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棋书画,号称“文人四友”,在古代,往往用来衡量一个读书人的文化素养。古琴,作为四友之首,在古代文人的生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早在西周时期,人们便总结出学生必须掌握的六项技能,名其曰“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作为教学内容的音乐,涵盖的范围很广,但古琴占有绝对核心的
地位。
古琴的称谓,是为了区别现代钢琴而产生的,古代以琴为名的即是现在的古琴。古琴的起源,尚不知明确的年代,但至少在西周时期,已经出现了专业的演奏家。而在随后的春秋战国时期,古琴成为士人修身养性的重要工具。正是从这时候开始,古琴被赋予了厚重的文化特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古琴属于古代八音中的“丝”,是一种拨弦乐器。古琴造型众多,有仲尼式、伏羲式、连珠式、蕉叶式等十四个普通的样式。琴身模仿人体的形制,分头、颈、肩、腰、尾等部分,琴头宽,琴尾窄。早期的古琴,只有五根琴弦,对应五行,合乎五音,汉代以后,增至七弦。“竹林七贤”之一嵇康诗中名句“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用的是琴的古义,却道出了琴的独特魅力。
古琴的演奏恬淡优雅。演奏时,将琴置于案上,左手按弦取音,右手拨弹琴弦。左手的指法,主要包括按音和滑音两种。右手的指法,有抹、挑、勾、剔、打、摘、擘、托等,号称“右手八法”。古琴的摆放也有讲究,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宽右窄左,位于琴头的琴轸,要悬空置于琴案右侧外面。
古琴的音域为四个八度零一个大二度,音色根据弹法不同,分为散音、泛音、按音三种。古琴的音色,醇和淡雅,清亮绵远,意趣高远,暗合了古雅的君子之风。因此,古琴往往被文人士大夫用来陶冶情操,修养德行。嵇康在《琴赋》里说:“琴之为器也,德在其中。”古琴所蕴含的德,是中正平和的高尚品德。
从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到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嵇康的《广陵散》,再到根据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阳关三叠》,每一段名曲背后,都蕴含着古人道德情操的一个维度;每一段文人雅事,又为古琴增添了一层深度。
对“弦外之音”的追求,有时候还体现在古琴的制作过程之中。一把上好的古琴,从选材到制作都十分考究。制作古琴的木材,以桐木为佳。古琴的制作工艺,有个很文雅的名字,叫斫(zhuó)琴。斫琴技艺,最晚在唐代前后就达到了十分精湛的程度,中古以来,留存了许多传世名琴。一张古琴的好坏,和斫琴师的技艺与修养密切相关。一名优秀的斫琴师,往往也是演奏名家,像蔡邕,据传就是一位斫琴高手。
从演奏风格的角度出发,古琴的流派纷繁复杂。汉魏时期,即有代表南方的蜀山派和代表北方的竹林派。北宋时,亦有京师、两浙、江西等流派。到了明朝,江、浙、闽派也有很大影响。明末清初以后,至于现代,相继出现了“虞山”“广陵”“浦城”“燕山”“九嶷”“诸城”“梅庵”“岭南”等著名琴派。
随着传统文化热潮的兴起,古琴在当前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古琴的传承与学习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古琴的演奏需不需要迎合现代社会需求,做出创新,是需要深入思考探究的问题。(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