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芬
【摘要】语用缓和作为一种常见的语用现象,承担着避免或减少话语可能带来的矛盾、冲突、交际失败等负面效果的重要角色。本文以电视访谈节目《实话实说》的转写文本为语料,探讨语用缓和在言语交际中的功能。
【关键词】语用缓和 《实话实说》 功能
语用缓和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与语用策略,对改良、维护人际关系起重要作用。社会生活中,人们经常使用礼貌标记语、模糊限制语、支持性附加语等来降低言语行为的驱使性,或增加话语信息的可接受性等。
一、相关研究
语用缓和的语用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就功能探索而言,主要有两大思想:单一功能论和综合功能论。
前者认为,语用缓和降低言语行为对听话人造成的面子威胁,体现说话人的礼貌。故礼貌主要通过语用缓和来实现,而且随着双方权势差异、社会距离的加大,缓和力度也加大。此面子-礼貌观点源于Brown & Levinson(1987)的礼貌模式,较为流行,在语际语用学的研究中被普遍应用。
后者认为,语用缓和的功能是调整人际关系。Holmes(1984)指出,语用缓和表达两种意义:一是认知模式意义,即说话人对话语命题的不确定态度;二是情感意义,即说话人对听话人的良好态度。语用缓和也通过降低断言的力度限制说话人的权利或责任、听话人的义务来调整人际关系。本文赞成第二种思想。
二、语用缓和的功能
1.人际功能。人际关系的构因包括交际双方社会身份的异同以及情感的亲疏,所以此功能在于促进身份认同和增进情感趋同。
(1)形象维护功能
主持人:我现在有个顾虑,我们这么讲不会有很大副作用吧,别成了一趟电视非法传销课了。(“实话实说”节目《细说传销》)
此例中,传销活动的知情者应邀来到节目现场揭露传销内密,目的教育和引导公众如何识破传销的伎俩,但也有变相宣传传销的嫌疑。划线部分的缓和语旨在维护节目的声誉和形象,否则可能被视为缺乏职业道德或社会责任感。
(2)情绪安抚功能
主持人:李先生,我觉得在这个现场让您回忆1976年唐山地震那时候的情况,有些不人道,我知道您不太愿意回忆那时候的经历。(“实话实说”节目《心呼吸·新呼吸》)
李先生是唐山大地震的受害者,主持人有意让他叙述地震的经过,但又担心触碰他受伤的心,因此主持人采取了语用缓和策略,降低施为力度,避免对方产生不良情绪,同时体现双方情感上的趋同,达到安抚听话人情绪的目的。
2.交际功能。交际受制于诸多语境因素,语用缓和的作用就是减少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使交际顺利进行。因此,按照说话人的意图,语用缓和的交际功能可分为邀约功能和说服功能。
(1)邀约功能
主持人:每个人的性格不一样,我想可能有些话听着比较刺耳,可能会让你觉得受到伤害,如果有这样的情况,你当时就可以说出来,也可以批评我们,好不好?那我们从哪儿谈起?你的性知识是从什么渠道获得的,从这个角度开始谈起?(“实话实说”节目)
听话人曾经误入歧途,主持人担心她对此话题忌讳太深,采用了大量的缓和手段以打消她的顾虑。“我想可能有些话听着比较刺耳,可能会让你觉得受到伤害”表明主持人主动承担话语责任,并预先道歉。“也可以批评我们”意在向听话人提供某种补偿。“好不好”是附加疑问句具有邀约功能。
(2)说服功能
嘉宾:我这种观点不是非常大男子主义,一般来讲,在双职工家庭,很难说谁就不管家务,谁就不做饭。(“实话实说”节目《住家男人》)
说话人意识到他的后续话语可能导致听话人误读他的施为用意,采取了“放弃申明语”的缓和策略,使自己的观点为人理解和接受,体现了语用缓和的说服功能。
(3)移情功能。语用移情指说话人或听话人站在对方的角度进行语言的编码与解码,双方舍身处地地尊重对方的思想感情与看法,从而在言语交际过程中相互默契,达到预期效果。
嘉宾:我不怕大家见笑,我是在50岁以后智力处于高潮的,可能大家说这时候老头你都该进八宝山了,你还有什么智力哎?那个时候我从50岁以后发明了很多东西。(“实话实说”节目《老易不易》)
此例中,说话人设身处地考虑观众的感受,预料到自身的话语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于是出现了划线部分的话语。由于移情也是语用缓和的工作机制,听话人不会对说话人的话语进行负面评价或产生质疑,有利于交际的顺利进行。
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我们讨论了电视访谈《实话实说》节目中的不同情境下语用缓和的多种功能,在调整人际关系,促进人际和谐中发挥重要作用。但迄今为止,语用学对语用缓和的多数研究注重形式和分类,疏于功能的描写,缺乏系统性解释,许多相关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Brown,P & S.C.Levinson.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e[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Holmes,J.Modifying Illocutionary Force[J].Journal of Pragmatics,1984.
[3]何自然.语用学探索[M].广州: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
[4]冉永平,张新红.语用学纵横[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1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