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建国,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罗店中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上海市名校长培养对象。曾任中山市政协委员、广东省教育学会会员。1993年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教师,1997年被评为广东省优秀教师,荣获广东中华文化基金奖章,1998年被评为中山市教育名师。2008年被评为上海市普陀区高级指导教师,区特聘金享受者,2014年被评为上海市宝山区优秀园丁奖。有约20万字专著和论文,发表在省级以上的刊物或获得省级以上奖励。2000年主笔个案报告《沟通从心开始、师生互动发展》,在教育部“九五”重点课题——珠江三角洲现代教育模式研究个案报告评比中被评为广东省一等奖的第一名;2003年主笔馔写主报告的《互动发展教育模式研究》荣获广东省第四届普教科研成果一等奖。近几年又在《上海教育》、《现代教学》、《现代校长》上发表了十多篇文章,2013年和2014年两次在申粤辽校长高峰论坛上代表上海校长讲教学改革问题,受到高度好评。
关怀伦理是当代德育理论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代表人物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哲学家、德育学家内尔·诺丁斯。诺丁斯认为,真正的教育开始于关系,即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良好的关系,所以教育应该从关系入手,当教师的注意力完全转移到了孩子的身上,动机能量从个人流向了被被关怀者,出现了“动机移位”,真正的关心就发生了。同样,课堂上,当学生对教师的关心产生“反应”,接纳和接受时,教育的关怀关系才得以完成。
中学时期青少年的最大身心理特征是由幼稚走向成熟,由依赖走向独立,由自发走向自觉,教育必须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引导发展。这一时期的教育,难能的是参与,不参与就不可能自主;可贵的是自主,不自主就不可能健康发展和学会创新。参与和自主的前提是合作——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合作——心心相通,心心相融。师生间、生生间的“心动”,才能“天堑变通途”“心有灵犀一点通”。德国哲学家马丁·布伯这样描绘关怀关系产生后的课堂:“有时,教师似乎不需要说的太多,只要伸出你的手指,这时候学生就知道你想要做什么了;有时候学生不需要长篇大论,不需要苦口婆心的说教,老师的一个表情,就会使学生理解老师的意思,这就是我们试图达到的教与学的状态。”
其实,很多教师都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高手。本篇文章用身边的例子,从学生的视角,为教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供一个参照。
一、 “关怀”关系的基础是师生相容相悦
相容不仅是包容、宽容,更是接受、接纳,相悦则是喜欢和赏识。在课堂上,有的教师是用智慧引人入胜,有的是用情感带入情境,方式方法大可不同,师生心心相通却是共同的前提和基础,心灵通了,一通百通。
吴桐同学描述孙汉清老师的语文课竟然如此动情:
在不经意间,他所流露出的文人气质,给我们这些学数理化的脑子带来了一份感性,那“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放,“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唯美意境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闲适顽皮。这一切一切,时刻影响着我们,我们的心灵多了一份柔软,我们的思想添了一种感性,我们身上也有了一种气质,一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高贵。
教师以独特的气质,才华和教学智慧,将学生带入一种情境,这是一种高水平的共鸣,是润物无声的教育,这样深层次的课堂关怀关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戈蒂埃说:“眼睛是透明的,通过它们,可以看到人的心灵。”
周萌同学这样描述陈娅琴老师:
