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霞
编者按:
劳动不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价值观念。老舍先生曾言:劳动是最有滋味的事。但现在还有多少孩子包括成人能品味劳动的“滋味”呢?针对当前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的现象,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8月3日下发《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据此,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劳动教育的价值,思考现代社会的劳动教育问题,特别是青少年的全面发展问题。
用劳动的爱好来教育学生
劳动在智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那些双手灵巧的儿童,热爱劳动的儿童,能够形成聪敏的、好钻研的智慧。我指的不是随便什么样的劳动,而首先是指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这种劳动里要有思想、有巧妙的技能和技艺。手所掌握的和正在学习的技艺越高超,儿童、少年和青年就越聪明,他对事实、现象、因果联系、规律性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就表现得越鲜明。
实际地利用劳动来达到对那些学习困难的儿童和少年进行智育的目的,吸引他们参加一些需要掌握的复杂的实际技能和技巧的作业。这种劳动的典型特点,就是它的各个步骤和操作之间都有依存性,而且它要求高度的注意力和动脑筋思考。在手的动作和思维之间进行着不断的传导:思维在检查、纠正、改善着劳动过程,而手似乎把各种细节和详情报告给思维,于是劳动就发展了智慧,教给学生合乎逻辑地思考,深入到那些不能够直接观察到的某些事实和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中去。
如果一个人在学习上遇到困难,那么产生这些困难的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不能看见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就是说,他离开“事实”就不能进行思考。而最容易看见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的机会,则是在它们以直观的形态(在劳动活动中)呈现出来的地方。
为了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应当选择下列劳动形式:
(1)设计和装配各种装置、机械和仪器的活动模型。在这里,思维的本源和刺激就是让学生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对劳动过程中的相互作用的思考,是一种无可比拟的发展思维的良好手段,它可以使思维中与因果联系、机能联系和时间联系有关的那个极其重要的领域得到发展。对相互作用的反复思考的极其可贵之处,就在于学生的思维一直处在运动之中和探索之中,在人的思维的目光前面总是看见与一个概括性的思想相联系的好几种直观表象。这里发生着由具体到概括的过渡,没有这种过渡就谈不上思维,而学习较差的学生所缺乏的正是这一点。
(2)选择能量和运动的传递、变换方式。这里指的是在模型、机械、装置、仪器、机器设备的设计和装配中,譬如说把电能转变为机械能或热能,把直线运动转变为旋转运动或者相反等。在这里,思维似乎在一瞬间就由抽象的、概括的东西转移到具体的东西(表象、形象、图景)上去。怎样把一个概括性的思想体现到现实的、具体的行动中去呢?——深入地思考这个问题,能够激发思维力量,促使学生在许多已知的东西中去探索设计上的解决方案。选择传递和变换的方法,能发展观察力和智慧的钻研性(这一点正是学习较差的学生所缺乏的):学生通过仔细观看一个整体事物的细节、局部和构成因素,在具体的东西中寻找共性的东西,就是在学习把一个总的思想从一种具体情况转用到另一种情况。正是这些应当在手的技艺中、在技能中反映出来。我们力求使劳动的对象(它的作用就是要发展智慧)是活动的、变化的,使人把构思的创造性和实现构思的技艺结合起来。要尽量多地进行实验和试验,尽量多地让学生的手和手指多做动作,——这是在劳动过程中培养智慧的原则之一。
(3)选择材料的加工方法,选择加工用的工具、机械和工艺方法。我们力求做到使工具似乎和手融为一体,成为手的一部分。如果一个人没有学会用自己的手和自己的思想对劳动对象施加最精细的作用,那就不可能设想培养出精细的、创造性的智慧。在这种作用中,才能体现出思维和手的动作的真正结合。当人用双手借助手工工具或机械工具加工东西的时候,就会出现一种极为复杂的现象:在每一瞬间,信号多次地由手传导到脑,又由脑传导到手;脑教了手,手也发展和教了脑。这时候,构思不仅在实现,而且在不断地发展、深入和变化。这时候,思想的线索不会中断。用手工工具和简单的机械工具加工材料,——这是“医治”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的最好手段,因为这些学生缺乏一种用思维的眼光一下子把握住需要花费较长时间的劳动过程的能力。
