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公民周有光:以语言的桥梁看世界

2015-09-10 08:02黄璐
东西南北 2015年9期
关键词:周有光汉语拼音拼音

黄璐

才华与才情,眷顾着这位老海派知识分子。走读中西文化,周有光以“世界公民”的视角,推动着中国语言的现代化。

他经历了晚清、北洋、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时代,被称为“四朝元老”;他留学海外,环游世界,精通经济学,知晓四国语言,参与文字改革,成为“汉语拼音之父”。

圣约翰大学成立于1897年,是中国最早的新式大学。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著名的人物,很多均毕业于此:顾维钧、林语堂、宋子文、荣毅仁、邹韬奋、贝聿铭……他们都是周有光的同学。

一生游走于不同文化之间,作为一名“世界公民”,他搭建起语言的桥梁,圆融地看世界。

他是著名学者周有光。2015年1月13日,刚刚迎来了他110岁寿辰。

出走与回归:走读中西文化

1923年,17岁的周有光登上了从苏州开往上海的火车。

言论自由,思想自由,信仰自由,这所大学的基础教育给周有光打开了一道新世界的大门。授课老师主要来自英国或美国,学校所有人都要用英语,连门房都讲英语;教授中国历史或古文科目的老师均是国内大家,如古文学家钱基博便在这里讲中国文学。

中西方思维的交汇,是他认识世界的起点。

周有光大学的专业是经济学。毕业后他和夫人张允和一同到日本留学,后又漂洋过海到金融业最为繁荣的美国工作。

在美国期间,给了周有光一个如饥似渴、融会贯通地汲取知识的机会。他把大把时间都泡在图书馆,见他每天都去、且极为认真,纽约公共图书馆特意为他留了一个小房间:任何时间都可以过去看书。

才华与才情,眷顾着这位海派知识分子。1948年底,他同夫人张允和乘坐当时最豪华的“伊丽莎白皇后号”客轮,从美洲到欧洲、再到非洲,做了一次环球旅行。1949年6月6日,他们走读了大半个世界后选择归来——回到当时并不平静的上海滩。

为什么选择“红色中国”?后来的时光里,总有人追问着周有光,他也试着解释他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国共合作抗战期间,重庆成立了一个全国政协委员会,周恩来每次开会都讲要走民主道路。毛泽东同社会知名人士会面时也总强调,中国的出路就是搞民主。那一代人就是单纯的爱国,当新中国成立,大家很快就回来了。”

50岁改行:26个字母干3年

回国后的周有光,到复旦大学教经济学。

1955年10月,他突然接到一个通知:到北京参加马上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会议结束后,胡愈之找到还急着要赶回上海给学生上课的周有光,說:你不要回去了,新成立了一个机构叫“文字改革委员会”,这里需要人才,请你到北京来做这个工作。

扔下精通的经济学,半路出家研究语言学——对于50岁的周有光来说,“这真是一件出乎意料的事”。当时,领导的回答是“这是一项新的工作,大家都是外行”,而周有光算是一个最好的人选。

其实,周有光在圣约翰大学时,就萌发了研究文字学的兴趣,他辅修了语言学。1920年,他参加过上海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改革运动当时受到苏联支持。在纽约工作时,除了研究经济学,他还花了大量时间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语言文字学。

新中国成立后,当用罗马字母制定汉语拼音被提到议事日程时,周有光成了一个理所当然的人选。

拼音方案委员会一共有15个人,具体工作由叶籁士、陆志伟和周有光三人负责,周有光任拼音方案室的主任。他提出三点原则:拉丁化、音素化、口语化,在3年的时间里,他们用科学的方法,将26个拉丁字母组建了汉语拼音文字方案。

1958年2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汉语拼音方案决议,同年秋季开始,《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小学生必修的课程进入全国小学的课堂。

“人家开玩笑说:26个字母搞了3年,你们太笨了!”周有光笑着回忆道,“今天想起来,这3年时间花得还是很值得。”

“外交”3年:

把拼音方案变成国际标准

事实上,直到今天还陆续有人在提意见,而这些意见,周有光等人在制定拼音方案中都研究过,没有过任何漏洞,也没有遭遇过任何新问题。

1979年4月,周有光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文献技术会议发言:提议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

“一个鲁迅写成20种写法,应该统一成一个。我们的汉语拼音方案为什么最好,我必须一个个向他们说服。”

当时,关于汉语的拼音方案很多:法国有法国的方案,英国有英国的方案,西班牙也有自己的方案。要国际上认可中国的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国际标准,在周有光看来“接下来的工作,颇有外交味道”。

要日本支持汉语拼音方案,那么中国则支持他们的训令式(日本关于日语的拼写方案);英美反对汉语拼音方案,因为他们抱怨,国会图书馆要用2000万美元来修改。怎么与各国关系进行斡旋,并在语言学规则上进行讨论,周有光担任了3年的“外交家”,以语言为桥梁,在国际社会的文化和规则中游走。

1982年,国际投票一致通过:汉语拼音方案定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

搭建两座桥梁:推进语文现代化

在周有光看来,50岁之后自己的主要工作的意义,就是搭建了两座桥梁。

一座从没有文化到有文化之间的“桥梁”。上世纪五十年代制定的“汉语拼音方案”让中国的小孩子、大人,甚至是文盲能够利用这个工具认字,走进中国的文化宝库。

同时,这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外国人也更容易学习中国的文字和文化。中国人的名片上印着拼音,即使是不懂“方块字”的外国人,通过学习汉语拼音便可以认得,可以叫出。

“我们中国从清朝末年到今天,都处于现代化改革的过程之中,语言文字的改变,就是改革之一。”

在周有光看来,汉语拼音方案和文字改革的意义,最大在于实现了中国的“语言现代化”——让普通话成为了中国人共同的语言。

“九十年代以来,教育部积极推广和普及普通话。设想,一个大的国家,广东人讲粤语,上海人讲上海话,香港人到北京旅游还要找翻译,国人在本国找翻译岂不是笑料?”

周有光在上世纪30年代到日本东京读书时,就有过深刻的感受。他曾以为他学的东京日语可以走遍日本,到那才发现,就连不远的京都人的语言也完全不一样。

“之后,日本努力推广以东京话为基准的‘国语’,现在日本人之间讲话没有一点障碍了。欧美国家的共同语言普及,大概三百年之前就实现了。”

中国还正在实现之中。21世纪初,北京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北京人能讲普通话的大概占80%,20%不一定能。一个国家要做到现代化,需要达到很多指标,其中一个就是语言的现代化。

这是“世界公民”周有光走遍世界,走读中西文化的视角,也是“汉语拼音之父”走过一个世纪,为中国的现代化一直在做的努力。

(穆白荐自《文史博览·人物》)

猜你喜欢
周有光汉语拼音拼音
周有光的处世观
汉语拼音与英语单词识记浅析
汉语拼音与英语单词识记浅析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自测题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五、六单元自测题
快乐拼音
快乐拼音
汉语拼音综合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