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绿道理论对西安历史文化街区文化绿道建设的思考

2015-09-10 04:31张菲菲苑继红
绿色科技 2015年8期
关键词:绿道绿地西安

张菲菲,苑继红

(长安大学 建筑学院,陕西 西安710061)

1 绿道的认识

1.1 绿道的概念

绿道的概念起源于欧美国家,意思就是与人为开发的景观相交叉的一种自然走廊。列特(Little)、佛里克(Flink)和施恩思(Searns)把绿道定义为一种线性开放空间,它是由自然廊道,比如山脊线、溪谷、滨水空间或者是火车道直接转换成的风景道路、游憩用地或其他线路。法布士(Fabos)在此基础上强调了绿道的生态、游憩和文化历史保护的理念。乔格曼(Jogman)在同意法布士对绿道多功能性的基础上强调了绿道是为人类服务的,是有链接城市和城郊景观的功能的。杰克·艾亨(Jack Ahern)的定义明确地指出了绿道的多功能性和可持续的土地利用理念。他认为:绿道是经过精心规划、设计和管理的土地网络,这个网络是多功能的,包括了生态、游憩、文化、美学以及其他多种功能,这些功能可以被集中地以可持续的方式在此土地网络上实现。

此处列举的绿道的定义虽然有所区别,但构成这些定义的基础认识是一致的:资源共生的假设、连通性和多种功能的集中性。这些就是绿道的本质。

1.2 绿道的内涵

绿道是串联各类绿色开敞空间和重要的自然与人文节点的绿色廊道,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自然节点,人文遗迹、历史村落、传统街区等人文节点,以及社区、中心商业区、大型休闲文娱区、公共交通枢纽等人流量较大的区域的绿色廊道。绿道对于保护与优化城市生态系统、引导形成合理的城乡空间格局、提供休闲游憩和慢行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1.3 绿道的组成

城市绿道由绿廊系统和人工系统两部分构成。绿廊系统是城市绿道的绿色基底,主要由地带性植物群落、野生动物、水体、土壤等生态要素构成,包括自然本底环境与人工恢复的自然环境,具有生态维育、景观美化等功能。人工系统由慢行系统、交通衔接系统、服务设施系统和标识系统等构成,具有休闲游憩、慢行交通等功能。

2 西安历史文化街区绿道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保留了城市中大量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街区内生活着大量的原住居民而向世人展现着该城市某个历史时期的完整风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一个城市重要的历史文化街区代表了该城市特定时期的风貌和特色。

目前,西安的现存历史文化街区分为两类,一类是北院门和三学街两片明清历史文化街区,一类是七贤庄近现代历史文化街区。西安历史文化街区的范围较广,且成片分布,基于西安城市的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基本具备绿道和文道建设的条件以及建设绿色历史文化长廊的基础条件。

2.1 线形绿色开敞空间基本形成

西安历史文化街区自然条件优良,文化氛围浓厚,环城公园、兴庆宫公园、大唐芙蓉园、曲江遗址公园等线状和块状的绿色开敞空间丰富,形成具有西安古城特色的、景观环境优美的开放式历史空间地块。

2.2 沿线历史文化遗存极其丰厚

西安是一座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城市,经过3100余年积淀,西安孕育了以宫廷文化、西部文化和民俗文化为代表的丰富的无形文化遗产。西安具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1处,省级65处,市县级183处,在册文物点2944处,其中秦始皇陵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982年,国务院公布西安为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具有周、秦、汉、唐等优秀的传统历史文化,且在明城墙围合的明代城区内,历史格局基本保存,街巷空间丰富,成为西安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2.3 符合西安文化展示规划要求

第四次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确定了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两项重要举措:新旧分治,行政中心外迁和完善老城保护体系。提出了“以西安古城为核心,以周边重大古迹遗址为背景,以四大保护带为依托,重点弘扬周、秦、汉、唐优秀的传统历史文化,全面带动关中地区历史文化保护”的原则,在继承和发扬上版规划的保护体系下提出“一环(城墙)、三片(北院门、三学街和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三街(湘子庙街、德福巷、竹笆市)和文保单位、传统民居、优秀近现代建筑、古树名木等组成的保护体系”。并通过明城墙和河流等线型和块状的绿地空间,把相对孤立的历史人文景观串联起来,形成历史文化序列。

3 西安历史文化街区的两道建设的总体思路

着重提升明城墙及其绿地的生态功能,并与历史街区文化资源保护展示和居民休闲旅游、传统文化体验相融合,形成凸显地域文化特色的绿色廊道,促进西安历史遗产绿道建设的发展。该方面的建设主要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3.1 贯通拓展明城墙及周边的绿地,丰富绿道系统的文化内涵

