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个球
2015年3月7日,两届奥运会冠军邹市明在澳门进行的世界职业拳王争霸赛上,苦战12个回合,最终被裁判判定负于泰国卫冕拳王伦龙。虽然遗憾地与自己职业生涯的首个世界拳王金腰带擦肩而过,但邹市明表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行动影响更多人来参与拳击运动,才是他的梦想。
其实,如今的拳击运动已经具有全球影响力,几乎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泰森撕咬霍利菲尔德耳朵的事件。但拳击真正吸引大众眼球的并不是这些丑闻和花絮,它本身具有的粗犷与野性,以及展现出来的对抗之力和竞技之美,才是它真正的魅力所在。
人类天性
要问拳击运动从何而来,也许它就起源于人类诞生之初。为了在凶险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人类需要用双拳自卫;为了获得异性青睐,繁衍后代,男性不得不通过残酷的竞争展现个人魅力。作为高等动物的人类,在某些方面,与那些野兽并无太大的区别。
早在公元前688年的第23届古奥运会上,拳击就被列为比赛项目。不同的是,当时的比赛不分局数,不按体重分级,没有时间限制,抽签决定对手,直到其中一方被打倒在地昏迷不起,或举起右手表示认输为止。胜者之间再抽签拳斗,直到最终剩下一人。
现代拳击运动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最初的规则与古代拳击项目并无任何区别。到了1853年,英国制定了全新的《伦敦拳击锦标赛规则》,禁止拳手在比赛时用脚踢蹬、头撞、牙咬等动作,并划定了拳台的范围。随后,英国伦敦业余竞技俱乐部的成员完善了规则,例如在比赛中必须使用手套。英国拳击爱好者的努力,勾勒了现代拳击运动的雏形,他们为推动和促进现代拳击比赛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在第3届圣路易斯现代夏季奥运会上,男子拳击也正式被纳为比赛项目。
泾渭分明
也许大家都观看过拳击比赛,相信许多人都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有些比赛中,拳手需要戴头盔,而在另一些比赛中则不用呢?其实,拳击运动目前仍流行着两种不同的比赛形式——业余拳击和职业拳击。它们的区别除了运动水平相差悬殊外,比赛规则也有很大的不同,在赛事的性质、时间、防护、量级和裁决等方面更是大相径庭。
职业拳手一般受聘于某个职业拳击俱乐部,从事商业性比赛,并有专门的宣传包装团队。目前的职业拳击比赛分为12个回合,每个回合为3分钟,之间休息1分钟,整场比赛时长47分钟。而业余拳击比赛仅有4个回合,全程赛时也仅有11分钟。
职业拳击和业余拳击的最大区别,恐怕就在于对运动员的保护方面。在职业比赛中,拳手唯一的保护装备就是牙托,他们光着膀子,穿着短裤,拳套也较为轻薄。这些措施都是为了保证观众能观赏到最激烈、真实的比赛。当然,这些做法也引发了巨大争议——职业拳击运动是否过于野蛮?
与此相比,业余拳击比赛就“温和”许多。除了和职业拳手一样佩戴牙托外,业余拳手还需穿戴头盔和比赛服装,手套也会厚实很多。因此,在业余拳击比赛中,往往以点数定胜负,很少会看到严重的伤害事故。
在职业拳手和业余拳手之间,有一道绝对不能跨越的鸿沟——职业拳手不得参加业余比赛。像大众熟知的奥运会拳击比赛,就是业余拳手的表演舞台,奥运会冠军则是他们的最高荣誉。而职业拳手的无上光荣,则是各个拳击组织颁发的“拳王金腰带”。
其实,许多职业拳王都是在业余拳坛上积累了一定经验后,再跨入职业拳坛的。例如邹市明在获得了奥运会金牌之后,于2013年1月23日宣布进入职业拳坛。而阿里、刘易斯、霍亚等,也都曾是奥运会拳击奖牌的获得者。
拳击之美
曾经有一部名为《格斗中的科学》的纪录片。片中,节目制作人邀请了各种格斗流派的运动员测试力量,其中单拳的最重力量来自于一位43岁的美国前重量级拳手,他的拳力达到了453千克。而拳王泰森的右拳力量则达到了惊人的800千克。
拳击运动同时也是极复杂的竞技运动之一。拳击比赛绝不只是拳手力量的对抗,更是他们体能、技术、心理和意志的较量。面对瞬息万变的赛场情况,运动员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作出反应,利用强有力的身体和娴熟的技术、多变的战术进行攻击和防守。许多重量级拳王的灵敏度都难以想象——如果他们不能躲过对手的重拳,那根本撑不过12个回合的比赛。此外,职业拳击还非常重视对拳手步伐的训练,跳绳是他们日常训练的重要内容。别看泰森的身形彪悍,他的跳绳成绩是120个/分钟。
由此看来,拳击运动对运动员有着极高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要求。参与拳击运动,不仅能增强人体力量、提高灵敏性和反应能力,还能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不难想象,很多人都无法接受拳击比赛的“暴力”,但为何它还会有“艺术化搏斗”的美称呢?其实,参与任何运动都有可能造成身体伤害,只不过拳击运动体现得更为直接。如果没有大众的认可,这项运动也不可能在今天发展得如此繁荣。就像帕奎奥与梅威瑟之间的世纪之战,光票房一项就可能突破2.5亿美元,而体育产业专家对这场比赛的产值估算是10亿美元,许多拳击迷不无自豪地表示:“他俩打一场拳赚的钱,抵得上C·罗和梅西一年的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