(4)为生命过程(植物和动物)的正常发展创造环境,管理这种环境。应当让学生在农业试验活动(植物栽培、动物饲养)中接触这种劳动。这是一种使学生由具体的表象过渡到概括,又由结论和概括过渡到实践的最好手段。这些劳动种类的教育特点,就在于使人用思维去把握那些在长时间内和在变化着的条件下发生的过程,并且要求自觉地影响和改变这些条件。我深信,农业劳动——这是最能启迪智慧的劳动活动的种类之一。我们吸引那些“学习上最困难的”学生参加各种少年植物栽培家、育种学家、生物化学家、农业技术家小组。这些学生好像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遇到了不可克服的障碍,而启迪智慧的农业劳动是能教会他们思考的。
当然,要使手起到发展智慧的作用,还有必要进行经常的阅读:书籍不仅能造就聪明的头脑,而且能培养出灵巧的双手。
(摘自《给教师的建议》)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相关负责人:目前劳动教育资源显得缺乏,关键在于开发不足。近年来,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受到较大程度的削弱,现状不容乐观。从学校来讲,劳动与技术课程经常被占用,师资、场地、经费缺乏,劳动教育无计划、无考核;有的把劳动当惩罚手段,劳动多教育少,忽视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培养。从家庭来讲,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在家庭教育中被忽视,家长往往只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只要学习好,什么都不用干。从社会来讲,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的思想有所蔓延,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被淡化。
熊丙奇:为何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淡化,学生劳动时间减少,甚至有学校老师会把劳动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原因在于在目前的升学考试制度之下,中小学都严重应试化,在学校中,与中高考有关的学科,是全校上下都重视的主科,而凡是与中高考关系不大的其他科目都成为副科,学校不重视,老师也被边缘,当然家长、学生也不重视了。近年来,在中小学中,围绕升学的知识教育独尊,而其他对学生成长有重要价值的教育,包括劳动教育、体育教育、心理教育等,由于与升学关系不大,都被边缘。有不少学校和家长都认为,开展这些教育会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
2014年颁布的全国高考改革实施意见,提出要对中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把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公益服务的表现都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在高考录取中作为高校录取的重要参考,这是力图引导基础教育关注学生素质培养的举措,可问题在于,这样的综合素质评价,在高考录取中,究竟能起到多大作用?按照目前的高考录取规则,其所能起到的作用还十分有限,只是在录取分数达到学校投档要求的情况下,才有一定参考作用,因此,这很难引导学校和家长重视分数之外的其他教育。
我国的教育管理制度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评价,又进一步强化了学校和家长的这方面意识。近年来,我国在努力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希望营造出淡化分数、学历,崇尚技能的社会风尚,可效果并不佳。与高分进名校对应,高分学生被视为高材生,分数低的学生被视为“差生”,他们选择的职业学校,被视为低人一等的学校,学生们毕业选择职业,存在行业集中、岗位集中的现象——都倾向于选择一些热门行业、岗位。这是因为教育、学校被等级化,劳动也被分为三六九等,这对整个社会的劳动价值观念的影响是很大的。家长们会一心关注学生的学业,甚至不让孩子做任何家务,包办代替孩子除学习之外的所有事务。而对于有的名校毕业生,毕业后选择养鸡、卖猪肉,到环卫部门工作,社会多把这类就业称为“另类就业”,质疑这是教育和人才浪费。
在分数就是一切的教育和人才观之下,学生不做家务,不劳动,根本不是问题,缺乏独立性、自立自强意识,也不是问题,把父母的财富作为自己的财富加以炫耀,也不是问题,就是从名校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啃老,也不是问题——名校毕业这一光环,还会让社会将其作为“人才”,其父母满足于培养了名校大学生。这是非常畸形的。近年来,就接连出现很多偏离人才培养的荒谬事,比如,有学校布置学生打扫教室,家长们会强烈反对,说这是浪费学习时间,且担心孩子在打扫卫生时把自己弄脏弄伤,于是到学校代替孩子扫教室。还比如,有学校还保留每周一次的劳动课,也遭来家长的质疑,并向媒体爆料,说这是侵占学生学习时间、对学生进行劳动体罚。而不可思议的是,居然有媒体报道批评学校开劳动课,而且社会舆论也站在家长这边,要求学校取消劳动课。——孩子到学校是学习知识的,又不是去劳动的。还有,对于学生勤工助学、靠打工挣钱,社会往往给予同情的眼光,把享受父母的付出,视为天经地义。而在欧美国家,不管家庭如何富裕,小孩靠自己劳动挣零花钱的情况很普遍,家长不会认为没面子,社会也不会觉得不妥,而一旦18岁成人,很多学生就走向独立,包括自己申请贷款完成大学学业,边打工边求学。