由于西安的绿地建设是分期分块进行的,受时代特色和建设条件的限制,绿地建设的设计理念和建设风格有差异,整体性存在不足,有些绿带与绿带之间相互割裂和连通性不足,有些绿带的斑块面积较小,生态性也有不足。为此,要对西安历史文化街区和遗产绿地、绿化带进行整体规划和调整,增强绿地的连接度和连通性,同时把周边零散的街头绿地容纳进来,增加绿带宽度,尽可能扩大绿地规模,形成全城的具有较高生态修复能力的城市绿色廊道。西安的文化遗产数量多,范围广,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进行绿道的规划和建设中,应该加入成体系的文化因素,建设具有西安历史文化特色的文化性绿道。

3.2 提取西安历史文化主题元素,挖掘沿线历史文化景观资源

西安历史文化遗产是世界级的文化景观,历史人文资源丰富,但保护挖掘、展示利用的深度不够,大量珍贵的历史遗存,深藏小巷,未被人识,湮没在历史的记忆中。为了保持街巷肌理和小尺度空间特色,演绎和展示这些历史资源,需要突破空间的限制,对西安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梳理和重构,深入提取西安历史文化的主题元素,挖掘沿线历史文化景观化资源和与之相关的文化基因,利用明城墙和历史街区等各个绿地空间作为载体,沟通周边的街巷和小路,组成独具特色的路径系统,并就势连接周边文化遗迹,结合当地特色发展文化产业,把散落的历史遗迹组织串联起来,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充满文化氛围的城市绿道。

3.3 完善城市路网衔接,组织构建低碳型自然化的慢行通道

“慢城市”建设已悄然兴起,渐渐成为各个城市建设的新方向。低碳环保的理念深入人心,也成为城市建设的新时尚。西安的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特色和景观是得天独厚,极其珍贵。但长期以来,城市路网与城市绿地的衔接不够通畅,部分地区无法便捷地实现居民步行活动的连续性。很多绿地只是周边市民的晨练场所和旅游观光场所,而在很多历史地段没有得到更多在文化体验上的开发和利用。为此,首先应该完善城市路网中步行空间与绿地系统的流畅连接,实现适宜居民步行和自行车等低碳环保的出行,享受城市绿网带来的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健康生活方式。其次,要对西安历史文化街区和文化遗产空间适当进行重新塑造和表达,汲取“慢城市”生活理念,创造一种休闲娱乐和文化体验式的空间环境,让人们放慢生活节奏,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舒缓生存压力,致力于将其打造为亲近自然、低碳健康的慢行体验式自然通道。在为更多游客提供良好的文化型景观特色的同时,更好地为当地居民的交往和休闲生活服务。

4 结语

城市绿道的建设工作还在探索和发展阶段,但是其重大的生态意义和低碳意义将受到更多的关注和研究,笔者在此理论基础上对西安历史文化街区和文化遗产的建设进行初步探索,致力于改善城市步行空间,促进市民健康低碳的出行方式选择;提供步行活动路径,串联休憩与文化体验空间,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和提升市民生活品质。

[1]杰克·艾亨,周 啸.论绿道规划原理与方法[J].风景园林,2011(10):104~107.

[2]Flink,C.H.Searns,R.M.Greenways:Guide to Planning,Design and Development[M].Washington,DC:Island Press,1993.

[3]Little,C.E.Greenways for America.Johns Hopkins[M].Baltimore:University Press,1990.

[5]Jongman,R.H.G.,Kulvik,M.,Kristiansen,I.European ecological networks and greenways[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4,68(2~3):305~320.

[6]马克·林胡尔,王南希.论美国绿道规划经验:成功与失败,战略与创新[J].风景园林,2012(6):34~38.

[7]胡剑双,贺 慧,范风华,等.近四年来中国绿道研究综述[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风景环境规划).北京: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4.

[8]杨 玲,张 萍.构建广东“绿道”+“风景道”休闲网络初探[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风景环境规划).北京: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4.

[9]陈文杰.关于在老城南历史街区规划建设文化型绿道的设想[J].现代园艺,2014(10):150~152.

[10]刘春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研究探析[D].西安:长安大学,2009.

猜你喜欢
绿道绿地西安
西安2021
Oh 西安
浅谈林地绿地养护精细化管理
骑行绿道“潮”玩成都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西安人的歌》突如其来?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绿道 享受城市“慢生活”
走进绿地
追根溯源 回到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