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六七十年代广东的小三线建设

2015-09-09 12:17杨汉卿梁向阳
红广角 2015年7期
关键词:韶关广东建设

杨汉卿+梁向阳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在内地的十几个省、自治区开展了一场以战备为中心、以工业交通和国防科技为重点的大规模的基本建设运动,即三线建设。所谓三线,是按照我国的地域特征,从战备角度划分的三个区域:一线指沿海地区和边疆地区;三线指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及湖南、湖北、河南等内地地区,其中西南(云、贵、川)、西北地区(陕、甘、宁、青)称为大三线;二线指介于一、三线之间的中间地区。一、二线地区各自的腹地又称为小三线。三线建设主要是指三线和小三线地区的建设。广东地处华南沿海,是祖国的南大门,按照战备地域划分属于一线地区。而广东的韶关、梅县、肇庆以及海南岛的山区,由于自身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战略地位,被列为了广东小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

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我国面临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苏关系不断恶化,苏联派重兵进驻中苏、中蒙边境地区,我国北部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美国制造“北部湾”事件,对越南北方进行大规模轰炸,越南战争升级,我国南部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盘踞在台湾的国民党当局在美国的支持下不断进行军事骚扰,企图“反攻大陆”,我国东部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中印边界战争也日趋严重,我国西部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与此同时,与我国毗邻的日本、南朝鲜(又称韩国、南韩)等国对我国也持敌视态度。面对上述严峻的国际环境,“备战”,已经成为毛泽东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和后期最为关注的头等大事。毛泽东曾多次指出:“要准备打仗”,除“第一线和第二线,要搞第三线”,“沿海各省市都要搞点小三线,属于地方军工厂”,“三线建设要抓紧”。根据毛泽东多次有关讲话精神,1964年8月,中共中央书记处专门召开讨论三线建设问题的会议。会议决定,首先集中力量建设三线,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保证;新建项目都要摆在三线;一线能搬的项目要搬迁,短期不能见效的续建项目一律缩小建设规模;在不妨碍生产的条件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一线。①

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关于战备工作和三线建设问题的指示精神,广东省委按照中南局第一书记、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指示的原则,加紧对国防工作和三线备战工作进行研究,着手进行规划。1964年10月18日,广东省委向中共中央和中南局提出《关于广东国防工业和三线备战工作的请示报告》。报告主要内容是:第一,加速地方军事工业的建设,计划于短期间内,在我省后方(连县、连山、连南一带)建立六个军工厂:(1)小型枪厂;(2)子弹厂;(3)手榴弹厂、地雷厂;(4)炸药厂;(5)在海南建一个地雷厂和手榴弹厂;(6)在海南建一个合成氨(平时生产化肥,战时生产硝铵炸药)。此外,其余各专区各建立一个军械修配厂和手榴弹厂、地雷厂,子弹翻修厂。第二,为了加强三线建设,除考虑建设部分必要的原材料、燃料工业外,拟从广州等前沿城市中迁建部分民用工业。迁建的工业应该是“少而精”、“小而全”、机动灵活,平时既能立足并有力地支援三线生产建设,战时又能迅速投入军需品生产。同时,后方的电力工业要有相应的发展。第三,交通、通讯方面,主要是国防公路和国防通讯网的建设。第四,加强物资储备和仓库建设。第五,加速后方农业和山区经济的发展。第六,适当加强文教、卫生建设。①

10月22日,毛泽东看到广东省委的报告,十分赞同地批请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彭真和罗瑞卿传阅,并写了以下批语:“广东省是动起来了,请总理约请瑞卿谈一下,或者周、罗和邓、彭一起谈一下,是否可以将此报告转发第一线和第二线各省,叫他们也讨论一下自己的第三线问题,并向中央提出一个合乎他们具体情况的报告。无非是增加一批建设经费,全国大约需十五亿左右,分两、三年支付,可以解决一个长远的战略性的大问题,现在不为,后悔莫及。”②10月29日,周恩来、罗瑞卿联名起草了《关于一二两线各省、市、区建设自己后方和备战工作的报告》。报告说,讨论中大家同意把广东省委的报告和毛泽东的指示转发一线、二线的各省、市、自治区党委,请他们根据具体情况,尽快于12月提出明年和今后3年加强后方建设和战备工作的具体规划。③11月3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加强一、二线的后方建设和战备工作的指示》,并转发了广东省委10月18日报告和毛泽东10月22日批语,要求各地“抓紧执行”④。

