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俊:“担当人生”迸发正能量

2015-09-04 05:28张金菊梁生树梁芝芳
当代陕西 2015年8期
关键词:群众

文/张金菊 张 军 梁生树 梁芝芳(本刊记者)

张明俊:“担当人生”迸发正能量

文/张金菊 张 军 梁生树 梁芝芳(本刊记者)

“村干部再难也必须有人当,组织和群众推选了我,是对我最大的信任和肯定,也给了我为人民服务的机会,我就要勇敢地挑起这副担子……”

“人可以不伟大,也可以不富裕,但不可以没有担当。扛起了责任,就扛起了信念,扛起了生命的价值。”

瀛湖息波,天柱肃立。2015年6月27日,数千群众自发涌入安康市汉滨区殡仪馆,为年仅50岁的瀛湖镇天柱山村原党支部书记张明俊“送行”。

天柱山800多村民乘公交车、开私家车骑电动摩托车纷纷从40公里外赶来;远在数千里之外的企业家“打飞的”赶来;机关干部请假赶来;多年受助但素昧平生的八乡四邻拉着“哭明俊英年早逝壮志未酬,留天大遗憾;好支书乡亲泪飞祝您走好,永远活心中”的挽联哭泣而来……

平时的英姿勃发不再,大家面对那副因病“脱形”的容颜和躯体忍不住抽泣、失声。为了纾解心中的痛苦与不舍,熟悉或不熟悉的人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用沙哑的声音倾诉、交流……人们惊讶地发现,这位身兼数职、“荣誉等身”的村支书,生前竟干了那么多鲜为人知的善事、实事。

追悼会成了“诉说会”,一个敢于担当、乐于担当、善于担当的张明俊,短暂人生迸发的全是正能量,在“盖棺”时被干部群众热议、追思、颂扬。

把村上发展扛肩上——村支书的“职责担当”

清澈如镜的水面荡漾着巍峨的天柱山,成片挂满硕果及正成长的核桃树绿漫山间;水泥路纵横环绕,连通村户;一处处漂亮的农家小楼,掩映在青山绿水中……站在天柱山顶,新农村如诗如画般的美景尽现。

人们难以想象,昔日这里竟是“守着青山没饭吃、望着湖水没水喝、依着电站没电用”的“烂杆”村。2001年三个村合并,“水泥村的赌,天山村的酒,汪梁村上访告状扯皮撴筋啥都有”,远近闻名。

没人敢揽这“瓷器活”,农村“两推一选”选中了已是企业老板的张明俊,瀛湖镇党委会上,9名镇党委委员推荐的全是他。

面对这从天而降的“官差”,张明俊犹豫了。妻子陈光娣则态度明确:“你要当村官,家里、公司这一大摊子,咋办?”

张明俊担心的可不是这些,他怕自己“能力不够,有负村民信任”。

“明俊,你是个善人,平时就操心着大家,你当了支书,不是能为大伙干更多的事嘛!”村干部、村民代表涌到家里求他。

打定主意后,张明俊对妻子说:“组织和群众信任我,这‘担子’再难挑,也得挑。身为党员,在群众需要时应该有所担当,以后家里和公司就辛苦你了。”

陈光娣无语。张明俊的脾气她知道,认准或者坚持要干的事,谁也挡不住。

2002年4月12日,张明俊挑起汉滨区赢湖镇天柱山村党支部书记的担子。他对班子成员说:“自己日子好过了,应该带领大家一起过上好日子。身为村支书,一定要为群众办一些摸得着看得见的实事。”这一年,他37岁。

扑下身子转换“角色”,张明俊不分昼夜马不停蹄挨家挨户地走访。一户户土墙漏房、家徒四壁的恓惶日子,穷到麻木而呆滞的眼神,喝酒耍赌低质量的生活,深深刺痛了他,彻底拔穷根的信念在他内心成了誓言。

为了化解纠纷,一次凌晨回家,他开车撞上路边的挡墙,腿部受伤,没等伤口痊愈就瘸着腿再次跑着说和,那些因鸡毛蒜皮扯筋的村民被感化,主动握手言和。

“这是一个为群众的事舍得‘卖命’的人,跟着他干,没错!”村干部和群众的心被紧紧凝聚起来。

吃水被张明俊列为“一号工程”。他多方争取资金,并个人为每口水窖垫资200元,带领乡亲们修建集中供水工程5处,打290口水窖,家家户户通上自来水,结束了天柱山人吃“天花水”、喝“蛤蟆尿”的历史。

