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晓朝
华罗庚说:“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好之不倦,因而也就会挤时间来学习了。”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教师应培养孩子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开放式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授“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在一块长16 m、宽12 m的矩形荒地上建造一个花园,要求花园所占面积为荒地面积的一半,同学们有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小明设计了如下方案:如图1所示,其中花园四周小路的宽度相等,通过解方程,我得到的小路的宽为2 m或12 m。
小花设计了如下方案:如图2所示,其中花园每个角上的扇形相同,可合图并成一个圆。设这个圆的半径为x m,故πx2=×16×12,解得x≈5.5。
小红设计了如下方案:如图3所示,依次连接各边的中点。
同学们细心的观察,这时,小亮对小明的设计提出了不同意见。设小路的宽为xm,则(16-2x)(12-2x)=×16×12,解得x=12(舍去)或x=2。
∴x=2,故小明的结果不对。
学生各抒己见,最终确定正确答案。本例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极大地调动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化归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奇妙
数学是奇妙的、多彩的,有些问题条件不同,但却可用同一种方法去解答。让学生通过比较,感受到数学经过转化、归纳,便可以解决一类问题,感受数学的连通性。
上述两个问题,条件不同,但是我们让学生知道x与具有特殊性,他们的乘积为1,转化成完全平方的形式,可以更好地解决此类问题。由此,也可以充分地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中的化归思想,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这里的“好之”,便是指学习兴趣了。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经过教学实践发现,合理利用问题情境、数学中的化归思想等方式,能有效激活学生数学思维,同时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教师要不断地總结、创新和反思,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变得越来越有趣,让每一个学生都变成“好之者”。
参考文献:
黎加厚.商品、全球化与创感时代[J].远程教育杂志,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