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 帆 梁生树(本刊记者)
优秀县委书记眼里的“治县观”
文/张 帆 梁生树(本刊记者)
扭住发展持续发力,直面矛盾敢于担当,面对困局开拓创新,做全县干部的“标杆”。
礼泉县委书记 孙矿玲
宁强县委书记 周景祥
七一前夕,我省紫阳县委书记王晓江、富县县委书记冯振东、礼泉县委书记孙矿玲、宁强县委书记周景祥被中组部表彰为“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在人民大会堂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做“四人”的新要求。
这4个县,县情、区位、资源禀赋并不是所在区域最好的,但都有着良好的发展势头,有着后进变先进的“蜕变过程”,有着较高的“群众满意率”。
4位县委书记,有的从关中平原到秦巴山区履职,有的从富裕县平级交流到贫困县,有的克服性别对履职带来的不便,有的经历重大自然灾难的洗礼。在执政用权时,他们始终把发展放在心上、扛在肩上,始终以创新工作方法破解难题,始终以群众需求为工作出发点、群众满意为落脚点,始终以身作则带队伍、强作风。
一地有一地的优势,一地也有一地的难题,发展什么、如何发展,考验着县委书记的治县能力。
富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带,资源禀赋较差,但因温差大、土层厚、光照足,却是苹果的优生区,其收入占农民收入的90%。这几年,苹果种植面积、单位产量接近“极限”,有人把它当成绩来夸,冯振东却“透视”其背后的隐患。如何突破增量又提质的“瓶颈”,成为冯振东下大力气解决的“要务”之一。
他认为,县委书记“要作发展的开路人”,就要想在前面、干在实处,“想而没干,不叫开路人”。
未雨绸缪,冯振东提出通过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市场化运作、规范化管理提高果品内在品质,依靠品牌运营提高产业发展附加值。
目的很明确,要实现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同步、农业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兼顾;效果很明显,富县成为全国首家整建制推进“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的县区,果农人均苹果纯收入超过13600元,全县财政收入从8000万元提升到3亿元。
地处陕南的宁强县,良好的绿色生态环境是当地最好的资源、最大的财富。
“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宁强县委书记周景祥不止一次强调。基于此,县域经济跳出以资源开发为主的单一格局,招引符合环保标准、投资强度大、产出效益高的企业统一入驻循环经济产业园。不久,生猪、茶叶、核桃、食用菌、中药材等都有了深加工企业……
10年间,生态立县、旅游兴县、循环发展等一系列思路,把准了宁强发展的方向,全县主要经济指标翻了两番以上,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排名在全省晋升23位。
“发展秘诀说到底,就是因地制宜。”周景祥认为,只有结合实际搞发展,群众才会认可拥护,县域产业才能“向阳”发展。
在地处关中的礼泉县委书记孙矿玲看来,不仅要因地制宜,更要跳出传统思维模式,探索更广的发展空间。除了“民要富、优果业”,她为礼泉这一传统农业县再开两张新“处方”:抓工业强县、抓旅游活商。
孙矿玲任县委书记间,礼泉全县工业总产值从53.5亿元增长到118.4亿元,3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上缴税收占县财政收入的80%。当初被很多人认为“不务正业”的乡村旅游,独辟蹊径地创出“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知名品牌。从“探路”到“领跑”,礼泉乡村旅游带动餐饮、住宿、商贸等产业发展,可谓“一业兴,百业旺”。
“谋发展,就是要干更多的事。”孙矿玲说,1000多平方公里的国土,50多万群众的信任,这个平台够大,“我还有太多的事情没做好”。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紫阳县委书记王晓江一直这样认为,可2006年刚来紫阳任县长时,他却被一些事情困扰着:干群矛盾尖锐,闹访上访频繁,下乡调研群众不敢说真话,决策和民意几乎两张皮……如何才能扭转被动局面,让民意主导政府决策?
“新形势下,必须要有新的工作法。”王晓江认为,坚持问题导向,改革创新,力推县域治理与时俱进。
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全县干部群众公布自己的手机号码。次年,所有县级领导、部门和乡镇“一把手”的手机号码公开。
此举招来诸多议论,可王晓江觉得仍不“到位”,迎着阻力不断加码:发放“万人问卷”、推行干部联户制度、率先创设民意调查中心、公开县级权力清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审批流程……9年间,紫阳改革的脚步大而急促,形成了一套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法,曾被中央督导组评价为:“回答了新时期群众路线怎么走、走多远、走多深的问题。”
同样是面对难缠事,冯振东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到一线去,和群众面对面。
2012年,冯振东履新8个月,碰上一件棘手事。原来,富县要建一个投资200多亿元的油煤气综合利用项目,占地上千亩,拆迁涉及到茶坊镇近400户群众。拆迁时,村民们把路堵了,事态在扩大。
冯振东直面群众,在学校操场,他现场说事,一个人、一张嘴,村民问、他来答,一说就是4个小时,直到把事情说透,思想说通。散会后,签订协议的村民房屋顺利拆除,其他“拒拆户”也在三天内签订协议。
事情解决了,可如何杜绝类似事情再发生?“没有落后的群众,只有落后的方法。”冯振东举一反三,认为群众的事一定要和群众商量着定,大家坐在一起,什么事情都可以说清楚。“关键是干部要到一线,深入群众中间。”
从最初的说事会,演变为“群众说事,法官说法”,再引入“干部联村”,“两说一联”便民联动机制将村民自治与国家法治“接轨”,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纠纷不升级、问题不上交,为现代乡村治理、县域治理探出新路。
“作为县委书记,创新意味着要敢于担责。”当咸阳市委将城乡一体化发展这一全新课题交给礼泉时,因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借鉴,孙矿玲心里没底儿,但强烈的责任感却驱使她迎难而上。
调研、摸索、试点,按照“背靠大西安布局、谋划长远;立足欠发达县情、凸显特色;尊重群众意愿,务实惠民;瞄准一流目标,开拓创新”的规划理念,礼泉确定“一规促三聚、四化惠三农、七改还三权”的总体思路,探索出一条西部欠发达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礼泉之路”。
“力争用25年时间,分3个阶段,逐步由试点推向全域,最终实现县域城乡高度一体化。”孙矿玲信心满满。
如今,看着传统农村一步步变为省级示范型农村社区,礼泉县西张堡白村社区居民李小权高兴地说:“明年我们白村就和城里一样,水、电、路不说,小轿车、网络宽带、天然气这些城里有的我们都有,这日子的盼头大着呢!”