守着电站没电用,群众自嘲为“纺织娘娘没衣穿”。“不解决用电困难,群众就会理解党的惠农政策是‘做样子’‘灯下黑’。”张明俊无数次跑相关单位“化缘”,终于争取到15公里农网改造项目,随着天柱山夜晚变亮,群众的心情也跟着亮堂起来。

依山而居的天柱山人自认出行难是“命中注定”,不抱“奢望”。

“党员干部见了困难绕着走,群众迟早会绕着党组织走。”支部会上张明俊斩钉截铁。

村上没有积蓄,为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他承诺:每修一公里路我个人补助1000元,并率先垫钱购买了爆破器材和砖沙、水泥。六月天里,张明俊“泡”在火石沟到华佗庙路段施工现场,上午还在山顶12组开协调会,下午又跑到山下1组开动员会。爬山、下坡,一天折腾几个来回,被汗水湿了又湿的衣服贴上长满痱子的后背,刺辣辣的疼,脚上的血泡更是不断被磨出、磨破!

一条条通村路、通组路、连户路就这么“拼”出来了,形成了公路网。“一个3000多人口的天柱山村总共新修硬化村级公路14条,41公里,入户路5公里。这在安康找不到第二家,甚至比有些乡镇的公路总里程都长。”瀛湖镇党委副书记刘化波说。

让群众的“钱袋子”尽快鼓起来,有着经营头脑的张明俊考虑最多,谋划细而远。

2010年,村上将3500亩荒地统一流转,发展核桃种植、林下养鸡等产业,可有30多户死活不同意。张明俊挨家挨户当“说客”,算大账,讲利弊,一坐就是大半夜。

张明俊清楚群众“反对”的根源,在招商引资时,他抱定一个原则——最大限度让农户得利。

第一次和安康瀛天生态农林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潘建龙谈合作,他开门见山提出两个条件:惠农政策资金必须全部给农户、必须雇佣当地农民为产业工人。就这他还不甘心,又软磨硬磨为群众争取到最重要的一项权益:村民必须占20%干股,年底按土地比例分红。

面对“苛刻”条件,潘建龙坦言,除了园区“硬件”,他更看中的是张明俊诚信的人品,“和这样心里始终装着群众利益的村干部打交道,放心!”

“押宝”在张明俊身上的潘建龙并没失望。在别处要用大半年甚至拖更久的土地流转,张明俊不到一月就完成了。潘建龙资金周转不畅,张明俊从自家公司拿200万元给他应急,还帮忙担保贷款。

很快,张明俊采取支部+协会+农户、产业+基地等模式,3500亩精品核桃园建成投产,并引进了核桃加工企业,园区247户群众最先受益。冯文英等50多个乡亲,每天按时到核桃园“上班”,一年挣3万多元。如今,加上1000亩板栗,1000亩枇杷、柚子等,全村林果面积达5500亩,年产值超3000万元,小果园正茁壮成长为“大产业”。

为了让村上所有人致富,张明俊下气力做好劳务输出的组织引导,使全村300多人稳定在外务工;他利用和安康水电厂的地缘关系,为该厂输送经警、清洁、搬运等固定工,就地安置劳力400余人;他积极外引内联,争取多方支持,帮助发展个私经济户66户,让308人实现了再就业……

当支书13年,天柱山变成闻名安康的小康村,全村年总收入猛增到近4000万元,人均纯收入跨万元大关,涨了10倍。

张明俊对天柱山村“顶层设计”的发展愿景正一步一步实施:建好党员活动室与群众文体活动广场“两个阵地”;唱好基础设施与生态工程“两台戏”;开好个私经济、劳务输出、集体经济“三条船”;扛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面旗帜”,达到共同富裕目标。

这是张明俊从上任到生命最后一刻为之奋斗的“天柱山梦”。

“要是再能活三五年,我一定要让天柱山村大变样。到那时,早上得病,下午让我走也行……”弥留之际,张明俊给妻子陈光娣“交代后事”,道出了他人生最后的遗憾。

张明俊(左一)生前向媒体介绍天柱山发展情况

把贫困群众冷暖挂心上——好人的“社会担当”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而张明俊做到了。”六组村民、个体户郭元英感慨道。

