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9·11”到巴黎:为何越反越恐?

2015-09-10 10:46金姬
新民周刊 2015年45期
关键词:爆炸物恐怖袭击伊斯兰

金姬

2015年11月13日,“浪漫之都”巴黎经历了“黑色星期五”。为什么在美国“9·11”发生14年后的今天,恐怖主义非但没有被遏制反而呈现愈演愈烈之势?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反恐研究中心主任李伟一针见血地指出:国际反恐不像国内反恐那么简单,制约因素太多导致各国之间的实质性合作踌躇不前。

“基地”和“伊斯兰国”联手?

《新民周刊》:巴黎巴塔克兰剧院袭击者边朝人群盲目射击边用阿拉伯语高喊“为了叙利亚”和圣战口号。恐怖组织“伊斯兰国”(IS)宣布为此次恐怖袭击事件负责。此外,一名被捕的枪手称自己和其他三人来自叙利亚,被“伊斯兰国”招募。目前是否已经可以完全确定“伊斯兰国”是“11·13”恐怖袭击事件的幕后黑手?

李伟:不一定是“伊斯兰国”一家所为。因为这一次巴黎恐怖袭击是多点同时发生,显示了两个或以上的恐怖组织的联手行动。虽然这些恐怖组织高层之间未必互相隶属,或者谁听命于谁,但它们基层细胞——恐怖组织分子进行作案时往往会联手。这从2015年1月《沙尔利周刊》就能看出。这一次也不排除,他们把西方国家视作“共同敌人”。

此次巴黎遭袭说明部分极端势力已经发展到空前状态。多个公共场合同时发生爆炸、枪击事件,恐怖分子以AK这种军用武器扫射人群还对受伤人员进行补射,这些是以前从未有过的。

此事还让人想起不久前“基地”组织的领导人扎瓦西里在网上发布视频,呼吁“伊斯兰国”的支持者和“基地”的支持者联起手来,展现了他们之间希望进一步协调。这可能会对两者联手促进推动作用。

当下的国际恐怖势力,整体发展速度达到空前状态,特别是“伊斯兰国”组织还在现实空间(伊拉克和叙利亚)和网络空间相互活动。恐怖主义的发展蔓延速度达到历史上任何一个国际恐怖势力都没有达到过的速度。这个速度不到两年就影响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且发展出20多个分支机构,对国际社会构成的威胁越来越大。

正如美国反恐官员所称,巴黎袭击事件有“基地”组织的特征,因为鉴于“基地”恐怖袭击,在袭击进行的时间段以及地点的选择,做到精心的策划和选择,比如音乐厅,它是人员集中而且容易造成大规模杀伤性效应这么一个场所,所以,这一次的巴黎恐袭,最大的人员伤亡就是出在音乐厅。再者,选择法、德足球友谊赛,这里面有一个重要标志性的人物,就是当时看比赛的法国总统奥朗德,所以对这一次的袭击,它意味着要攻击法国最高领导人的意图,虽然很难攻击到,但是意图十分明显。

另外包括上述所提及的一些酒吧、咖啡馆,这些就是最具西方的生活价值观念的一些场所,而且时间段都是选择人员最集中的,所以从这一系列的时间、地点的选择看到这一次的恐怖袭击,是一场有规模、有组织、有预谋、经过精心的准备策划而发动的恐怖袭击,这些特征跟以往“基地”所从事的一些恐怖活动极具相似之处。

法国政府反恐不力?

《新民周刊》:在《沙尔利周刊》事件发生后,就有分析称以“伊斯兰国”为首的各种恐怖团体通过它们的地下组织和互联网不断对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方国家进行渗透,对思想不稳定的年轻人进行洗脑,向他们宣传所谓“圣战”思想。据当时的统计,涉入各类“圣战”团体的法国公民已超过1100人。在此期间,欧洲遭遇前所未有的难民潮,来自叙利亚、伊拉克等国的难民持续涌入。据说数千“伊斯兰国”恐怖分子或已混进难民队伍、混入欧洲。照此推断,目前在法国的恐怖分子人数只会比以前所判断的更多。这对法国在全境肃清恐怖分子的努力显然构成很大挑战。您对这种分析有何看法?