“干旱时一下雨,我就高兴,感觉那是老天爷给农民兄弟‘发奖金’;防汛时一下雨,我就发愁,总担心山区群众会遭受灾害。”孙矿玲感言。
礼泉北部旱腰带,塬高沟深,常年缺水,这里集中着全县9万多贫困人口。看着群众住危窑,吃窖水,孙矿玲耳畔总萦绕着一位老支书的话:“人老几辈了,啥时不用再吃窖水、旱地变成水浇地?”
“想着困难群众,心柔软得怎么也放不下。”孙矿玲召集领导干部集思广益,经调研,确立了探明地下水、建设机井群、推行节水化、引水进农家的思路,在全县农村实施集中连片供水饮水工程。
如今,旱腰带地区群众不仅喝上放心水,还发展了红提、石榴等特色耐旱经济作物。群众多挣票子,旱塬盖上“绿被子”,曾经的旱腰带变成了金腰带。
在周景祥眼里,为民,就要始于其需要;惠民,就要止于其满意。在他的办公桌上,总放着一张下乡统计表。每到一个村,他就在表上打个钩,时常看看哪些村还没跑到,哪些村的“难肠事”还没有“销号”。全县270个村、社区,不论远近,他每一两年就跑一遍。
常在群众中走动,周景祥清楚他们的所想所需,“教育关乎宁强的未来,医疗保障群众的现在,再难也要解决上学难、看病难。”
从2010年开始,宁强县大力推进幼儿园建设,适龄儿童入园率达90.6%,创新性地建立全县“助困保学基金”,为上不起学的孩子提供补助;面对医师资源匮乏,周景祥提出实施“名医培养”工程,让本地医生“走出去”,把外地专家“请进来”。
2014年,宁强县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86.4%,当年新增财力95%用于民生。县上连出好政策、频送“大礼包”,让群众生活得更有尊严,千千万万个笑脸正在宁强“绽放”。
有同样认识的王晓江,曾在体会文章中写道:“党员领导干部来自于人民,也要回归人民,始终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每年,紫阳县都会向群众发放“万人问卷”,根据问卷中群众反映的问题和提出的要求进行回访,了解群众的所盼、所愿、所难,然后召开常委会,梳理确定第二年全县重点工作。对此,县上的集体定调是:尽可能尊重、满足群众意愿。
9年来,每当承诺群众的一件件实事到年底全部兑现时,紫阳“联系群众主动化、服务群众常态化”理念就显得格外质朴而有分量。
如今,民意之所在,便是紫阳施政之所在。
“箭头不快,箭杆弄坏。”谈到作风建设,冯振东认为,作为一名县委书记,首要的素质是坚定的政治信仰。“因为你是‘一把手’,你的所想、所做、所为,直接影响着班子,乃至整个干部队伍与社会风气。”
2013年7月,富县遭受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大的暴雨灾害。冯振东身先士卒,哪里出现险情,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在大申号水库的临时指挥部里,他与技术人员彻夜商定排险方案;在沙西沟水库,他冒着坝堤垮塌、被洪水冲走的危险,率先跨上冲锋舟,带头勘察水文……正是县委书记和干部群众在一起,富县成为陕北地区最早完成灾后重建的区县之一。
在王晓江看来,好作风是一级一级带出来的,抓住选人用人导向,就抓住了干部作风的“根”。
为此,王晓江出了“两招”:第一招,把干部晋升路线明晰化,规定镇办书记来源必须是镇长,县直部门“一把手”必须当过乡镇书记,以此类推,促使那些想进步的干部争先往下跑;第二招,把群众满意率作为选拔干部的一条标准,低于80%的一票否决,不提名,不上会,迫使干部必须千方百计为群众搞好服务。
其直接效果是倒逼政府从管理转向服务,干部眼睛向下、心也向下,开始主动、真心为民服务。
在紫阳任职9年,王晓江带领全县干部,干到实处,形成知难而上、苦拼实干、敢为人先、精诚团结的“紫阳精神”,为县域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和谐夯实根基。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孙矿玲深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她在礼泉县90多个县直部门和乡镇实行上下班指纹签到制,使“守规矩”成为党员干部的共识;对于公车私用、失职渎职、“三乱”“三难”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毫不姑息,严肃处理;开展“全员培训、以考促学”,通过考试成绩排序和列入目标责任考核的方式,倒逼干部“充电”“补钙”。
“既要干事,更要干净;多想群众,少想自己,只有以身作则把队伍带好,尽最大努力把实事办好,才担得起县委书记这个岗位的重担,对得起组织和干部群众的信任。”周景祥一语道出了优秀县委书记的“心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