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学英
摘 要:在对江西修水茶产业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本文针对修水县茶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构建了新型茶产业组织模式并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茶产业;产业组织模式;企业集群
中图分类号:F32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5)04-0033-04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表明茶叶消费古来有之,而且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江西修水县产茶历史悠久,是江南著名的茶区之一,是“宁红”、“双井”茶原产地和主产区。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修水县的茶产业得到较好的发展,不仅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也成为修水县的支柱产业之一,但与全国其他茶叶主产区相比较,修水县茶产业规模小、附加值低、品牌知名度低,面临许多问题。本文在对修水县茶产业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分工理论、企业集群理论以及产业组织理论等理论基础,提出茶产业组织模式的新框架,并对修水县茶产业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
一、文献综述
研究茶产业组织模式的文章并不多,对江西修水县茶产业组织进行剖析的文章寥寥无几。本文将文献综述范围界定在茶产业组织结构上,在相关期刊网进行搜索后,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以茶学专业为代表的对茶产业的组织结构和绩效进行研究;第二类是对地区的茶产业发展及市场运行模式进行分析;这两类文章主要是从茶学专业角度或从区域产业发展战略规划角度分析茶产业的发展,在茶产业组织模式的研究上的研究不多,有一些也只是从微观角度如“公司+协会+农户”、“股份合作公司+农户”、“公司品牌+农户”产业化经营的角度进行分析。
二、修水县茶产业发展基本概况
修水县产茶历史悠久,是“宁红”功夫茶,“双井”绿茶原产地和主产区。2002年修水县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全国首批创建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国20个)后,县委县政府抓住机遇,将茶产业列入生态农业建设的四大支柱产业,列入农业产业化“1116”工程,大力促进了修水县茶产业的发展。
修水县先后荣获“中国茶产业发展政府贡献奖(2005年)”、“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2002年)”、“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特色产茶县”、“中国产业学会产业科技基地示范县”、“全省茶叶生产先进县”、“全省标准园创建先进县(江西唯一的“修水茶叶生态科技示范园”)。“修水宁红茶”2011年12月成功获批“中国农产品地理区域标志保护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标示农产品来源于特定地域,产品品质和相关特征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并以地域名称冠名的特有农产品标志,受法律保护)。在浙江杭州举行的“2011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活动中,“宁红功夫茶”和“双井绿”分别以8.39亿元和7.16亿元的品牌价值,双双跻身全国百强茶叶公用品牌行列。
截止到2014年,修水县有13.4万亩茶园通过国家无公害茶生产示范基地验收,通过认证的有机茶园面积4060亩;投产茶园7.5万亩,茶叶总产量6110余吨,一产产值3.74亿,综合产值10亿;茶叶从业人员6.5万人,人年均增收1000余元。
修水县委高度重视茶产业,县财政支持力度大(每年大概整合600万用于支持茶产业发展);有良好的产茶区域优势;茶文化底蕴深厚;有较大的茶产业基地,目前基地的面积是13.4万亩,规模位于江西省第一;茶产业体系健全,集种茶、制茶、卖茶、科研、茶旅游及休闲于一体;生产技术成熟,历史悠久(宁红早祁红90年)。目前修水县茶产业发展面临一些主要问题如下:
(一)企业规模不大、龙头企业牵引力不强。修水县的茶企业约有122家,大部分是中小企业。少数几家大型企业如宁红集团、神茶公司、南洋茶叶也没有形成引领作用。企业分布分散,龙头企业不强严重影响了茶产业规模的扩大和制茶技术的提高,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修水县茶叶品牌的推广。
(二)产业分工不明细。很多企业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化,这种一体化生产不利于生产质量的把握和生产技术的提高,全程投入所有的程序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影响生产效率,进而影响了茶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三)产业链不长,产品相对单一。修水县的茶叶得利于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条件优势,鲜叶质量相对较高。在现有的制茶技术下,修水县依托于优质的鲜叶,主要生产高端茶(高端茶产量约占茶叶总产量的70%),中低端茶企市场占有量小。出现“春茶要抢,夏茶不要,秋茶无所谓”的现象,这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精加工、深加工的茶企业不多,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修水县茶产业的发展。