李伟:最新难民潮和此次巴黎恐怖袭击应该没啥关系。因为难民刚进入新的国家就策划参与这样的恐怖袭击,难度很高,而且还能够掌握武器。但是从长远来看,欧洲国家有申根协定,人员往来便利,不排除一些恐怖分子利用申根协定等便利条件进入法国发动恐怖袭击。

另一方面,法国是国内民众出境参与“伊斯兰国”人数最多的欧洲国家,这一数字源于法国是西方国家中国内穆斯林后裔最多的国家。法国作为一个前殖民主义国家,这是历史遗留的问题。

个人认为难民潮问题从长远来看会对欧洲国家造成很大影响,但和这次巴黎恐怖袭击没有太大关系。

《新民周刊》:据您所知,法国的情报及反恐机构的反恐能力如何?法国的反恐政策相对英美等西方国家,有何不同?

李伟:这是欧洲普遍存在的问题。欧洲往往比美国的反恐措施要松,因为美国遭遇“9·11”以后,整体上反恐措施特别是情报力度很大,从斯诺登曝光的棱镜计划等就能略知一二。欧洲国家和美国在人权理念上有分歧,西方国家主要面临是安全还是自由和隐私为上?美国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但欧洲国家处于摇摆状态,往往很多时候公民的自由和隐私更重要,因此反恐情报和监控监视都不如美国。

此外,由于申根协定国家,仅靠一个国家加强反恐措施,效果不明显,毕竟边境是开放型的,除非其他国家也和你一样级别的反恐,否则形同虚设。所以不能单独指责法国反恐机构不利。

《新民周刊》:法国奥朗德政府的反恐政策是否需要反思呢?

李伟:不得不承认,法国政府在反恐上一直在强化反恐措施。从2015年1月《沙尔利周刊》到8月国际列车恐怖袭击未遂,而且其他欧洲国家也有人参与“伊斯兰国”,只不过人数低于法国罢了。欧洲的反恐面临一个共同问题,不仅是法国的问题,欧洲历史、地缘等因素使之面临的恐怖威胁越来越大。主权国家内的反恐和国际上的反恐是两码事,后者受到的制约更多。无论是奥朗德,还是前任萨科齐,对维护本国安全都尽力了,但要完全避免恐怖袭击难度很大。

巴黎恐袭改变国际反恐格局?

《新民周刊》:此次巴黎遭袭,是否会引发欧洲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加强反恐力度和合作?

李伟:恐怖主义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申根国家在形式上、行为便利性上形成了反恐一体化,但不要忘了这些各自都是主权国家,并没有在反恐合作上真正达到一体化,制约了欧洲反恐。反倒是巴黎恐怖袭击发生后法国进入全国紧急状态,暂时关闭了边境,加上欧洲右翼势力不断清洗和难民潮问题,有可能对申根协定造成较大冲击。现在已有一些欧洲国家陆陆续续关闭自己边境,阻止难民进入。这一趋势反而可能大于各国加强反恐合作的趋势。

《新民周刊》:现在有人把此次巴黎恐怖袭击和纽约“9·11”相提并论,您怎么看?