在中共中央统一部署下,为了加强对战备工作和三线建设的领导,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指挥机构纷纷筹建。1964年11月,广东省委成立了以省委书记处书记林李明为组长的广东省国防工业领导小组,具体领导全省战备方面的综合工作和组织三线建设。国防工业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工作由省经济工作委员会第四处负责。1965年6月又在广东省人民委员会(省人民政府)设立军工局(对外称广东省第二机械工业局),统管全省三线建设和军工企业、事业生产和建设。

广东小三线建设正式上马的时间是1965年,主要活动在“三·五”(1966—1970)和“四·五”(1971—1975)两个五年计划时期,前后历时十余年。

从1965年夏天起,广东小三线建设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并在1965年至1966年形成第一次高潮。1965年8月,全国搬迁工作会议召开,确定立足于战争,搬迁项目实行大分散、小集中原则,国防尖端项目的建设则实行靠山、分散、隐蔽,有的还要进洞,即“山、散、洞”原则。⑤按照这一战略部署,广东省计划委员会根据广东省“三·五”计划提出的任务⑥,从立足战争出发,并结合各部门、各地区对战备工作提出的意见,于9月9日向广东省委上报了关于当前和1965年三线建设工作的初步方案,提出了如下规划:第一,加速地方军事工业的建设。计划在短时间内在广东后方连县、连南、连山一带建立小型枪厂、子弹厂、手榴弹厂、地雷厂、炸药厂。第二,为了加强三线建设,除考虑必要的原材料、燃料工业外,拟从广州等前线沿海城市迁建部分民用企业。迁建地点:分散于韶关区的连县、连山、阳山、乐昌、乳源、仁化、南雄、始兴和肇庆区的封开、怀集、广宁一带。①endprint

在上述思想指导下,一些对支援战备必需的民用企业整体或部分纷纷迁往韶关等山区发展。如广州黄埔吉山水力发电设备厂迁往韶关,建成韶关水轮机厂;广州黄埔吉山油泵油嘴厂迁往韶关,建成韶关油泵油嘴厂;梅县汽车配件厂一个车间迁往韶关,建成韶关齿轮厂;佛山动力机械厂迁往韶关,建成韶关柴油机厂;汕头蓄电池厂迁往怀集,建成怀集蓄电池厂等。广州市则以从化山区为小三线基地,将钢锋配件厂、珠江汽车配件厂、远程汽车电器厂、轴承厂等搬迁或在从化办分厂;各地区也设有“小三线”基地,迁进一批工厂。②

同时,按照“山、散、洞”的建设方针,广东在粤北、海南五指山地区共安排了44个小三线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8278.55万元。③其中,地方军工10项:计划投资2918.41万元,主要建设项目有980厂、946厂、9665厂、9671厂、596厂、806厂、9675厂、9655厂、海南雷管导火索车间等;配套12项:计划投资2355.64万元,主要建设项目有通什水电站、海南氮肥厂硝铵车间、连县氮肥厂硝铵车间、海南铸造厂、海南木工厂、谭岭水电厂、星光工卡模具厂、毛丹电站、连南医院、粤北材料周转库、海口材料周转库等;公路11项:计划投资2324.5万元,主要建设项目有乳源坪溪至阳山岭背、佛冈前所至英德青塘、连县新浦至湖南江华、东兴防城至白龙尾、仁化至翁源新江、封开江口至广西梧州、德庆莫村至怀集诗洞、翁源坝子至始兴司前、怀集岗坪至广西信都、海南乐东番阳至琼中毛阳等;通讯11项:计划投资680万元,主要建设项目有海南那大至通什三路载波及无线电工程、广州二站、韶关邮电修配所、连县至湖南邵阳三路载波工程、韶关迁站、连县至怀集至肇庆载波工程(包括肇庆迁站)、广州至始兴至连县三路载波工程等。一些工程项目战胜种种困难,只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到1966年初就基本建成投产。有的工厂还创造了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投产的奇迹。