当然,中小学校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在现实中也存在变异的情况。比如,有学校就以劳动教育(志愿者服务)为名,把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输送給一些企业,从中收取劳务管理费,这是以劳动教育为名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在目前的教育中,劳动教育也存在形式化和灌输教育的问题,具体表现是,在平时不培养“学生自己的事自己做”,“通过自己合法的劳动挣钱养活自己是光荣的”的独立自主的意识和能力,却安排一两次集中劳动,觉得这就是劳动教育,或者告诉学生劳动的价值,要求学生爱劳动之类,这是对劳动教育的片面化。劳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独立自主、自强自立。
(摘自新华网、光明网)
熊丙奇:要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一方面,要改革我国的升学评价制度和人才评价体系,打破唯分数论,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把学校、家长、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关注有用于学生终身发展的生活教育、生存教育、生命教育,这其中就包括劳动教育,在进行这些教育时,学校应坚持教育规律教育家办学,尊重学生权利;同时,要消除对不同教育、学校的歧视,给各类教育、学校平等的地位,消除劳动的尊卑等级,缩小行业、劳动岗位的社会福利保障的差距。另一方面,整个社会要转变财富价值观,要尊重劳动,倡导学生独立自强意识,鼓励每个公民个体靠合法劳动致富,如此,才会有“劳动光荣”。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赵国庆:从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反映出,党和政府对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关切,也映射出劳动教育在教育中被淡化、虚化和边缘化的严重态势。劳动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中小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劳动教育?又是什么阻碍着劳动教育的实施?
劳动教育的教育本质首先要坚守。劳动教育是以劳动为载体开展的一种教育形式,虽然经由劳动的形式来开展,但不能将其简单化为劳动而忽视甚至略去教育的内涵。劳动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劳动观念。要想达成这一目标,必须认识到劳动和教育是劳动教育的一体两面,不能只教育不劳动,也不能只劳动不教育。
如果学生在内心认为劳动就是“干苦力”,没有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这不仅无法实现教育的目的,反而会引发学生对劳动本身的抵触。因此,劳动教育课要找准劳动和教育的结合点,在教育中增强劳动能力,在劳动中达成教育的目的。
其次是要把握劳动教育的劳动内涵。劳动教育以劳动为载体,但不是什么样的劳动都能达成劳动教育的教育目标。因此,选择合理的劳动形式是实现劳动教育的关键。在社会化大分工的今天,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是劳动的两大基本形式。中小学生每天都在从事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很大程度上被剥夺了参加体力劳动的机会和权利,从而导致他们思想上忽视体力劳动、内心里抵触体力劳动、能力上不胜任体力劳动,也无法建立起两类劳动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导致学习和生活的严重脱节。
中小学劳动教育并非要加强脑力类型的劳动,而是要弥补体力劳动的短板,并促进脑力劳动(学科学习)和体力劳动(应用实践)的贯通。只有恰到好处的“真”劳动才能实现真教育,而“真”劳动的“真”具体表现为:以提升生活自理能力为目的的日常基础性劳动,如洗衣、做饭、打扫房间等;以促进学科知识应用能力为目的的探究性劳动,如种植、社会调查和探究等;以培养未来竞争力的锻炼性劳动等。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徐长发:劳动教育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要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以发挥它特殊的育人功能,不能只突出德育功能,要拓展其他4个功能,这样才能可持续发展。