李伟:个人认为巴黎恐怖袭击很严重,但要达到2001年“9·11”效果需要两个因素——一方面,恐怖袭击的规模、造成的人员伤亡以及产生的冲击和影响,这一次从全球范围内看比不上巴基斯坦、阿富汗、突尼斯、利比亚和尼日利亚发生的恐怖袭击的人员伤亡。甚至比不上2004年西班牙马德里“3·11”恐怖袭击。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关注,在于其另一方面——袭击发生所在国的自身地位和影响。纽约“9·11”之所以对全球国际关系和格局持久产生影响,在于美国自身的地位和影响,而法国在这一点上比不上美国,不可能与“9·11”相提并论。全球反恐制约因素更多,巴黎事件不足以改变当前反恐现状。

《新民周刊》:为什么国际社会联手反恐14年来,恐怖袭击反而屡禁不止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李伟:虽然国际社会在反恐上达成诸多共识,但共识和行动是两回事。大家一致认为恐怖主义是全人类的公害,国际社会共同面对的威胁。但在具体反恐问题上,由于受制于其他因素。具体到叙利亚问题,很多国家都在打击“伊斯兰国”,但是出发点和目标不同,俄罗斯为了维护叙利亚现在合法政府,而美国是为了推翻巴沙尔政府而让温和派上台。反恐有时是一个工具而不是目的,地缘政治、大国博弈、本国利益等各方面问题交织在一起,导致国际反恐非常不易。

《新民周刊》:巴黎恐怖袭击,是否可能引发国际社会总结反恐经验并修正之前的反恐策略?

李伟:国际社会对反恐的反思一直存在,但是各国反思的方向不同,很难真正走到一起。以《沙尔利周刊》为例,360多万人的反恐大游行,47国领导人参与,还是没有引发国际社会对反恐的根本改变。10个月后的巴黎,依旧遭遇了“黑色星期五”。这一次G20峰会上,主要议题由原本经济合作转为恐怖主义和欧洲难民潮问题,但究竟会取得多少实质性进展也很难说。

10个防范暴力恐怖袭击技巧

《公民防暴反恐手册》是一本关于公民防范暴力恐怖袭击的知识性口袋书,主要介绍和阐述群众在遇到暴力事件和恐怖袭击时,如何避免伤害的办法、互救自救的知识、紧急处置的措施等。

下面是节选自《公民防暴反恐手册》的10个防范暴力恐怖袭击技巧。

1.当暴恐分子持砍刀等尖锐凶器攻击时

攻击路线通常为上下劈砍或斜下方劈砍,以右手持刀为例,运行路线为右上至左下,防范重点是躲至左前方向下位置、向后退、近身/俯身抱腿(趁其重心不稳推倒)。

2.当暴恐分子在人群密集区持械袭击时

事发有距离时,可利用当时的地形地物,先防身再伺机夺取凶器。可以利用地上的砖头、瓦块击打对方,扬起泥沙眯眼睛,还可以利用身上的腰带、上衣等抡打防身。歹徒凶残无力抵抗时,采取侧身跑躲避攻击。如果暴徒快速追上,可仰身倒地,双腿弯曲,不停交替蹬踹,让暴徒难下手行刺,还可能踹掉凶器。

3.在公交车上遭遇持械袭击

公交车相对狭窄,空间密闭,在暴徒持械袭击瞬间,位于其背后和侧面的人员应迅速反抗,可用脚踹暴徒膝窝处,或者用手从后抓头发向后、向下猛扯,或者用肘击暴徒侧面太阳穴位置,其他人员应协力控制暴徒的上肢,因为暴徒通常会携带爆炸物或汽油罐上车,谨防其之后采取自杀式纵火袭击。乘车人员下车疏散时,切忌向路中间逃窜,以免被过往车辆二次伤害。

4.当暴恐分子驾车冲闯人群密集区

如果在广场,可迅速向较粗壮树木、水泥墩、乒乓球台、石桌石凳、建筑物后躲避,如果在集市,可向展台后、铺位后、农用车后、商品后躲避,但是不能紧贴在后面,以防车辆撞击后产生的冲击力。切忌往路灯杆后、玻璃橱窗后躲避,以防撞倒撞碎造成二次伤害。

