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收获哪里来

2015-09-09 17:56尹传红
科学24小时 2015年9期
关键词:液态科学研究刘静

尹传红

“我国科学家研发出世界首个液态金属‘软体动物’”, “液态金属机器人‘终结者’正向我们招手”……前不久,清华大学医学院与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联合研究小组取得的一项科研成果,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该研究小组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了一种异常独特的现象和机制,即液态金属可在吞食少量物质后,以可变形的机器形态作长时间的高速运动,实现了无需外部电力的自主运动。这一极具科幻色彩的研究,为研制实用化智能马达、血管机器人、流体泵送系统、柔性执行器等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这是该研究小组继首次发现电控可变形液态金属基本现象之后的又一突破性发现。

这两个极具现实意义的重大突破,“货”真“价”实,“大用”可期,可喜可贺。而这一科学传奇背后的两个意外,则为科学发现的历史增添了生动的案例,饶有趣味,也耐人寻味。据联合研究小组负责人刘静介绍,他们是在进行连接断裂神经的研究时,偶然发现了用作连接神经信号传导的液态金属的电控可变形特性,由此促发了对液态金属在电场作用下的运动机制的研究。像这样“跑题”进入未曾有人触及的领域并摘得意外之果的情况,正是科学魅力之所在。由此,他们又顺理成章地进行下一步探求,即如何让液态金属脱离电场环境也能够有所“作为”。

新的奇迹发生于2014年9月。一次实验中,一位年轻的研究人员在清除液态金属表面的氧化物时,没有依从常规使用玻璃棒,而是顺手将桌上的一张铝箔纸卷成小棒“代劳”。当铝棒触碰液态金属的瞬间,在未加电场的情况下,那滴原本圆润安闲的镓铟合金,竟然在盛满氢氧化钠溶液的培养皿里不停地跑动起来……对于这个意外发现,刘静感叹道:“科学上偶然和必然总是相伴的,我们确实很幸运,但这离不开此前的积累。”

不错,科学研究中确实存在某种运气或机遇。一个优秀的科学家能不能充分发挥他的洞察力和创造性,并最终取得成功,几个因素缺一不可,正如射电天文学的创始者之一格罗特·雷伯所言:“需要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地方和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

纵览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许多重要的突破实际上都出现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例如,电流、X射线、超导电性、青霉素、脉冲星、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预防天花的牛痘接种法、细菌染色的革兰氏法、蛋白质试验中的色氨酸离析法的发明,以及对电和磁之间的关系、胰岛素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减弱病原体免疫法原理的确认,都是由某种偶然或意外事件触发而取得的,其中甚至还有获得诺贝尔奖等重量级的科研成果。

然而,意外或偶然之中常常蕴涵着某种必然。在科学研究中并不罕见的“巧遇”,往往是一种“必然的偶然”。换句话说,运气或机遇其实只是科学研究取得成功的一个诱因,能够注意到其他人觉察不到的某些不寻常的细节,抑或发现偏离常态或超出预期的情形,并且明白其潜在的重要性及意义,才是至关重要的。

科学的实质,是在研究中探寻未知的细微之处。科学发现在本质上是不可预期的。但在科学发现史上,由于短视与疏忽、保守与成见,或者没有足够的警觉性、敏锐的观察力,缺乏深入探究的后劲,常常导致许多研究者生生地错过机遇,与重大发现失之交臂。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准备不足,就看不到伸过来的机遇之手。英国著名生理学家W.I.B.贝弗里奇在《科学研究的艺术》一书中,用了两章的篇幅论证了科学新发现中机遇和直觉的重要性,他特别指出:“新知识常常起源于研究过程中某种意外的发现或机遇。这一因素在新发现中的重要意义应得到充分的认识,研究人员应该有意识地去利用它……要能解释线索,并认识其可能的重要意义,就需要有不受固定观念束缚的知识,要有想像力、科学鉴赏力以及对一切未经解释的观察现象进行思考的习惯。”此外,贝弗里奇还提出,如何辨别有希望的线索,是研究艺术的精华所在。“留意意外之事”,应该成为研究工作者的座右铭。

从我国研究液态金属的刘静团队,我们已然看到了他们捕捉“意外良机”的本领。我们更热切地期待他们今后能够发掘出更多的珍宝,成就“终结者”之梦。

猜你喜欢
液态科学研究刘静
OBTL模式下形成性评估在高职高专医学英语教学中的促进作用
致生父
液态金属走进百姓生活
液态二氧化碳在矿井防灭火中的应用
刘静艺术作品赏析
用液体覆盖法减少铅炉铅渣的生成
Can you eat yourself more happily? 吃出快乐
A Brief Analysis about the Content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Vocational Students Oral English Skills Competition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探讨
高等教育功能转型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