劳动教育要帮助青少年学会生存,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方面,关注技术和职业能力体系的基础认知。劳动教育要与职业教育内容纵向贯通,横向连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世纪60年代就倡导“学会生存”,学会生存要通过学会学习来实现,更需要以劳动教育为起点。
劳动教育要帮助青少年学会实践,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方面,关注生活、生产和工具、方法、材料体系的基础认知。实践出真知,“孩子的智慧在手指上”,要加强青少年动手能力的培养。
劳动教育要帮助青少年学会合作,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方面,要关注思想、态度和文化价值体系的基础认知。提高学生的社会化水平,与人和谐相处。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树立集体攻关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增强社会责任感。
劳动教育要帮助青少年学会创造,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方面,关注青少年学生对智慧发现、创新创造体系的基础认知。培养青少年学生时时观察、处处总结、留心思考的习惯。鼓励他们敢于去创造,敢于去尝试。
劳动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新需求。劳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和开发性特点,是最易反映先进生产力的教育形式,是与现代科学技术的传播和应用关联度最密切的基础教育形式和载体。
因此,要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劳动教育课程衔接,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加强课程管理,加强教学质量的督导与评估。劳动并不等同于劳动教育,如何赋予劳动以教育意义,这是一门艺术。
(摘自《京华时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新闻)
有媒体曾就各国小学生每日家务劳动时间披露过这样一组数据:美国1.2小时,韩国0.7小时,英国0.6小时,法国0.5小时,日本0.4小时,而中国0.2小时,即每天仅12分钟。
日本:(《人民日报》驻日本记者刘军国)与我们国内的劳动课类似,日本小学学校指导要领中就包括家庭课。家庭课要求学校要对小学生进行烹饪基础、衣服整洁、房间舒适等进行指导学习。所谓的烹饪基础是指,要求孩子对烹饪感兴趣,制定烹饪计划,清洗烹饪材料、切菜方法、调味方法、盛放方法、餐后收拾方法等,掌握基本的煮、炒等烹饪技巧,学会蒸米饭、做大酱汤,安全卫生使用相关工具等。衣服整洁要求学校要指导学生缝扣子、洗衣服。房间舒适是指,学校要指导学生进行对房间进行大扫除。
俄罗斯:(全球华语广播网俄罗斯观察员张舜衡)俄罗斯1993年重新制定了劳动课教学大纲,大纲对1~11年级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的内容、目的、要求等做出了详细的规定。首先针对小学生,课程包括学习材料加工技术(例如用天然的材料、纸张、金属丝进行手工制作),食品制作(比如餐桌的布置),还有管理房间(像打扫清洗用具等),当然需要学习使用计算机。其次针对初中学生,课程内容有设备材料与机器零部件的加工、家政艺术、缝纫、食品、手工艺、维护修理、情报信息技术(比如计算机的应用)、完成个人方案设计。最后针对高中学生,劳动课上要学习家庭经济学、企业管理基础知识、生产和环境保护、社会劳动和职业自我选择、情报信息技术、材料的艺术加工、技术创作、艺术设计入门等选修课,最终完成个人方案设计,甚至有些学校还将恢复1992年被取消的劳动课,但恢复劳动课,不是要恢复过去的模式,而是女生将学习烹饪,男生将学习使用工具。
香港:(《中国日报》亚太分社记者李涛)香港的中小学里并没有劳动课这门课程。虽然没有劳动课,但香港的中小学都会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的社会活动,比如去海边了解环保知识等等,有时候也会让学生顺带清理垃圾,所以,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常常具有内地劳动课的影子。此外,还有些香港的学生会选择在自己的业余时间出去做义工,前往一些诸如敬老院劳动,探访智障人士、为各种交流访问团进行服务,以及前往公共场所倡导一些文明的理念和知识等等。但是这些义工活动往往都是自愿性质,学校往往只进行引导而不会强制学生参与。政府数据显示香港学生和青年的登记义工总人数已超过64万人,占香港总登记义工人数的52%,成为社会里推动义工活动的最大动力。
(摘自央广网、《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