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重器,国宝回家

2015-09-10 07:22程丽君
读者欣赏 2015年9期
关键词:金饰堡子车马

程丽君

2015年7月20日上午9时30分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刻,在“秦人”重现礼仪之都的复古场景中,曾经流失法国的32件甘肃大堡子山秦人文物由法方移交至甘肃省博物馆,中法两国之间首次通过协商合作促成流失文物回归的案例成功完结。

考古学调查与发掘已经证实了《史记·秦本纪》中记载的甘肃东南部的渭河和西汉水流域一带是秦人在商末、周初至春秋早期的活动区域,也是早期秦文化的中心。遗憾的是对早期秦文化的科学研究却总是跟随着盗墓贼的脚步前行的。早在20世纪20年代,出自礼县盐关-罗家堡一带的青铜重器“秦公簋”就经由盗墓贼之手流向社会。这引起了著名学者王国维的注意,并开始了对秦人早期都邑的考证。

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礼县、西和县一带的古墓葬群遭到了疯狂盗掘,百余件鼎、簋、钟等青铜器和一些金饰片流传到社会甚至美国、法国、日本等海外国家的古玩市场。很快相关单位对被盗掘的墓葬进行了抢救性的清理和发掘,拉开了全面、系统地研究秦文化、早期中国历史等工作的序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礼县大堡子山遗址被评为200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同时,被盗文物的回归工作也得到了业内人士和其他收藏者等各方的支持,1993年10月,原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先生在香港古玩市场见到一批秦公重器,受条件所限只好选购其中七件回上海博物馆收藏;2009年,美国收藏家范季融、胡盈莹夫妇将所藏六件出自大堡子山的青铜器捐赠给中国;2011年,全国政协委员郭炎先生将出自大堡子山、在法国征集的两件金饰片和一套金铠甲捐赠给国家;日前又有一批流失至法国吉美博物馆的金饰片已由收藏者捐赠给了甘肃省博物馆,重新回到家乡。

这批金饰片共有32片,经各方专家反复考证,认为均出自被盗的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大墓,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其中数量较多的一种是口唇纹鳞形金饰片,共19片。1995年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在礼县大堡子山的M2中字形墓中出土了七件与此相似的金饰片。近年来甘肃省博物馆也陆续征集了一些大致相近的金饰片。

这19片中除一件体型较小,只有7.3厘米长,3.8厘米宽外,其余18件大小与重量基本一样,均长近12厘米,宽约7.5厘米,重23克左右。19件饰片的形制与纹饰相同,都是长方形,两条长边与一个短边平直,在一个短边的正中相同方向起一个三角形尖,因形状似鳞,故命名“鳞形金饰片”。与有尖一边相对的另一边的两角处各有一个钉孔,只有一片的两角处各有一大一小两个钉孔,钉孔大部为均匀的圆形。有学者推测这种饰片在当时使用时只固定上端,有尖角的一端在下方,多片重叠垂挂,从而形成垂鳞状态。饰片的两侧及下端捶揲有轮廓线,在轮廓线内饰上下两组双线勾勒的口唇纹,纹饰线条清晰,立体感强,有很好的装饰效果。口唇纹和垂鳞纹都是青铜器上较常见的装饰纹样,在商周时期很流行。但是一片片口唇纹的金饰片,重重叠叠,却是将垂鳞纹演绎得栩栩如生,其效果远非纹于青铜表面的所能相比。

还有一种目云纹窃曲形金饰片,共七件。形状、纹饰也相同。长12至13厘米,宽10厘米多,重40至50克不等。近方形,相对两角末端呈弧形,另两角末端各延伸出一个小长方形为窃曲纹样的首和尾,其上各有一钉孔。饰片表面有捶揲对称的云纹,饰片正中有一圆形的目纹,与两云纹共同组成目云纹。

当然,这批金饰片中最精美的还属4件鸱鸟形金饰片。这四件饰片的形制基本相同,只是鸱鸟鸟头的方向两两相向。饰片由金箔裁剪成鸱鸟形状,眼、喙、足、尾俱全。尖尖的喙向下钩起、圆圆的眼似在凝视、以变形窃曲纹象征鸟的羽毛布满全身。在鸱鸟周边及喙、首、尾、爪等部位等距离地分布着双眼钉孔。

此前甘肃省博物馆也征集有相近形制的鸱鸟形金饰片,但单从个头相比只有这次的二分之一大,只能算作小字辈了,这四件饰片体形硕大,质地纯正,制作者抓住鸱鸟喙尖、目圆的主要特征,周身捶揲的变体窃曲纹随着不同的方向变化着,就像大鸟周身覆盖的浓密羽毛,虽然只是金箔制成,但因纹饰富于变化,捶揲的工艺又使鸱鸟有凸有凹,颇有立体效果。