如果没有可躲藏的地方,切记不要背对汽车逃窜,你的双脚跑不过汽车轮子。正确方法是,面向或侧向来袭汽车,连续地向左或向右快速滑动。当汽车冲撞你时,连续做“之”字形或“O”形滑动,可迫使袭击者驾车不停地快速转向,增加袭击难度,有利于摆脱纠缠。

5.如何辨识和处理“疑似爆炸物”

如何发现疑似爆炸物:

11月16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华盛顿纪念碑的国旗降至旗杆中间。美国总统奥巴马15日下令全国政府、军队等公共场所降半旗至19日日落,以此向巴黎恐怖袭击事件中的遇难者致哀。

观察并判断可疑物品有无暗藏的爆炸装置,是否有可疑的异常声响,爆炸物里的黑火药含有硫黄成分,会散发出臭鸡蛋(硫化氢)味;硝铵炸药里的硝酸铵也会分解出明显的氨水味(公厕味)。

如何处理疑似爆炸物:

向附近工作人员或使用附近的报警器报警,不要就近使用无线电通信工具,以免引爆无线电遥控的爆炸物。不要轻易翻动可疑物品,在专业处置人员尚未赶到之前,根据爆炸物的情况和位置紧急处置。如果怀疑爆炸物为遥控装置,可利用铁皮罩、铁桶、金属盆、铁锅等罩住进行物理隔离(地铁上都有专门的防爆装置)。如果是人体炸弹,有把握时迅速将其制服。

6.在人群密集区遭遇爆炸恐怖事件

就近隐蔽或卧倒,卧倒时要俯卧,上体和头部远离爆炸物,护住身体重要部位。如果发生大量人员慌乱撤离,老弱妇孺尽量溜边靠墙,防止被挤倒后踩伤;人员拥挤时,用一只手紧握另一只手手腕,双肘撑开平放胸前,微微弯腰,形成一定的空间,保证呼吸顺畅,以免窒息晕倒;若被挤倒,应设法让身体靠近墙根或其他支撑物,把身子蜷缩成球状,双手紧扣置于颈后,保护身体的重要部位和器官。

7.在人群密集区遭遇枪战

就地卧倒,不要顾及场地干净与否。卧倒后适当观察一下地形,如有可能快速移动到掩体后面。选择躲避地域和掩体。如果你恰好在警匪对战的中间地带,切忌乱跑乱窜。最好是趴着别动直到枪战结束。

8.在人群密集区遭遇纵火

用毛巾口罩捂鼻,匍匐撤离。穿过烟火封锁区时,可向头部、身上浇冷水或用湿毛巾、湿棉被、湿毯子等将头和身体裹好,再冲出去。

9.遭遇化学性恐怖袭击时

呼吸道防护。如果没有专业防毒面具,可以利用浸水、浸碱和包有泥土颗粒的口罩、纱布、毛手帕等自制简易器材。

皮肤防护。如果没有制式防毒衣,可以利用简易器材进行防护。若通过染毒地域时,可穿雨靴对腿部进行防护,也可套塑料包装、捆扎塑料布、帆布或毯子等用品防护。

眼部防护。如果没有专业防毒面具,用塑料薄膜贴在眼部也有一定的防护作用。

10.人体比较薄弱的部位和易受攻击的部位

人体正面相比背部弱,人体背部相比两臂弱,人体上肢相比下肢弱。当受到袭击又无处可躲时,设法用身体最强壮的部位去承受攻击,用四肢去抵挡,承受刀棍袭击可能会受伤,但是不至于丧命。对于头部而言,额头位置坚硬,因此,当歹徒贴身时,用额头撞击其面部也是较好的选择。

猜你喜欢
爆炸物恐怖袭击伊斯兰
存放年久遗忘的黑火药责任追究
欧洲之恐:欧洲可以迅速扑灭恐怖袭击,但仍做不到防患于未然
嘉米拉伊斯兰服饰旗舰店
西班牙通过WI-FI查爆炸物
论中世纪伊斯兰海商法的形成
英国警戒级别提到“次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