最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英语课上她与我们的眼神交流,有时是鼓励,有时是赞许,有时是期望,有时是分享的喜悦,总之在她的眼神中,我们总能感受到关爱、赏识与激励,眼神的交流,也就意味着心灵的交流,这样的沟通,往往最能培养我们彼此的感情。
马丁·布伯追求的教与学的状态,让年轻的陈老师演绎得如此自然而然,出神入化。
以上的“孙式诗意”“陈式眼神”,关怀的方式迥异,关爱的效果却出奇地一致,而受教者学生的接受的角度不同,接受的结果却惊人地相似,从中我们体会到了关怀者的“动机移位”,被关爱者的心悦诚服,正是师生们这种高水平的默契,使课堂迸发出生命的关爱、激情、活力、张力和创造力。
二、“关怀”关系的“榜样”要人格化
内尔·诺丁斯说:“榜样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个教师每天自然而然的行为。”不用刻意地去表演、表现,每个教师都是独特的,有的长于演讲,有的长于推理,有的长于想象,有的长于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是兔子你就奔跑,是乌龟你就游泳,将自己的亮点、长处用足用够,自然就会生成一种人格魅力,就能达成乌申斯基说:“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教育效果。
查星宇同学这样描述贾春龙老师:
贾老师很凶,因为害怕他,手机电脑少用了,上课少讲闲话了,谈情说爱不敢了,一个学期下来,不知不觉中很多不好的习惯改掉了。
不要认为贾老师很凶学生就不喜欢他,查星宇同学这样表达对贾老师的感激:
爸妈的眉头不再紧锁,压力就是动力,在贾老师的严管下,我由一个懒散男孩变成了一个认真学习的好学生。贾哥不光有严肃,还很幽默,笑起来很迷人,他爱运动,和我们班的同学打乒乓球也一点都不摆架子,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是贾哥。
在这里,人格化育了人格。
王艳同学称朱华老师为“辛勤的领航者”:
每一节数学课总是那么充实,为让我们掌握解题技巧,他总会举一反三;我们思路受阻时,他总是循循善诱;我们不专心时,他总会严厉指出;我们困顿时,他总是微笑着给我们打气;我们成绩不理想时,他总能给我们鼓励。山高水长有时尽,唯我师恩日月长。在他那里,我们总能汲取到信心和力量。
丰子恺说: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的。上述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性格迥异:贾老师的严厉、朱老师的激励,鲜明的个性凸显出动人的人格特点,这就是人格化的榜样。他们都有一颗童心,都了解学生的需求,都走进了学生的内心,都征服了学生又都被学生征服,都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建造着他们心目中伟大的孩提王国,那里有他们的梦想——“用一颗树去摇动另一颗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三、“关怀”关系产生强大的学习意向性
华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刘华良教授认为,真正的有效教学只有一个主题:通过教师的讲授或引导,帮助学生建立了强大学习的意向性,笔者进一步认为只有建立在“关怀”基础上的学习意向性才能产生持久的学习的原动力。
学习意向性的第一层含义是兴趣(倾心),智育的真正目标是让一个人过上活泼自由的生活,首要的就是要学有兴趣,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崔琦教授,回答获奖原因时很简单,他说中学时就特别喜欢化学,觉得学化学特别好玩,一个“好玩”形象地道出了最好的智育是喜欢所学的东西。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朱晨涛同学笔下的余新征老师的办法是放手大胆地多让学生自己去尝试:
余老师拥有一片宽广的胸怀,她鼓励我们的奇思妙想,她愿意为班级每一个同学都有一次展示自我和锻炼自我的机会而舍弃部分教学时间。当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有了好方法,好主意,她都会给予充分的激励,她始终像一个太阳,把学生带到阳光下。
她常说,比起老师,我更愿意做你们的挚友。
她使我想起了一副名画《守望》,她守望在那里,鼓励我们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