(四)茶产业科研能力尚需加强。在茶产业科研上,茶科所和龙头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修水县茶科所承担了修水的茶叶种植、加工、技术推广的职能,但还不能满足茶产业精加工、深加工的技术需求。龙头企业的科研能力亟待加强。
(五)企业融资困难。资金缺乏问题是部分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如大椿茶厂、南洋茶叶公司等。
(六)用工问题。茶产业对短期的季节性用工需求较大,尤其是在清明节前期茶叶长势较好,用工比较紧张。另外由于修水县茶产业尚属于粗放式发展阶段,用工成本也比较高。
(七)省级政府对茶产业政策支持力度不足。修水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茶产业发展的文件,也在财政上有所倾斜。但涉及到茶产业技术创新等还需要省级以上政府的政策支持。
三、修水县企业集群带动型模式的构建
在分工理论、企业集群理论以及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下,本文构建了一个修水县茶产业发展新型组织模式:企业集群带动型模式(如图1)。
企业集群是指某一特定产业(相同产业或者是关联性强的产业)的企业根据纵向专业化分工以及横向竞争的合作关系,大量聚集于某一特定地区而形成的具有聚集经济性并能够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产业组织。根据意大利经济学家Garofoli对意大利企业集群的经验研究,企业集群的发展一般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区域生产专业化阶段,在此阶段下企业只集中于某一地区,这可能是因为该地区的特殊优势而造成的,每个企业争夺共同的市场,企业之间并没有形成过多的联系;第二阶段:地区生产系统化阶段:这一阶段下企业之间的联系增多,同部门企业开始合作,不同部门也逐渐形成稳定的组织结构;第三阶段:区域系统化阶段:这一阶段下产业集群完全成熟,内部结构复杂而完善,集群内企业和组织联系紧密而稳定。
图1 企业集群带动模式
四、修水县茶产业企业集群带动型模式的实证分析
根据对修水县茶产业的实地考察,修水县茶产业还处于第一阶段初期,即区域生产专业化阶段初期。由于修水县特殊的地理优势,茶产业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但是这些茶企基本独立存在,没有形成联系密切和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内部共生机制,还处于产业集聚阶段,而且可能还是产业集聚的初级阶段。因此,促进茶产业企业集群的发展是修水县当下应考虑的重要问题,同时企业集群的打造依靠市场和政府的双重力量。
结合修水县茶产业发展实际情况,以及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带动模式这两种较为普遍的产业组织模式的特点,我们构建了一种新型的茶产业组织模式,即企业集群带动型模式。企业集群由龙头企业、竞争性企业、辅助企业构成。其中龙头企业是指围绕一项或多项茶产品,形成规模大、品牌好、竞争力强、辐射带动力强的茶叶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注重研发,延长茶产业链,开发如茶饮料、茶粉、茶多酚、茶色素胶囊等产品,发展茶旅游、发扬茶文化;竞争性企业:地位仅次于龙头企业的中等规模的企业,具有一定竞争力;辅助企业:提供原叶、管理茶基地、开发低档茶、茶具、包装材料等附属产品。茶农:负责种植、采摘茶叶;合作社:负责病虫害防治、收购茶叶、茶园管理、价格桥梁、解释茶企的标准;茶商:负责茶叶经营销售等环节;科研机构:负责提升茶树品种的选育、栽培技术;茶产业机械化运作;开发新产品、延长茶产业链;金融机构:负责提供信贷支持,如量身定做金融扶持方案,提高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能力;政府:负责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发展和培育茶叶产业集群。例如举办茶博会、茶叶峰会、开通电子商务平台、培训茶叶专业技术人员、对茶基地开发进行财政补贴、地区品牌的建设等(如图2)。
图2 修水县茶企业集群带动模式
根据《修水县茶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修水县正以“宁红”、“双井绿”两大茶叶品牌为载体,采取扶优壮强的激励措施,全力打造茶叶产业龙头来发展壮大修水县茶业。同时,对科技含量低,产品规模小,生产工艺落后的小型加工厂实行严格控制,且运用市场机制,对其实施优胜劣汰。本文认为是符合企业集群带动模式的基本思路的,但政府在扶优壮强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间接扶持优于直接扶持,政策扶持优于资金扶持,集群扶持优于个案扶持,产业链扶持优于产品扶持,集约型扶持优于粗放型扶持。
五、建议与措施
本文在分工理论、企业集群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的框架下,构建了一个企业集群带动型茶产业组织模式。结合修水县茶产业实际情况,修水县应该发展茶产业企业集群。在发展企业集群的过程中,主要针对性的措施还包括:
(一)整合资源,做大企业集群规模。修水县现有的122家茶企业中,大部分还是中小企业,甚至是一些小型的家庭作坊式加工企业,企业群整体规模不大。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年轻劳动力短缺等多种因素,修水县的茶企业群发展速度较慢。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支持或帮助农民企业家积极参与茶叶生产经营,改善企业分布过度分散的现状,形成一定的茶企业规模效应。
