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变局:董卓进京

2015-09-06 20:09张国刚
月读 2015年9期
关键词:董卓宦官袁绍

张国刚

董卓进京,是东汉末年政治动荡、陷于分裂的直接原因。宦官和外戚专权,其依凭都是皇权,可是,董卓作为西凉军阀,掌握了朝政,却会动摇皇权的根基。

董卓是怎么从西凉边军总管任上带兵入京的呢?这要从何进诛灭宦官的计划谈起。

一、灵帝的遗嘱

东汉末年,外戚主动剪灭宦官,主要有两次,何进之前的那一次,是在灵帝即位初年。前文已经提到,桓帝遗孀窦太后垂帘听政,父亲窦武为大将军,与太尉陈蕃共同执掌朝政,谋诛宦官。

桓帝(132—167)有过三任皇后,第一任梁皇后(?—160)是梁冀之妹,第二任邓皇后(?—165)因妒忌被废,此时,桓帝本想立宠幸的采女(后封贵人)田圣为后,是太尉陈蕃极力反对,认为皇后当出自名家,力主册立河西窦融之后、出身名门的窦贵人。桓帝崩驾,窦太后临朝称制,陈蕃自然被重用。

窦武与陈蕃二人都对宦官恨之入骨,可是,窦太后不主张彻底剪除。结果,窦武的计划被泄露,宦官怂恿年少的灵帝(157—189)出面,动用军队杀死窦武和陈蕃。从而导致第二次党锢之祸。党锢之祸,使党人名士与宦官的矛盾如同水火。直到184年,黄巾农民起事,东汉王朝面临灭亡的危机,朝廷主动解除了党锢,被拘捕的士人也陆续

释放。

整个灵帝时代,十常侍都掌控着朝廷大权。为了防止外戚再次成为与自己作对的势力,宦官郭胜、张让等预作准备,拱出了一个何皇后—— 把来自南阳、出身屠户的何贵人挺为皇后,试图为将来少帝即位预留一份保险。张让的儿媳就是何皇后的妹妹。

灵帝后宫众多,多有子嗣,却往往夭折,留下来的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刘辩(176—190),何皇后所生;小儿子刘协(181—234),王美人所生。何皇后嫉妒后宫女人生子,王美人怀孕后打胎不成,生下了刘协,被何皇后迫害致死。灵帝大怒,要废黜何皇后,又是宦官张让等人,凑了许多钱财,加上一大箩筐好话,灵帝方才息怒,何皇后从此为灵帝所不喜。

灵帝也不喜欢何皇后所生的大儿子刘辩,嫌他轻佻猥琐,“无威仪”,欣赏小儿子刘协文雅而年少老成。两个孩子都是在宫外养大的(担心在宫中养不大),刘辩是道士史子眇带大的,刘协在母亲王美人死后,由灵帝母后董太后带着。灵帝想立刘协为太子,大概也与孩子的奶奶董太后有关。可是,这件事他又没有勇气直接端出来说。毕竟刘辩是嫡长子,母亲是皇后,无论立嫡还是立长,都应该是他。说人家坐没有坐相,站没有站相,这是很主观的看法。怎么办呢?灵帝病重,大约也没有精力处理这件棘手的事情,就把立刘协的事托给了心腹宦官

蹇硕。

蹇硕何许人也?蹇硕是董太后从河间府带来的宦官,官为小黄门。灵帝为了加强朝廷军备,曾在去世前一年(188),设置西园八校尉,以蹇硕为上军校尉,袁绍为中军校尉,八校尉中还有曹操、淳于琼等。小黄门是六百石的低级宦官(其上有黄门侍郎、中常侍),西园八校尉,带有皇家私人卫队性质,袁绍以下,均由小黄门蹇硕来统领,这件事就有些蹊跷。蹇硕健壮有武略,缺少的却是谋略。他要完成灵帝的嘱托,最忌惮的是国舅何进。他先是想调虎离山,建议灵帝派何进西击凉州韩遂,何进使用拖延之计,一拖就把灵帝给拖死了。189年四月,灵帝崩驾,蹇硕秘不发丧,想要除掉何进。