张明俊对穷困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父母都是农民,小时兄妹6个常常吃不饱饭。“多亏乡亲们的帮助才活到今天。现在自己有能力了,一定要加倍回馈乡亲。”

1998年腊月的一天,阳坡村残疾孤老吴礼华蓬头垢面在瀛湖粮管所门前大声嚷嚷,说没人管他。张明俊恰好看到这一幕,他把老人带到粮站,买了一袋米、一袋面还有其他年货,又塞给老人500元钱,笑着说:“你放心,共产党绝对不会不管你。”

就这样一个简单的承诺,张明俊一直坚守着,逢年过节看望老人从不空手。还连续多年把老人接到自家过年,请到上座,为他夹菜,用车接送,用浓浓的亲情温暖老人。

村民罗启林遭遇车祸双腿残疾,因缴不起医疗费无法手术。张明俊赶到医院,给他递上3000元钱。

罗启林不敢接,怕还不了。

“这是我送给你的,不要你还。”张明俊看到同病房还有两位四川籍病人,他又给每人500元钱。

出院后,罗启林身上只剩几张毛票,一家6口挤在一间漏雨的土坯房内,4个孩子饿得直哭。发愁之际,张明俊赶来,不仅提着米面油,还带着自家建筑队,帮罗启林修补房子。此后十几年,张明俊掏钱帮着养鸡、养羊,一路扶持他办起养牛场,还供孩子们上大学……前前后后,张明俊捐助了两万多元。

谢远文干活时不慎摔成粉碎性骨折,没钱付医药费,张明俊当即拿出7000元,并协调村上资助1000元,个人担保贷款1万元。张明州骑摩托车不慎掉崖遇难,他出钱安葬。孤寡老人张光田生活无着落,他尽心尽孝奉养……

“穷不读书,穷根难断;富不办学,富不长远。”这是张明俊常说的一句话。在捐资助学上,他慷慨大方。

2004年,邻村清泉村谢克贵的儿子谢贤安考上大学,8000元的学费几乎浇灭孩子的大学梦。谢克贵无奈与儿子商量:“要不,咱今年先不上了?”背过身直抹眼泪。一筹莫展之际,素昧平生的张明俊送来4000元,又帮他在信用社贷了3000元,把孩子送进大学。

几年后谢贤安研究生毕业,拿着奖学金来给张明俊还钱,他非但没要,又塞给谢贤安1000元,鼓励他“好好念书”。谢贤安一路读到博士,留学意大利,进入科研机构工作,这辈子最感激的是张明俊。

天柱山小学、瀛湖小学校舍维修,响水沟小学校舍重建,武进小学地面硬化,张明俊无偿捐助35500元。连续10个教师节、儿童节,他无偿拿出40000元慰问。

张明俊让本村及邻村的贫困老人就近自选理发店,他统一买单;每到过年他给镇粮油店一份贫困户名单,让来人签字领米面油,他统一付款。这些做法,他已经坚持了五六年……

据不完全统计,十多年来,张明俊从信息、技术、服务、项目、资金、就业等多方面,累计帮扶贫困户200多户,为贫困户提供无偿扶助资金30多万元,无息扶持资金40多万元,担保贷款100多万元,个人先后捐资教育、扶贫等公益事业资金达110多万元。

这些数字只是个大概,许多事都是在张明俊去世后才“浮出水面”的。张明俊一贯低调,做好事从不“言传”。记者找上门要采访,他总是让宣传村上。

众人不解,何以如此?“我既是先富起来的农民,又是共产党员,还是村支书。在别人陷入困境时尽力拉一把,就有可能挽救一个家庭,就有可能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让他们能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从而以更好的心态回报社会,也算是为整个社会稳定尽一份责任。”这是张明俊给出的答案。

对各种角色用心去做——身兼数职人物的“角色担当”

不少群众叹息:张明俊50岁不到,是积劳成疾累死的。

张明俊身兼数职:瀛湖镇党委副书记、委员(不占编制,不拿工资),省、市、区、镇四级人大代表,市、区两级人大常委会委员,安康市工商联执委,汉滨区工商联副主席,瀛湖商会会长,安康信立公司董事长……每一份“虚职”“兼职”他都视为“专职”,敬畏得用心去干。