但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政治运动压倒了经济建设,经济秩序完全被打乱。从中央到地方,负责三线建设的各级领导大多难逃厄运,被批判打倒的不计其数,三线建设难以正常进行。广东省“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和经济管理机构都受到严重冲击,省计划委员会、省经济工作委员会及一些业务部门、职能部门都被撤销”,“大批工人、干部和部分农民离开岗位,卷入了漩涡”,“许多企业停工停产”,④广东小三线建设受到了严重干扰。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1969年,虽然每年有一些项目还能按计划搬迁、扩建和新建,但被迫放慢了在建项目的进展。

1969年 3月,中苏珍宝岛武装冲突事件后,中共中央决定加快三线建设步伐。从1969年底开始,广东贯彻中共中央提出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工业建设突出小三线建设,实行“山、散、洞”战略疏散,在韶关、梅县、肇庆和海南等山区新建和迁建了一批小三线企业。在广东省革命委员会的领导下,全省小三线建设再次全面铺开。机械行业先后内迁韶关地区的企业有“省农机二厂、省有色金属冶金厂、水轮机厂、柴油机厂、油泵油嘴厂、齿轮厂等”,同时“新建和扩建了机床厂、挖掘机厂、轴承厂、工具厂、仪表厂、拖拉机厂、铸锻总厂等一批机械企业”⑤。电子行业方面,1969年将“广州无线电元件二厂迁往连县,改名为东方红机械厂(又称8532厂);随后又在连山县永和镇和连县郊区分别建立红权电器厂(又称8500厂)、先锋机械厂(又称8571厂)。”⑥广东工学院也在这一时期搬迁到韶关山区腹地;这期间,韶关、梅县、肇庆等山区还兴建了一批小三线企业,如粤北新建了广东矿山通用机器厂、连南轴承厂等;1970年又在阳山县建立了北江钢铁厂;在韶关、梅县等地区兴建了韶关钢铁厂、大宝山矿、梅田矿务局、四望嶂矿物局等;此外,南水、泉水、长湖、潭岭等省骨干水电厂也陆续建成并网发电。①

1971年,经济建设的第四个五年计划开始。广东小三线建设依然占据着显著位置,根据广东省“四·五”计划安排:全省的经济建设是继续狠抓战备,集中力量建设三线后方。其主要特点是建立以粤北地区为中心的后方战略基地,建立比较独立的、平战结合的经济体系。广东“四·五”期间,“全省基本建设投资的60%以上(其中工业投资的70%以上)放在这些地方。”②在政府政策、资金的强力推动下,一大批小三线项目陆续在粤北山区建立。以连阳地区为例,“到1972年,连阳地区三线建设共建成军工厂15间及战备仓库2间。先后建起了明华机械厂、卫国机械厂、岭南工具厂、701厂、702厂、东方红厂、713厂、714厂、星光厂、利华厂、101厂、南方机械厂、南方修配厂、省半导体器件厂、红权电器厂、先锋机械厂等一批企业。”③