二、何进诛宦官

蹇硕谎称灵帝召何进入宫,企图先解决何进的问题,然后完成灵帝的遗愿,扶持刘协继位。蹇硕手下有人将信息泄露给了何进,何进中途而逃。于是,大臣们自然按照立嫡以长的顺序,立十四岁的刘辩为帝,是为少帝,何太后临朝称制,“以后将军袁隗为太傅,与大将军何进参录尚书事”。a实际上何进掌控着朝政大权。

袁隗出身名士世家,是袁绍、袁术的叔父。何进与他合作,意味着继窦武、陈蕃之后,外戚与党人名士又一次合作。在何进的人事安排中,大量起用党人名士,二袁之外,“复博征智谋之士何颙、荀攸及河南郑泰等二十馀人”,引起了宦官的紧张,最担心的是蹇硕,他与中常侍赵忠等宦官们谋议:“大将军兄弟秉国专朝,今与天下党人谋诛先帝左右,扫灭我曹,但以硕典禁兵,故且沉吟。今宜共闭上阁,急捕诛之。”蹇硕举出党人来威吓其他宦官,试图唤起他们对于窦武、陈蕃那次外戚与党人名士联手的记忆。

蹇硕的计谋并没有得逞,因为宦官之间的意见发生了分歧,内部发生了分化。首先,蹇硕与这些宦官,并不是一伙人,他是从河间府随灵帝之母董太后进京的,而董太后与儿媳妇何太后之间,并不和睦。其次,何太后身边也有更有实力的宦官。比如中常侍郭胜与何氏家族有同乡之谊,“太后及进之贵幸,胜有力焉,故亲信何氏”,在郭胜的提议下,赵忠、张让(其儿媳为何太后胞妹)等宦官,“不从硕计,而以其书示进”。他们把蹇硕的信件送给何进,把他给出卖了。于是,何进“使黄门令收硕,诛之,因悉领其屯兵”。

事已至此,何进自然是大赢家。何家依靠宦官上位,宦官张让、郭胜都与郭家关系深厚,可是,何进启用的党人名士极力主张诛除宦官,尤其以袁绍最为激进。

何进采纳了袁绍全歼宦官的建议,一是想诛灭宦官立功立名,二是痛恨蹇硕对他的危害。可是,何皇后并不同意。这种情况与当年窦武的情况很相似,也是大将军窦武力主诛灭宦官,皇太后犹豫不允,最后窦武反被宦官所杀。袁绍提醒何进,当心重蹈窦武的覆辙。他建议何进召外兵入京,声援扫除宦官的行动,以此对何太后施压。明眼人(比如曹操)都能看出,这是馊主意,可是何进却认为不错。于是,并州牧董卓率西凉羌胡兵入京。

不想消息走漏,宦官先下手,假称太后诏,召何进入宫,将他在嘉德殿杀害,再将何进的人头扔出宫外,于是,党人名士,鼓噪着攻打宫门。史称,袁绍等“勒兵捕诸宦者,无少长皆杀之,凡二千馀人,或有无须而误死者”a。这一次,军队全在党人名士手中,宦官挟持着皇帝和陈留王刘协等逃出洛阳,被尚书卢植、河南中部掾闵贡追上b,宦官们走投无路,只得留下皇帝,投水而死。至此,东汉宦官之祸,算是了结。但是,朝廷大政却落入军阀董卓之手。

总之,灵帝托孤,在处理皇位继嗣问题上,有同儿戏;对于蹇硕,则所托非人;何进想借诛除宦官,扬名立万,更是缺乏政治谋略!这几个人的愚蠢叠加在一起,就把董卓送到了东汉政治的前台。

三、董卓进京的意义

董卓出身草莽,长期在西北边陲,与羌人作战立功,逐渐做到边州刺史的高位。他面对朝廷一向桀骜不驯,为什么单单他被邀请入

京呢?