而杨月星同学笔下的张盛老师却更偏重用教学艺术的内在魅力引发兴趣:
上高三一见到他,我就深深地喜欢上了这个幽默认真的老师。他胖胖的,戴了一副眼镜,在他的课上,你会完全被他风趣的语言所吸引,他的课堂充满了和谐、欢声笑语,充满了关爱。以前我对英语特别不喜欢,觉得无聊,浪费时间,但张老师就像魔术师,总是变戏法地让我们背单词、记词组,写作文,是他点燃了我对英语的兴趣之火。
学习意向性的第二个层次含义是掌握感(自信心),兴趣只有转化“自信”才能显示出倾心的力量,课堂中最怕的是学生多次尝试失败后的“习惯性无助”。多次的成功无疑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宋园园老师采用的办法是激励,一是她上课用激情点燃激情。郁云蕾同学这样写道:
在她的激情下,复杂的解析几何不再复杂,可怕的立体几何不再可怕,也许是她的激情,也许是她不经意间的小励志,让我这个偏爱文科的历史班学生也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在数学上,也让我觉得数学没那么高不可攀,它是我能触摸到的。
二是平时的激励,她会在微信空间上常发一些“八班加油”的励志语,因其总是恰到好处,孩子们说:
即使再麻木,也会慢慢融化……
她让每节数学课都洋溢着激情……
没有人被抛弃……
她不仅点燃了我们学数学的兴趣,还点燃了我们积极进取的持久的热情。
意志力(恒心)是学习意向性的核心,有强大的决心或者意志力意味着学生有持久的学习意向性。日本谚语称:持续下去才有力量,中国古话人贵有恒也是这个道理。高三是中国基础教育极其特殊的名词,非常态的一年。这非常之年,要有一批好教师——非常之人,引领着众多的高三学子,以超常的学习意志力,完成其充满困惑、压力、艰辛的旅程。
史玥同学这样叙述刘希丽老师带给她的感动:
还记得刘老师刚教我时,我的成绩简直不堪入目,家长被请到学校,我等待着血雨腥风般的批评和处罚。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老师的语重心长深深感动了我,生平第一次,我在老师面前淌下了泪水,因为我从老师那得知,努力终将有回报;因为我从老师那里得知,她没有对我失去希望;因为从老师那里得知,考一本不是遥不可及的……
在一次大考中我成绩大落,我遭受到巨大的打击,刘老师细心地发现了我的迷茫,我倾述衷肠:这一次考的太差,甚至开始失去学习的动力了。老师微笑着鼓励我:那怎么行,没关系的,只要一直努力,高考将成为大起的那一次。来,我们一起商量一下,问题出在哪?我攥紧了拳头:老师,我一定使劲学!如像落到地上的气球被重新充满了氢气,让我拥有了拥抱蓝天的勇气和信心。
四、“关怀”关系是教师幸福的源泉
积极心理学奠基者之一克里斯多夫·彼得森说:“积极心理学,一言以蔽之:他人很重要。”在他看来,人际关爱是幸福的真正意义。积极心理学家调查了一批大学生,想要搞明白幸福的人究竟是什么样的?结果发现:很幸福的人,有很好的人际关系,与其他人相比,他们的爱情和各种人际关系都很好。师生关系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教师是一种传递爱施与爱的职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自己乐观、积极、阳光和幸福本身就是目的,幸福的教师才能真正爱护学生。
师爱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传道、授业、解惑,给学生以智慧;二是激励和唤醒,给学生以信心和力量,三则更深一层,即教会爱,即教育孩子对生活热爱,对他人热爱,对社会和自然热爱,使孩子感觉活着是非常美好的,做一个男孩或者女孩是很幸福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多么的愉快。
美国克蒙研究大学积极心理学教授契克森米哈惊叹《庄子》中的“庖丁解牛”,认为这个例子再好不过地说明了:哪怕再恶劣的场所,再枯燥的工作,你也可以达到“心流”。在2300多年前,人类已经证明的这一点,这真是非同凡响的。
所谓“心流”,是指你完全投入当前活动中时,那刻忘记自我,忘记时间,忘记一切外在的状态,契克森米哈发现,在心流中,你能发挥最佳能力,也能让你迅速提高能力,并且常经历心流的人会更幸福。
教育是爱的事业,幸福教师共同的特点就是进入了“心流”的工作状态,关爱学生成了他们的习惯,教育教学艺术成了他们的幸福的享受,学生的快乐和进步成了他们幸福的源泉。在与学生共同的生命生长过程中,他们获得了极大的心理满足,他们播撒着爱,享受和传播着幸福。
(责任编辑 刘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