名为玛丽,从而产生了不能送她《菩萨蛮》的遗憾,她还可能让人产生一种抛弃文化根本而欲挤进外洋同时流于洋俗气的鄙夷。但如果她是从翠花改名叫了玛丽,又当如何?她将被认为抛弃了文化根本,还是被认为拥抱了世界?在“土气”与“洋气”或者“土俗”与“洋俗”之间,写作者与阅读者对她又有何种等级的评定?就算是改名,在小倩改名为玛丽和改名为翠花相比,相比而言又怎么样呢?

我们可以想象“你的女友已改名玛丽”,但不会想象“你的女友已改名翠花”。事实就是如此,如果可能,翠花也会改名叫小倩或者玛丽,就像艺人出道时都要一个听起来更洋气的名字。对男子也一样,他不会改名叫二黑,而只会改名叫彼特,即使本来叫二黑,他也会改别的名字,以便配得上他的见识或者期待中的成功。

具有写作《菩萨蛮》之格调,与匹配于这种格调的女子,匹配于这种格调的女子的名字,一起组成了“当你的女友已改名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的背景,而她已改名玛丽,使《菩萨蛮》无由写出或送出,则是一个前景。两个情景的交织,产生绵延无尽的意味。

每个句子的后面,都有着意义的汪洋大海,人们往往被引向它最浅易的部分,并且经常只限于这一部分。一个时代正如一个句子,例如当我记起从包产到户、勤劳致富开始的变革时,会看到一系列措施,推动或拉动着我们来到效率至上、市场决定、尊重产权的今天,连续的话语链条不断展开,蓦然回首,感触类似于“你的女友已改名玛丽”。

猜你喜欢
翠花小倩格调
翠花,上川菜!
后手
虔诚至极
三婚
鸡鸣
法式新格调
运动,是一种格调
一双平底鞋
智惩色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