董卓是战功卓然的一员猛将,中平二年(185)以中郎将辅佐左车骑将军皇甫嵩,大破边章、韩遂。中平六年(189),以前将军身份会同“老领导”左将军皇甫嵩击破王国、韩遂、马腾。事后,朝廷试图把董卓调离前线,到中央任少府(九卿之一),董卓以前线将士不放为由拒绝。随后朝廷又调其任并州牧,把手下的军队交给皇甫嵩。董卓公然拒绝,说愿意带领所部移镇并州。这个时候朝廷形势十分复杂,董卓“于是驻兵河东,以观时变”a。史称董卓粗猛有谋,他正在一边紧盯着朝廷动向。

东汉一朝与西羌打了几十年的仗,虽然很是艰巨,但是,精兵皆在西北,“天下所畏者,无若并、凉之人与羌、胡义从”b。皇甫嵩和董卓是当时最重要的军将。皇甫嵩是将门之子,而且孝廉、茂才出身,陈蕃、窦武都曾想辟署他出来做官,他没有应召。灵帝时以公车辟召为侍郎,出任北地太守。皇甫嵩是党人名士体制内的将军,董卓却不同,“出自西州,少为将帅,闲习军事”c,是军人出身的西北豪族,朝廷对他并不放心,现在,何进居然要请董卓进京对付宦官,岂非引狼入室。

“董卓闻召,即时就道。”d从河东进京,最为方便。进京之时,正值宦官诛杀何进,少帝逃到北邙。董卓迎驾回宫,可是传国玺却在动乱中丢失。此时,宦官固然已经诛灭干净,何太后却仍然在朝。

为此,董卓分三步走摄取权力:第一步,首先是掌控兵权,董卓入京的兵马不多,但是,他掌控了何进及其弟何苗统领的禁军。同时,又收买了吕布,兼并了并州丁原的部队。其次,董卓仍在极力争取文士的支持,除蔡邕之外,也努力拉拢袁绍兄弟。只因为袁绍反对董卓废黜少帝,两人才发生了冲突。第三,废帝弑后,掌控朝政。九月,董卓废黜少帝刘辩,立献帝刘协,倒是完成了汉灵帝派给蹇硕的任务。可是,董卓此举,只是为扳倒何太后铺路。董卓废黜了少帝,目的是迫使何太后让出权力。几天后,何太后被迁出皇宫鸩杀,董卓完全掌握了朝廷大权。外戚、宦官专权之弊,至此被清除干净,东汉王朝也该寿终正寝了。

190年初,关东军在袁绍的领导下讨伐董卓。董卓一边布置往长安撤退,一边在洛阳一线实施抵抗。曹操领军五千冲上前,被董卓大将徐荣所败,身负重伤;孙坚甚至直接打到了洛阳附近,董卓派李傕诱和,表示愿意结婚姻之好,被孙坚断然拒绝,孙坚还意外地得到了落入井中的传国玉玺。袁绍等其他各路英雄都在抢夺自己的地盘。可是,后来的历史走向却是曹、孙(包括其时还在草莽中的刘备)开启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其余各怀鬼胎的党人名士,拥兵自重,都被先后诛灭。

诚如官渡之战前夕沮授的感叹所言:“六国蚩蚩,为嬴弱姬。”a这是以东周末年战国的局势比喻他所在的汉末,他已经感觉到东汉末年的所有折腾,包括董卓进京,无非是削弱刘氏汉朝,为曹操为代表的三国演义铺路而已。

猜你喜欢
董卓宦官袁绍
三国鼎立之王允计除董卓
三国鼎立之袁绍杀宦官
眼力与气度
袁绍其实不无能
公平交易是外交准则
王允计除董卓
三国鼎立之袁绍杀宦官(下)
三十六计之釜底抽薪
曹操曾“献刀”刺杀董卓吗?
“宦官”与“太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