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宽泛的问话影响思维习惯

2015-09-05 19:41王火炬
新教师 2015年8期
关键词:问话习惯情境

王火炬

低年级数学教学承载着非常重要的使命。在这一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非常重要,包含听课、发言、作业、讨论等习惯,教学中一定要不遗余力地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思维品质与习惯的培养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在思考与解决一个个的问题中慢慢形成,而带领学生思考与解决问题离不开教师引导性的“发问”,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如何“发问”,即教师的问话方向性是否明确,是否具有针对性和挑战性,都直接影响了学生思维的指向性、针对性、条理性、生动性与深刻性。如果“问话”过于宽泛,不仅学生的思维容易分散,而且不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特别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课程改革时至今日,我们常常用到的一些“问话”,契合了课程改革的精神,激励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激励学生思考、发散思维。然而,这些“问话”,认真剖析,其实存在着指向性不明、空泛、效度差等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第一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这是教师指导学生在观察数学信息时常用到的问话。数学教学中,教师一般都设计有相当数量的问题情境,这些问题情境时常以图片的形式出现,以创设生动具体、富有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例如“减法”一课,便出示了奥运金牌榜。教学时,不少教师会这样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结果有的学生回答:看到“鸟巢”、表格、焰火等。这显然与我们所需要的数学观察、数学信息有距离。实际上,教师发问的目的是想引导学生说出数学信息,以便展开数学教学,这样引导学生观察问题情境显然缺少针对性。如果问得直接一些:“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数学信息?”或“从图中你找到哪些与数字有关的东西?请你用数学的语言说一说。”只要经历几次这样的“发问”,引导学生思考,一段时间过后,引导学生进行数学观察,发现和寻找数学信息的目标就自然水到渠成。

第二句话,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这是教师指导学生在数学问题的假设与提出时常常用到的问话。当我们展示一个问题情境,学生能够找到并说出数学信息后,教师往往会要求学生:“你能不能提出一个问题?”这样发问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然而,这样提问显得空泛,甚至是毫无意义的。同样“减法”一课,学生会提出如下的问题:①谁的金牌数第一?②金牌榜中有几个国家?③中国与美国共有几枚金牌?问题①与②跟本课基本不相关,没有实际意义;问题③也没有切合本课的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既不能承担引入新课的任务,也没有扣紧教学的重难点,显得多余,甚至成为干扰信息。最终,问题还得教师自己提,无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实际上,可以这样提问:“这几个国家的金牌数谁最多,谁最少?你能从‘多与少出发提一个数学问题吗?”数学问题的提出,可以由教师进行一段时间的训练,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除了说一说如何解答外,也说一说:“这个问题表达清楚吗?和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关系密切吗?有价值吗?”然后再引导学生模仿提问题。只要这样训练几次,以后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便会更有价值,更能刺激学生积极思维,引领学生探究新知识。

第三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这是指导学生在数学规律的发现环节中时常用到的问话。在教学中,我们会安排一些让学生自主发现的规律性的事物,培养学生自己探索、归纳的能力,然而用上一句“你发现了什么?”往往不能得到我们所需要的。例如“9+几”一课,教师带领学生完成了:9+2=11,9+3=12,……,9+9=18的计算。然后,教师问学生:“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结果,学生问答:“算式都有9。”“算式左边从2到9每次多1。”这些发现并没有错,但缺少发现的价值。我们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带领学生发现:“这些都是9+几,得数的个位与其中一个加数相比,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差1)“试着说一说这个1跑到哪儿啦?”(与9凑十了)。还可以用手势比划一下算式左右两边的排列,用暗示的方法引导学生:“你发现了什么?”(9不变,另一个数每次增加1,得数跟着增加1)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不是件简单的事,宜先步步引导,再逐渐放开,同时要做好后续工作,即规律发现以后,要带着学生说一说,还要带着学生用一用这个规律,这样发现规律的过程才是完整的。

第四句话,你有什么收获?

这是一节数学课总结时常用的问话。目的是回顾一节课的学习过程,总结所学到的知识,以便于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系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助于教师把握教学成效。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一节课的总结环节,大多教师是这样问的:“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或者“这节课你学到什么?”而学生基本上回答的都是知识与技能层面的东西。例如“9+几”一课,学生答:“我学到了凑十法”或“我学到了9+几。”笔者觉得这样的总结环节远远不够,并没有完整地展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相关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一节课的学习收获不单单是知识与技能层面的东西,更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东西,后“两维”也应有意识地在总结环节中加以体现,以使学生从小养成一种良好的总结习惯。因此,可以换成这样的“三问”: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②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获得这些知识的呢?③这节课你还有哪些东西要与同学分享的?这“三问”紧扣“三维目标”,让学生的学习思维充满条理性,也不再空泛。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问话习惯情境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荣禄在“问话”时担任的不是军机大臣
文本阅读中变“问话”为“对话”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