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学会“ 创造性地模仿”

2015-09-05 19:48林东颖
新教师 2015年8期
关键词:模仿者青花瓷脸谱

林东颖

古希腊学者曾将模仿上升到哲理的层面并有过十分深奥的哲学阐释,亚里士多德就将模仿视为艺术的本源。作为人类的基本行为,模仿不但是人的一种自然天性(这种天性在孩童阶段表现得尤为明显),也是人类得以不断发展的动力之一。然而,在很多人眼里,模仿只是孩子在无意识地“复制”而已,甚至是不乖、调皮的表现。其实,模仿是孩童最初认识世界的手段,是他们主要的学习方式,他们的动作、语言以及行为习惯、品质等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模仿。正是在模仿成人的行为过程中,儿童从生物人发展成社会人,习得生活的本领。正因为此,模仿又被视为一个教育学的课题:当被模仿者有意识地让自己成为被模仿的对象,并试图以此影响和改变模仿者的时候,被模仿者就成了教授者,而模仿者则成为学习者。

将模仿上升至哲学层面的亚里士多德指出,如果模仿只是对现实的一种复制,复制和原型之间的区别将会消失,那么,模仿也就毫无意义。著名画家齐白石也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亚里士多德和齐白石的观点在教育学的语境中也同样适用。如果仅仅让受教育者单纯地复制、模仿教育者,这种教育方式不能算是成功的。首先,虽然模仿不是真正的创造,但有效的模仿必须伴随着相应的创新的产生。虽然中小学阶段学生的模范能力往往超出常人的想象,但模仿只能作为初学者提高相关能力的阶梯,而不能成为其提高能力的唯一法宝。其次,在现行的教育模式与社会语境中,模仿固然有助于学生学习,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下文将以美术课堂为例,阐述笔者实践“模仿——创新”这一教学理念的心得。

引导、启发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创新,并不是要求他们“唯陈言之务去”——对于绝大多数中小学生而言,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我们不能在创新方面予以过多的要求,而是应该通过教授合理的绘画方法和技巧,让他们能在画作中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创新并非可望而不可即,只要学生在模拟的基础上,使用适当的方法将自己独到的感受、新颖的见解融入其中,那便是创新。同时,我们还应该包容学生的各种表达方式,而非以成人的标准要求他们。让学生在绘画作品中大胆、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是美术课堂“模仿——创新”教学理念的主要观点。那么,在美术课堂上,如何让学生做到在模拟中创新呢?或者说,美术任课教师应教给学生哪些方法,让他们在模拟过程中可以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笔者认为,大致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法达到上述目的。

首先,引导学生发现模拟对象的核心元素。

所谓核心元素,是指构成模拟对象的主体符号。具体而言,它包括线条、形体、色彩等等元素。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核心元素,既是让他们熟悉模拟对象的基本特征,进一步体味模拟对象给他们带来的感受,也是为创新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以模拟“青花瓷”为例,青花瓷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一种文化符号,也是深受学生喜爱的模拟对象。在教学过程中,应启发学生观察青花瓷艺术风格的主要组成要素——白色底色与蓝色花纹。换言之,只要合理地将这两种要素进行组合,就可以模拟出类似风格的美术作品。由于理解了构成青花瓷风格的核心元素,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自由地在任何外在形体上进行创作。其中,一些学生将青花瓷中的线性花纹转变为人物图像等其他样式的绘画。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位学生将原始岩壁画的元素融入其中,粗朴的风格与人们印象中青花瓷细腻的一面相互交织,形成了颇有新意的艺术感受。学生的这些创作,都是建立在对青花瓷进行细致的元素分析的基础上的。

其次,启发学生变形模拟对象的核心元素。

变形模拟对象核心元素的方法很多,在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是夸张的手法,也是漫画中常见的手法。笔者曾经在课堂上与学生玩“画脸谱”的游戏,要求学生试着画一幅自己喜欢的脸谱。这次活动的目的,是启发学生不拘泥于课本上的图形,而是用夸张、弯曲的线条,对比鲜明的色彩,大胆表现心目中的脸谱。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大胆想象、用色夸张,俨然把脸谱当成了想象的游乐园,创作出了一幅幅具有独创性的儿童想象画。有的学生在画丑角的脸谱时,将丑角的鼻子无限放大,他的解释是,丑角必然老是说谎,而说谎是会像皮诺曹一样鼻子变大变长的。虽然他们创作的脸谱大多怪诞不经,但确实包含了他们对世界的想象与感知。

再次,启发学生对核心元素进行“加减增删”。

所谓“加法”,其实是鼓励学生在掌握模拟对象核心元素的基础上,增加相应的元素。例如,在课堂上,要求学生描绘香蕉、苹果等水果,而有些学生在画出这些水果的基本外形与色彩之后,又在其表面增加了眼睛、鼻子、嘴巴、红晕等元素,使之看起来更像是一张笑脸。这自然是学生调皮一面的显现,但也在某种程度上是他们自然天性与创造力的流露。所谓“减法”,就是通过对核心元素进行删减的方式,达到融入新含义的效果。笔者曾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尝试用铅笔与白纸画出夜空的样子。夜空的核心元素是黑色的底色,因此,多数学生只是在白纸上画出月亮与星星等图案。而有一位学生利用铅笔将整张白纸涂黑,继而用橡皮擦去部分铅笔的痕迹,而留下来的空白散点恰好组成了近似星座的图案。应该说,这就是学生运用“减法”画出的带有明显个人印记的夜空。

以上三种方法都是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总结出的教学心得。实际上,美术课堂上的“模仿——创新”可以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积极主动地思考与发现,这不仅是一种思维的训练,也是一次人格的陶冶。学生可以由此逐渐体验到绘画的乐趣,体会到发现与创造的快乐。通过模拟,学生感受到了外在的世界;而通过创新,学生则发现了自己的力量。“模仿——创新”的教学理念还要求我们要怀有包容的心。并非所有的创新都是成功的,有些尝试或许在成人眼里只是无意义的“胡闹”,但必须包容学生的这些尝试,引导他们在了解世界的同时,发现自己,从而建立起自我表达与自我创造的自信,为未来幸福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首山小学责任编辑:庄严)endprint

猜你喜欢
模仿者青花瓷脸谱
青花瓷,拍卖界的传奇
帖脸谱
做个脸谱迎『六一』
纯净的青花瓷
灶王爷的“脸谱”
“盗”亦有道成为高明的模仿者
空中青花瓷
TV 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