(二)细化分工,促进企业集群合作。修水县的很多企业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没有形成一个有序的分工,这种一体化的生产模式主要适用于小农经济下的企业组织,随着茶企业规模的扩大,逐渐形成分工细化、相互合作、产业链清晰的企业集群更有助于修水县茶产业的发展。通过对龙头企业、竞争性企业以及辅助性企业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我们建议政府应该加强企业的分类管理,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支持企业相互合作,细化分工,避免企业过多因同质化生产而导致的恶性竞争循环。鼓励发展茶产业中介机构,加强茶叶协会和合作社的建设,培植和壮大茶叶经纪人队伍,进一步促进茶企业集群的发展。
(三)做强龙头,引领企业集群发展。修水县现有的几家龙头企业如宁红集团、神茶公司并没有形成引领作用。龙头企业欠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修水县的茶叶品牌的推广和制茶技术的提高。修水县应该做强龙头,进一步促进龙头企业的资源整合、品牌整合及引领作用。没有龙头就没有办法带动基地的发展,因而要重点支持宁红集团和南洋公司做大做强。目前地方政府将主要力量放在打造宁红集团等龙头企业之上,要求宁红集团按照合同的约定三年内把产值做到1个亿。我们认为龙头企业非常重要,但要注意政府和市场的有机结合。不要过多的用行政手段进行干预,茶产业发展还是应该坚持市场机制。政府的扶持政策应该是针对整个茶产业企业集群,而非对单一的企业进行扶持,形成一定的有效竞争趋势。
(四)统一品牌,加强标准化生产。修水县的“宁红”“双井绿”历史上曾颇有盛名,但近些年由于市场竞争激烈,茶企业各自为政,甚至一些不法商贩使用冒牌伪劣茶叶代替“宁红”“双井绿”等品牌,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修水县茶叶的品牌信誉。我们建议对“宁红”“双井绿”要统一品牌标识、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包装规格、统一对外宣传,真正形成品牌优势。在品牌建设上,政府和企业要有机结合,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法,着力加强广告宣传和包装策划。另外,要加大基地与企业的联合,把基地、初加工、精加工有机地联系起来,在统一标准的原则下,逐步实现企业管基地。要加强茶企基地的现代化生产运营和加工,进行标准化生产,尤其是在茶树种植、中低端茶的生产上,一定要有标准化生产理念,引进标准化生产线,进一步扩大修水县的茶叶市场规模。
(五)创新技术,延长茶产业链。修水县的现有制茶技术主要还是手工制茶,并依托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的优势,主要生产高端手工茶,精加工,深加工的茶企业不多,这种生产模式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不利于企业技术创新,也限制了修水县茶产业的发展,要切实增加产品科技含量,加大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力度,整合现有科技、人才资源,提升采摘、制作工艺,提升修水茶叶品质。现阶段修水县应该鼓励龙头企业、茶科所等科研机构加强茶叶技术的研发,进一步拓展茶叶产业空间。借力省农科院以及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进一步开发如茶饮料、茶粉、茶多酚、茶色素胶囊等产品。另外,由于修水县具有一定的茶文化底蕴,建议适当发展茶文化、旅游、休闲及文化产业,真正做到立足茶叶做产业,进一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加明.基于龙头企业的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机理研究[D].
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08.
[2]赵忠华.产业转型背景下产业集群演化路径研究[M].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180-181.
[3]张学鹏,卢平.中国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研究[M].北京: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4][美]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5]魏守华,石碧华.论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J].中国工业经
济,2002(1).
[6]苏祝成.茶产业组织结构与绩效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
2001.
[7]任婧.贵州茶产业化带动模式的研究[J].农业与技术,
2012(12).
[8]陈漪.江苏省茶叶产业化生产组织模式的调查研究[D].南
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
[9]何勇.雅安市茶叶产业市场运行组织模式优化探讨[N].中
国茶叶,2005(6).
[10]张澜夕.江西茶叶产业化发展对策研究[D].南昌:南昌大
学,2009.
[11]邹宽生.江西茶叶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对策[N].安徽农业
科学,2005(5).
[12]万红燕.江西省茶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
议[J].农业考古,2012(2).
[13]刘艳南.快“十二五”期间修水县茶叶产业发展措施的
思考[J].茶叶通报,2012(2).
(责任编辑:陈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