鸟是人们最喜爱的主题纹样之一,它被塑造成或俊秀或温婉或可爱或勇猛的形象出现在金、银、铜、玉、木、骨等各种质地的器物上。但是秦公大墓中选择鸱鸟作为棺椁的装饰题材,不仅仅是为了美化,还有更深的一层含义在其中。它是秦人对其先祖“女修吞(玄鸟)卵,生子大业”的神话故事的诠释,是崇拜鸟,以鸟为图腾的表现。

根据学者的研究,这些鸱鸟形的金饰片和口唇纹垂鳞形的金饰片都是用来装饰秦公棺椁的。关于装饰棺椁的最早记载见于《礼记》。根据记载,一套完整的棺饰包括墙柳和荒帷两部分,不同的阶层有严格的等级差别。装饰物是放在这两个地方,而并不是直接装饰棺椁的。在陕西发现的多座西周墓葬中就有在外棺饰有串贝和铜鱼的现象。春秋、战国时的楚墓中出现了在棺上贴玉璧的情况,有时也用玉璜或玉环代替玉璧。当然,一般的墓葬中不会有棺饰,只有贵族级别以上的墓中才有,这也是等级的表现之一。

在秦公大墓中,鸱鸟形的金饰片是棺椁上大鸟的头、胸部位,众多的垂鳞形金饰片则构成大鸟的羽翼。如果这种推测不错的话,这些历经2000多年,今天仍光彩熠熠的金饰片,当时应该包裹着巨大的棺椁,似乎是一只只闪闪发光、振翅欲飞的大鸟,那是怎样的气魄,何等的壮观啊!

回归的金饰片中还有两件饰片较为独特。两件饰片形制相同,尺寸略有不同,一件长40厘米,宽13厘米,重200克,另一件长39厘米,宽15厘米,重22克。两件整体都呈顶端平齐的镞形,正中有一纵向隆起,两侧捶揲出对称的云纹,周边有轮廓线。在最宽处与一端的两侧各有一钉孔,其上的钉孔表明它还是用于固定在某样东西的表面用于装饰,如果还是用于棺椁表面,那与其他饰片不同,它的隆起就只适合于用在边、角等有棱的地方。那么有没有另一种可能,它是用来装饰车马的呢?在1994年3月至11月对大堡子山进行抢救性清理发掘时,据当地参加发掘的工人讲,盗墓者曾在车出坑内盗掘出大量的鎏金车饰件和金饰片,可惜金饰片已荡然无存,仅见一件铜矛和少量车马器。可见当时在墓地的车马陪葬坑里是有金饰片装饰车马的。

虽然这种饰片的用途还不能确定,但无论是用来装饰棺椁还是车马,都表明秦人喜好黄金的习俗,复杂的工艺、精美的制作,也充分显示了秦人高超的工艺水平。大量金饰片的出现不免会使人对其原料的来源产生疑问,曾有学者推测秦人使用的黄金来自河西走廊或阿尔泰地区,但是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人墓葬及车马陪葬坑出土的黄金制品的数量来看,还是相当多的。而礼县所处的陇南市本身就有丰富的金矿,全市九个县区均有黄金分布,其中礼县和文县的储量最大。这样看来,如果秦人掌握了黄金冶炼技术,就近取材是最好不过的事了。

这批金饰片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几乎所有的饰片表面或背面甚至两面都沾有朱砂。朱砂是人类较早使用的矿物之一,且很早就用于墓葬中。在属早期龙山文化的河南孟津妯娌遗址的一座中型墓的墓底就撒有朱砂;同一文化晚期的山西陶寺一墓地的死者骨架完整,周身裹以平纹织物,织物外面遍涂朱砂一层。夏、商时期在墓中铺撒朱砂的现象就愈发多了。二里头遗址曾发掘的18座墓中有11座墓的墓底都撒有较厚的朱砂,同样的遗址中还有一座墓底的朱砂甚至达到了八厘米之厚。

西周时期则继续延续这种风俗,甚至将朱砂撒得更多、更厚,西周早期的应国、燕国等都有出土在棺底、尸骨下铺撒朱砂的墓,在墓主人是周穆王时期的鱼伯墓中,鱼伯的头部、胸部都撒有大量的朱砂。这种在墓中使用朱砂当有特定的内涵与意义,从其流行的地区可看出基本处于华夏文明的主体范围内。金饰片上残留的朱砂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早期秦人与周人之间互有交流与借鉴。

这批回归的金饰片数量之多,制作之精,级别之高,都前所未见,为甘肃省博物馆增添了早期秦文物的精品,是研究早期秦文化的珍贵资料,为今后继续征集相关文物提供了较为准确的参考依据和标准,更是国际严厉打击盗掘古遗址和墓葬、非法贩运文物、积极促进流失文物回归的又一次成功合作。

猜你喜欢
金饰堡子车马
乡居留句
禹王殿堡
沉默的河流
堡子记(短篇小说)
“驰”和“弛”
花嫁良缘
见字如面,纸短情长
传世「囍爱」
不一样的金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