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策略 提升计算能力

2015-09-08 13:11郑玲玲
基础教育参考 2015年9期
关键词:计算题计算方法加减法

郑玲玲

一、学生在情境中计算,激发兴趣

2011年版的《数学课程标准》关于小学数学教学要在情境中进行的阐述多达62处之多,并强调无论是在认识数,还是计算,或者解决问题都要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有的教师认为,计算教学没有过多的知识点让学生掌握,学生只要掌握简单的几个计算步骤,能严格按照这些步骤来计算就可以了。其实不然,如果在学习过程中,不创设计算情境,那么学生就不能够集中注意力来学习这些步骤与算理,所掌握的计算方法还是处于模糊状态或是一知半解状态。这些都对学生自主解决计算问题产生影响,甚至会出现计算错误。计算教学只有放在一定的情境当中,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记住并掌握计算步骤。

比如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教材是以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成绩为学习材料来引导学生掌握如何计算小数加减法的。但是这样的情境内容不但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教材也只是直接把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学习的,至于为什么要这么计算,却没有细致显现。因为在计算过程中没有把学习内容转化为学生熟知的情境,学生通过学习教材是不容易掌握的。所以,在教学时,笔者放弃了教材内容,而是为学生营造一个容易接受的生活情境来让学生深入浅出地掌握小数加减法计算法则。

出示情境图,是小明与妈妈到菜场买菜的情境,在情境图上出示了西红柿5.6元,黄瓜3.7元。

师:同学们,你们能帮助小明妈妈列式计算一下,西红柿与黄瓜一共需要多少元吗?

生:5.6+3.7

生:5.6元就是5元6角,3.7元就是3元7角,6角加上7角就是1元3角,前面5元加3元是8元,再加上后面进上来的1元就是9元,所以西红柿与黄瓜一共需要9元3角,也就是9.3元。

师:噢,说得真不错,那么在计算这一道题目时,我们应注意什么?

生:要记住5只能与3相加,而6也只能与7相加,只不过6与7相加满10了,也就是说达到了1元多,所以要向前面进1。

师:那你们能按照刚才的想法列出合理的竖式来吗?

生:能。(生列竖式,师下位巡视并交流书写注意点。)

这个教学过程,把小数加减法转化成生活中的问题来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把简单枯燥的计算教学融入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学会把小数加减法转化成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慢慢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二、让学生在对比中计算,强化认知

要想让学生在计算教学时拨开云雾见天日,掌握不同的算式会有不同的计算策略,教师就要帮助学生厘清各种算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在对比过程中掌握不同算式的不同计算策略。为了能让学生正确、快速、灵活地进行数学计算,数学学习不能仅仅让学生停留在听的层面上来,我们还要进行必要的数学练习,让学生做不同类型的习题才能让学生牢固掌握各种类型计算题的计算方法。所以,要想让学生形成牢固的计算法则的认识表象,并形成熟练的计算技能,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厘清不同计算题的不同计算法则与注意点,让学生掌握这些计算题的区别与联系,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不同计算题的计算法则。教学时,我们可以安排一些形近算式或者不同结构的算式来让学生进行对比计算,让学生能够清楚地区别出这些不同类型算式的计算方法,达到内化计算方法的目的。

比如,在教学这课内容时,我在练习中出示了这样几组题来让学生解答。

12.5+8.8 32.4+43.6 56.7+3.04 32.4+5 6.6+3.8+4.7

12.5-8.8 32.4+4.36 56.7-3.04 3.25+0.5 6.8+3.8+2.2

第一组的对比练习是让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第二组对比练习是让学生掌握虽然数字相同,但是小数点不同,计算结果也是不同的。第三组对比练习就是让学生进一步深入地厘清小数加减法的注意点。第四组对比练习是让学生注意小数点位置。而第五组对比练习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前面的运算定律之后而出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有的小数加减法也可以用简便计算来解答的。这样,通过不同类型的计算,可以让学生深入地掌握:无论是什么样的小数计算,首先要做的是把小数点对齐了,然后再分别写小数点前面与后面的数字。这样的练习既让学生巩固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又能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并强化计算法则,这远比题海战术的效果好得多。

三、让学生在交流中计算,丰富策略

2011年版的《数学课程标准》把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提出来。有的教师认为,计算教学根本不需要让学生在一起合作交流,因为它没有过多的思维含量在里面,学生只要能把计算法则掌握了,计算时再仔细一点,就完全可以把计算题做正确。其实不然,即使学生做正确了,但这种方法是不是最优化,是不是最适合学生却不得知。如果让学生在一起交流,交流他们自己的解法,那么学生就可以在不同的解法中丰富自己的计算策略,发展自己的计算思维,让学生解决问题策略达到多样化。这也是新数学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核心理念之一。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形成并丰富自己的计算策略。

比如,教学第104页例4,这一道例题安排的目的就是想让学生知道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计算中同样适用。教材中也安排了一定量的小数简便计算,但是这样的安排每一道计算题只适合一种运算定律。教学过程中,我又重新安排了一道计算题,让学生进行计算并交流。

师出示计算题35.4+9.6,学生独立计算后交流。

生:这道题目小数部分相加正好满10,所以我直接计算,35.4加上9.6等于45。

生:我是这样计算的,把35.4拆分为35+0.4,然后利用加法的运算定律来计算的。35.4+9.6=35+0.4+9.6=35+(0.4+9.6)=35+10=45。

生:我也是这样想的,但是我是把9.6给拆分开来的,35.4+9.6=35.4+0.6+9=36+9=45。

生:我与你们的想法都不一样,因为9.6接近10,所以我们可以先加上10,然后再减去0.4也非常方便。35.4+9.6=35.4+10-0.4=45.4-0.4=45。

这样,学生通过交流就可以习得了其他同学的计算方法,丰富了自己的计算策略。

另外,教材中安排了许多生活性问题来让学生解决。所以我们在计算教学时,还可以让学生走进社会,在社会生活中运用自己在课堂所学的计算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激发自己计算的成功感,并带到课堂学习当中,让学生更加努力地学好计算。

(责任编辑   刘   颖)

猜你喜欢
计算题计算方法加减法
力学计算题
极限的计算方法研究
图画里的加减法
化学反应平衡常数计算方法的探讨
速寻关系式巧解计算题
一道化学计算题的守恒多解
第二重要极限的几种计算方法
初中化学计算题类型解读
20以内的进位加法难吗
单词加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