小三线建设的热潮也推动了山区工业的急速发展。小三线建设时期,韶关地区“先后建起了华明机械厂、岭南工具厂、卫国机械厂、南方机械厂、南方修配厂、红权电器厂、先锋机械厂、半导体器件厂、利民制药厂等一批小三线企业;水轮机厂、齿轮厂、油泵油嘴厂、柴油机厂、棉织厂、新华印刷厂等一批企业由广州等地内迁韶关;韶关冶炼厂、凡口铅锌矿、韶关钢铁厂、大宝山矿、大岭冶炼厂、广东综合塑料厂、745矿等一批中央、省属企业陆续建成投产;韶关第一棉纺厂、韶关工具厂、铸锻总厂、轴承厂、无线电厂等一批地方工业纷纷上马;各县的小化肥厂、小水电厂、小水泥厂、小煤窑等企业也发展起来。”④韶关工业初步形成了机电、机械、冶炼、化工、纺织、造纸、电子计算机、化肥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1973年后,随着国际形势的缓和,特别是中美关系的解冻,中苏两国紧张关系也有所缓和,加之国家经济能力的制约,广东的基本建设规划有了较大的改变,基本上没有再上马过新的较大的项目。广东小三线建设此后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使在建工程尽快投入生产。

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叶的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实际上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一次大调整,是我国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到区域性发展结构的调整。它对广东小三线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第一,改善了小三线地区的交通状况,构筑了小三线地区立体交通网络的基础。三线建设时期,广东对小三线地区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据统计,“到1978年,广东国防工业累计投资4.2853亿元。”⑤这些资金投入于小三线建设,对于改变小三线地区的道路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面貌起了重要作用。以道路交通为例,“从1964年至1972年间,随着韶关进行小三线建设,新建相当三级公路508公里,改建公路233公里,开通了直达湘南、桂东、赣南各县的干线。至1975年4月,全区公路建设全长已达7500多公里。全区所有的公社和80%的大队都通了汽车。”①第二,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工业基础,经济实力大为增强。三线建设时期,沿海城市的骨干企业搬迁三线地区,对于改变原工业集中在沿海的状态,调整工业发展的地区性结构起到积极的作用。如粤北的韶关市借助小三线建设,在17年的时间内就“从只有很少轻工业的小山城,发展成为广东省的重工业城市”②。到1978年底,“全区工业企业达1781家(其中中央、省属企业73家),工业总产值达149744万元,比1965年增长4.59倍,占全区工农业总产值的66.2%。”③第三,改变了小三线地区文化教育卫生落后的面貌。三线建设时期,沿海城市的文化、卫生事业机构的内迁,特别是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内迁,对于改变山区的文化、教育、卫生等落后面貌也起了重要的作用。事实说明,三线建设对于我国的国防建设和社会经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诚然,三线建设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又是根据“战备”要求,在“文化大革命”这种特殊的历史环境中进行的,不可避免地留下了一些不易解决或无法弥补的缺憾,给国民经济建设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主要表现:第一,广东等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三线建设时期,国家把大部分资金投向三线地区,导致沿海地区建设资金短缺,结果影响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到1978年,广东的工业基础仍然很薄弱。”④第二,投资方向过分向国防和重工业倾斜,挤掉了一部分其他方面的资金,对于解决人民的“吃穿用”问题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第三,基本建设投资效益差,损失浪费严重,大量资金没有形成生产力。如当年氮肥工业的建设,“以1斤化肥可增产3斤粮食的片面理由,要求每个县都要建一间氮肥厂,结果很多厂因不具备生产氮肥的条件而不能正常投产,造成很大浪费。”⑤第四,由于主客观的种种原因,三线企业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过分强调战略需要和过于片面推行“靠山、分散、隐蔽”方针,使不少企业进山太深、布点也过于分散,企业组织生产困难很大,以致后来被迫“关、停、并、转”。以1970年建立在粤北阳山县的北江钢铁厂为例,“因厂址选择不当,交通运输十分困难,企业投产后生产不正常,连续亏损9年,被迫于1979年10月关停,并入韶关钢铁厂,共造成3629万元的经济损失。”⑥而“军工701厂厂房分布在三条山沟里,工艺流程长30多公里,很难组织生产,经济效益很差。”⑦许多三线企业刚刚建成即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造成严重的亏损和浪费。这些都是当时没有考虑到的后果,其历史的教训应当记取。endprint

猜你喜欢
韶关广东建设
广东韶关曲江区总工会“夏送清凉”慰问13000余名职工
韶关札记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广东舆情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韶关旅游景点的再译
韶关有个青年创业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