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85美术新潮”看文化民间的重建

2015-09-10 03:36王林
中国艺术 2015年1期
关键词:新潮布面油画

王林/文

从“’85美术新潮”看文化民间的重建

王林/文

图1 1999.6.1 木版 488cmx732cm 1999年 方力钧

图2 大批判——可口可乐 布面油画 200cmx200cm 1990—1993年 王广义

2015年是“’85美术新潮”运动三十年祭。“’85思潮”是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现代艺术运动,以其鲜明的个体意识冲击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中集体与集权的意识形态。全国各地众多自发组织的艺术群体重申民间社会的文化权利,改变了官方美协一统天下的艺术格局。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当年的“’85思潮”,就没有今日中国多元化的艺术状态。

“’85美术新潮”作为民间社会的美术运动,对中国文化民间的重建有至关重要的启示意义。

中国文化的伟大来自民间的伟大,与古代民间社会的发达休戚相关。古代社会是一个等级社会,从君主到百姓,官分七品,人分九等。但中国传统皇权意识中有浓厚的民本思想,一方面讲“率土之滨莫非王土,率土之人莫非王臣”,另一方面讲“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统治者以作为统治基础的“民”为贵,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尊重民间。周朝“采风”是朝廷收集、整理民风民俗,关注、吸纳民间文化的重要制度。作为历朝文化经典的《诗经》其大部分内容就来自民间。相传孔子删诗“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可见当时文化人对于民间创造的敬畏之心。而孔子作为后来统治者尊崇与信奉的至圣先师,不仅因为他探讨仁义,创立儒学,而且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规模化办学的民间教育家,改变当时教育仅在宫廷施于贵族的有限性,真正开创中国民间教育的先河。

中国传统民间社会有相当的自治性和自主性。秦王朝实行中央集权,汉承秦制,历朝沿袭,其郡县制置官至县为止,所谓“七品芝麻官”即是县官,是传统官僚制度中最小的官。官下有吏,但“吏不入乡”则是传统规约。唐代诗人杜甫“三吏三别”之《石壕吏》,讲的就是官吏居然直接到石壕村抓人。在杜甫眼中,这是败坏纲纪、极不正常的现象,是国家败象与政权危局的表征,所以他充满愤慨与忧虑。传统中国民间社会的保甲制度和朝廷中央统治的官僚制度相辅相成,但又是相互区别的。中国历来有庙堂与江湖之分,范仲淹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讲的是中国古代文化人立身处世的根本原则:达(做官)则兼善天下,穷(不做官)则独善其身。独善其身,不光“忧其君”,而且要“忧其民”,因为有文化有修养的人应该“进亦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国古代文人固有达穷之别,但并不以做官不做官来区分学问、人格的高低与成功与否。故有“身在魏阙(庙堂),心在江湖”之说,甚至从道德角度认为江湖地位更高,他们更多的是欣赏“身在魏阙、心在江湖”的朝廷中人,很少反过来赞扬那些身在江湖却心在魏阙的仕途追逐者,由此可见民间在古代文人心中的重要性。

图3 东 布面油画 250cmx260cm 2012年 刘小东

图4 青春 布面油画 150cmx186cm 1984年 何多苓

图5 自由引导人民 布面油画 250cmx360cm 1995—1996年 岳敏君

中国历史上很多重要的文化改变都来自民间,从诗到词的变化,从传奇到小说的发展,皆为坊间创造。中国民间不仅为百姓提供了自然生成、自主发育的文化基础,而且为文人留足了发展空间。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挂冠“归去来兮”,乃是历代文人归隐乡土、寄情山水的楷模。民间对于文人来说,成为宜居之地。“独善其身”之谓,除了伦理道德自我约束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完善自身文化修养,进行各种可能的文化创造,在学术研究、经典训诂、写诗著文、琴棋书画,乃至营造、茶食诸多方面有所作为。看看宋代苏轼一生宦海沉浮,穷达数变,但始终能够在儒道佛的研究中,在诗词文画的创作中以及诗论词论文论画论的探讨中成就斐然,上至朝廷策论,下至地方菜谱都有创于世,足见中国古代民间社会在相当程度上独立运转的作用;也可以见出中国传统民间社会对于文化人的生存与保护,预留的回旋余地之大。尽管有秦始皇焚书坑儒,扑灭异己力量,企图一统民间思想的暴政,但毕竟只是一时之举而难以奏效。民间有识之士藏书于壁,让黄老之学在汉代兴盛,亦让儒学从此发扬光大。真正对民间造成巨大伤害的,可以说是清代乾隆开始的文字狱,此举不仅将极权化专制主义施行于政,而且与思想意识审查直接挂勾。这种文化管理一旦与行政管理相互结合,民间必然会丧失自然、自主、自治的文化权力。一个缺少发生机制和生成活力的民间如同荒原,是难以产生伟大文化的。

