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短房
性感女星一句话,让赫氏改变对美看法。
美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最红的性感女星玛丽莲·梦露,和当时美国最强大对手苏联的领导人尼基塔·赫鲁晓夫之间,似乎本不应该有什么瓜葛,事实上也的确不多。这两位名人仅见了短短一面,且并非单独会谈,站在他们身边的“闲杂人等”,仅见诸名单的就有400名,其中不乏娱乐圈比梦露更有“分量”的人物。然而梦露和赫鲁晓夫两位当事人却觉得,那次匆匆一见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美国人和赫鲁晓夫
互不待见
美国人对赫鲁晓夫的印象并不好。当他们沉浸在战后一家独大的氛围中时,赫鲁晓夫却挥舞着粗壮的胳膊,声称要像“生产腊肠一样”制造洲际导弹,还用嘶哑的声音高呼“我们要埋葬你们”。正因如此,得知赫鲁晓夫要访问美国,许多美国人的第一反应是“不欢迎”:FBI的一份民调显示,当时选择“我要杀死赫鲁晓夫”选项的美国人多达2.5万人,一种写着“不接待赫鲁晓夫”的贴纸一度十分畅销。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也并不喜欢这位对手,与一个强横的对手没完没了地进行核竞赛,是他最不愿见到的。
而赫鲁晓失似乎也不太喜欢美国人和美国的东西。此前,他曾见识过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应邀品尝过百事可乐,对前者,他轻描淡写地称“苏联也能做而且做得更好”,对后者他則嗤之以鼻,认为实在不堪入口,比莫斯科自动售货机里的果汁汽水差远了。不过,他接受了邀请,准备体验一下美国的“资本主义腐朽生活”。
赫鲁晓夫想跟梦露
“共进午餐”
然而美国人和赫鲁晓夫还是有一些共同语言的,比如梦露。虽然很多人批评梦露演技差,参与拍摄的多是“俗电影”。但上至肯尼迪家族的头面人物,下至最普通的工人和大兵,无不对性感、热情的梦露如痴如醉,甚至有评论称,梦露是那个时代唯一也能被女人们广泛喜爱的性感明星。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是,赫鲁晓夫也对梦露有好感。
当艾森豪威尔发出访美邀请后,赫鲁晓夫表现得老大不乐意,最终勉为其难地接受了,但前提是必须满足他两个“小小的特殊要求”:参观迪斯尼乐园以及与梦露共进午餐。事实上赫鲁晓夫此前只看过梦露的一部电影:《热情似火》,而且仅仅是在几个月前看到的,然而这匆匆一瞥竟给赫鲁晓夫留下了深刻印象。
然而,由于麦卡锡主义余毒未了,迪斯尼乐园接到通知后几乎不假思索地以“安全理由”拒绝赫鲁晓夫访问,美国情报部门也的确收到诸如台湾特务或匈牙利流亡者要谋杀赫鲁晓夫的线报。如此一来,倘若梦露也不给面子,会谈将十分尴尬。令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的是,梦露答应了。据称,外表性感的梦露其实是个单纯的“爱国主义者”,当她听说自己的“出场”关乎美国最高利益时,很干脆地应允了。
400人的“约会”
不过那个年头的美国还是相当“老派”的,没有安排“二人世界”,而是“乱点鸳鸯谱”地弄了一堆陪客,名单上多达400人。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娱乐界的众多名人,他们集体出席了1959年9月21日在好莱坞的一次盛大午宴。
参与接待的政治人物暗自叫苦,因为在那个特殊年代,接待这样一位人物,不够热情或太过热情都可能被政治对手指责。于是他们便例行公事般地推进:匆匆的车队,草草开场的宴会。唯一精挑细选的是首桌的宾客:和赫鲁晓夫夫妇同桌的有明星加里·库珀、伊丽莎白·泰勒、詹姆斯-梅森和著名歌手法兰克·辛纳克拉。当然,还有梦露。
虽然赫鲁晓夫提出过要求,但东道主显然别有想法,坐在主位——赫鲁晓夫夫人身边的是辛纳克拉,赫鲁晓夫身边是加里库珀。宴会一开始气氛是沉闷而严肃的,尽管席间都是表演大师,但他们显然只想完成“任务”,不想作什么精彩表演。
赫鲁晓夫开始了他的表演。他首先颇为得体地回忆了自己的贫寒童年,并语带双关地说,自己本是邻居眼里的乖孩子,怎么长大之后却被一些人视作“无恶不作的坏蛋”?接着,他很有风度地问候20世纪福克斯老板斯库拉斯,夸张地称之为“自耶稣诞生以来的老朋友”,然后他不厌其烦地历数英国、法国、美国、德国甚至波兰对俄罗斯民族的历次入侵,暗示在诸如匈牙利和波兹南等问题上纠缠殊为无趣。紧接着话锋一转,赫鲁晓夫开始用犀利的言辞嘲讽加州对他“紧绷绷”的接待,他表示,他是来“自由的国度感受自由气息的”,可是却被塞在闷罐车里晒太阳,而且连去看看迪斯尼乐园的“小小要求”也得不到满足,他尖锐地讽刺道,“那个乐园里有什么不能让我看的?导弹发射架么?”
赫鲁晓夫的演说令400名东道主如坐针毡,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正在此时,梦露开口了,她仅说了一句话:“总理先生刚才的话真的很有意思。”
轻描淡写的一句话,霎时间让火药味十足的气氛变得轻松起来,赫鲁晓夫改用亲切的口吻和明星们攀谈,宾主举杯言欢。席间赫鲁晓夫表示“在美国的经历很愉快”,并盛邀梦露到苏联做客,“您将吃到别处绝对吃不到的俄罗斯风味馅饼”,考虑到礼仪,赫鲁晓夫很快向其他明星发出了同样的邀请。宴会最终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未能有第二次约会
在随后举行的苏美戴维营会谈中,双方虽未签署任何协议,但紧张的对峙气氛大为缓和。回国后,赫鲁晓夫一反常态,盛赞美国所取得的经济成就,并提出著名的“和平竞赛”理论。参加这场盛大宴会、并说出关键“台词”的女主角梦露却被遗忘了。据说梦露后来一直津津乐道于这次很不像约会的约会,认为自己的影响力成功地让苏联领导人打消了核冒险的念头。
严肃的历史学家们显然不以为然。梦露的传记作家们都认为,她是个热情、善良,但头脑简单的人,之所以敢在宴会上大胆发言,并非因为对政治敏感,而恰是因为“没心没肺”,结果歪打正着。据说梦露本人真诚地期待赫鲁晓夫兑现邀请,期待新一次约会可以让她得到拯救世界的机会,可惜她再未获得这个机会:1962年8月5日凌晨,她被发现离奇死亡。几乎与此同时,美国U-2侦察机发现了苏联部署在古巴的核导弹基地,赫鲁晓夫对美国“蜜月般的好感”一去难复返。
朝核危机爆发后,一些俄、美专家建议美国效仿当年的艾森豪威尔,给金正日或其接班人安排一次“梦露式约会”,从而培养朝鲜领导人对美国生活方式的好感。但正如《波士顿环球报》上佩特·尼尔森所指出的,“梦露式约会”虽然可以缓和赫鲁晓夫访美期间的调门,却无法阻止他两年后染指古巴、和美国争雄的决心,别说今天已不再有梦露,便是有,又能比当年的梦露做到更多么?
(尹菲荐自《文史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