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璐
今天听了一节试卷分析课,感受很深,现将所听的一道题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当写前两行的时候,还觉得这有什么用,但第三行写到一半,发现这真是好题,原来是这样的一道题。这道题真的来自于课本,很贴近课本。为什么没有做出来呢?刚开始想是偷懒了,没有写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如果写了,那么应该可以做出来。但实际问题是笔者是猜出来的,不是正规解法。过后反思,就是写了公式,也不一定能做出来,因为对概念和公式的理解太浅了。对于数列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书上的基本公式,没有对课本有更深的认识,自认为对书本很了解,但是从该题的理解上就发现对课本的认识太肤浅,没有挖掘到更深层的知识内涵。从本题的出题意图来看,考查的是对数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没有什么难的知识点,而笔者则一看公式似乎用不上,就停止对其的探索,这也是没有解出该题的原因。当听完该题的讲解过程,发现对课本的理解还是不够,还是停留表面,也就是对公式最基本的运用,只是能够解决基本的题目,但对于更高层次的题目,还是显得力不从心。平时对课本中的概念和公式的理解,层面太低了。
平时总是对学生也說高考题目都是来自于课本,但高于课本,一定要好好看书,注意课本,研究课本。今天的这道题,就发现自己对课本看得还是不够,还是没有从更高的层面去看课本中的公式、概念。
以前总觉得多见点题型,多做点题目,当个好老师没有问题。可当教学时间越长,发现情况不是这样的。学生对老师的要求如今是越来越高了,如果不能对教材有更好的理解,只怕过不了多久,会被学生轰下台的。题目现在也出的是越来越有技术含量了,这也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只有对教材有了更深的理解,对教材的掌握更到位,才能受到学生的喜欢。只有对教材和课本更深的理解,才可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