图6 一个骇人的夜晚 布面油画 80cmx80cm 2010年 邓箭今

图7 都市 纸本设色 69cmx46cm 2007年 田黎明

图8 降吉祥 行为装置 剪纸 2003年 吕胜中

图9 风行水上 皮纸水墨 55cmx55cm 2003年 刘庆和

图10 大家庭 布面油画 200cmx250cm 1999年 张晓刚

图11 析世鉴——天书 综合媒材装置 手工刻版、印刷及传统书籍装订 1987—1991年 徐冰  

图12 禁书 布面丙烯 80cmx100cm 2008年 刘野

图13 见证 观念摄影 110cmx223.6cm 2001—2002年 何成瑶  

文化生长有其自然属性,形同非洲白蚁筑巢,数百万只个体在没有中心控制的情况下建造出数米高的土穴,其内部还有相当复杂的通道和通风系统。它们依靠的是研究者称之为“共识主动性”的合作过程,每个个体观察彼此与环境互动的信息,然后自主确定自己的活动。文化的生成即类似于此,有其自发性和自治性,依靠的是民间社会自主的文化权利。其中“共识”和传统有关,“主动”和个体有关。而文化权利的分享正是现代公民社会必有之义和发展趋势。当代艺术所强调的文化差异性、特殊性以及所谓另类现代性,不是批评家们说说就可以做到的,它必须也只能在民间自由、自发、自主地生长出来。“’85美术新潮”以来,中国社会持续不断的改革开放,已使社会组织的结构性改变成为历史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讲,“’85美术新潮”运动是重申民间文化权利、重建文化民间社会的一次历史尝试,其意义将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而日益彰显。

艺术家和批评家要做的事情,无非是以自己的工作推动历史改变,为所处时代留下真正的、个人的、具有创造力和思维智慧的精神印记。对此徐冰有言:“如果你这个人没有感觉,你对生活很满足,或者你觉得生活中没有问题,你这个人就不会有创造力。”(引自雅昌艺术网文《创造力从哪来》)“’85思潮”至“89后”艺术,是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阶段,前面呼应“文革”后早期前卫的霹雳之声,后面接续着艺术市场化、国际化以及官方与民间复杂纠葛的种种博弈过程。在纪念“’85思潮”三十年的时候,重新思考民间公民社会的文化权利问题,重新思考艺术和市场及其经济利益、艺术和官方及其意识形态、艺术和国际交流及其文化体制的关系,显然是必要的。三十年过去了,中国当代艺术已处在不同基础和起点上,但当年新潮艺术家们所面临的基本问题并没有根本改变。经济的繁荣、消费的狂欢、既成权利和既得利益的重新分配等等,这一切并不能改变当代艺术的价值诉求,即艺术家置身于社会的、文化的、精神的、历史的、生态的种种问题之中作出个人的、身体的、视觉的、在场的反应,直面各种企图操控人心的力量——传统习惯、集体无意识、政治意识形态、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等等——以艺术作为理由维护和争取人的独立、尊严与不断发展、倾向丰富的自由向往。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85思潮”具有中国社会与中国历史的开创之功。

在纪念“’85美术新潮”三十年之际,重温布勒东(André Breton)1930年在《超现实主义第二次宣言》中说过的话,也许不无益处:“我们反对任何一种溺于诗意之中的麻木不仁;反对以艺术作为消遣;反对旁征博引式的探讨;反对纯粹的推理。同那些养精蓄锐、不肯动脑筋的人——不管他们表现得器量狭小还是气势夸张——我们不愿有任何共同之点。任何背弃、任何逃跑、任何叛卖都不能阻止我们去结束这一套早该结束的东西。”

2015年3月18日

RECONSTRUCTION OF UNOFFICIAL ZEITGEI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1985 ART MOVEMENT”

图14  《红孩儿》2004年第十六号 综合材料 150cmx120cm 2004年 余陈

图15 钟馗嫁妹 布面油画 150cmx150cm 2012年 刘溢  

图16 小姜 布面油画 120cmx60cm 2011年 冷军

猜你喜欢
新潮布面油画
一张油画
王秋莲
塬(布面油画)
詹克兢布面油画
油画《塬下》
油画
轻松一夏
新潮婚纱秀
《岁月长又长》(油画)
张方白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