张明俊(左二)在瀛天核桃基地调研

“张明俊履职的责任心太强了!”谭纪明曾长期担任汉滨区人大常委会代联工委主任,他见识了张明俊太多次的“认真”。

2009年初的省人代会上,张明俊领衔提出《关于调整村级公路硬化扶持政策的议案》,指出现行政策不符合陕南实际,建议提高陕南通村水泥路补助标准。

在此之前,就此问题,张明俊已连着两次以书面建议正式提交。

2009年,省上最终调整了补助标准,陕南每公里由17万元提高到22万元。

自担任各级人大代表后,张明俊共提交议案、建议121件,涉及到陕南、安康、汉滨的政治、经济、民生多个方面,没有一项议案和建议是为小集团或公司代言的。

妻子陈光娣回忆说:“明俊病情加重,让他不要再理公务多休息,他却坦然地说,只有三五个月的生命了,坐在家里休息还是三五个月,还不如该干啥就干啥。”

2015年6月8日,张明俊接到通知,省人大来人调研他今年提交的《关于修改〈陕西省汉江丹江口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的议案》。此时,他的病情已严重恶化,化疗带来的副作用让他的手指僵硬,甚至连鼻涕眼泪也不能自控。

但机会难得,这个议案有可能改变整个汉江流域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张明俊咬牙强打精神修改议案,疼得实在受不了,他让妻子在身下垫两个枕头,爬着看资料。医生生气:“你真是不要命了!”他再三央求:“作为人大代表,我想再尽最后一份力。”张明俊硬是一行字、一行泪、一把鼻涕,坚持把汇报材料写完。

这份汇报材料,成了张明俊履职人大代表的生命绝唱。

“一人富了不算富,要多承担社会责任,带着父老乡亲一起富。”张明俊的殷殷嘱托,瀛湖商会副会长黄兴平至今音犹在耳。

2011年底,张明俊被推选担任汉滨区瀛湖商会会长,他突出“不抓非公企业党建是失职,抓不好非公企业党建是不称职”的观念,率先在全区基层商会成立党总支,以此推动非公企业党建发展,先后让商会中的63名党员过上了正常的组织生活。在推动商会抱团发展、规范化管理、促进会员形成凝聚力的同时,更有利于商会在市场经济中发挥正能量。

此举,使张明俊很快成为商会的“主心骨”,会员由47人扩大到145人。把一项没有组织考核的“良心”活儿做得风生水起,这是张明俊留给商会的宝贵“遗产”。

6月28日,送走张明俊的次日,瀛湖商会将1万元奖学金送到瀛湖中学,奖励今年高考成绩优异的老师和学生。这是张明俊的遗愿,也是他坚持了13年的传统。

“不信不立、不诚不行,人无信义、寸步难行!”这是张明俊与他人合股的信立公司名字的由来,也是张明俊坚持了几十年的经商之道。正是靠着务实守信,他在业界挣下了“流淌着道德血液的商人”美誉。

跟张明俊打交道的人都知道,经他公司修的路总要高于标准,原本5.5米宽的通村公路,他拿着尺子计量,路基硬是给打了6米宽。他的公司连续多年被市、区授予“重合同守信用企业”,被省消协评为“诚信守法先进单位”。

公司职工胡斌说,作为创业多年的建筑公司老板,张明俊从未拖欠过职工的工钱。

去年腊月,张明俊公司承包的修路工程只拿到一半工程款。要过年了,公司账户上有40万元的工资缺口,张明俊心急如焚,叫来财务主管“训话”:“不管拆借还是贷款,不能拖欠工人一分钱工资!”小年之前,所有工资全部结清。

张明俊的担当,赢得了社会的高度认可。他先后获得省级党员致富带头人、郭孝义式农村党支部书记、市区优秀人大代表、陕西省最美村官、安康好人等数十项荣誉,2015年4月28日,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他的先进事迹被中组部拍摄成《誓让穷山换新颜》的专题片,在全国基层组织推广。

事业和家庭在张明俊眼中不冲突。他在安康市区有一套住房,但不论多晚,他都要赶回家,为的是“第二天能陪家人吃早餐”。

在大女儿张钦的心中,父亲的三个温暖画面永远定格在心里:陪自己跳绳、一回到家总“赖”在厨房帮妈妈择菜和洗碗、照顾奶奶吃完饭后自己才动筷子。

儿女们清楚记得,父亲为他们立下的“家风”是“四个不能等”:孝敬父母不能等、教育儿女不能等、人做善事不能等、对待健康不能等。

前三个“不能等”他都做到了,唯独自己的身体健康,他“等”了、透支了,病情一拖再拖,最终无力回天。

“清廉一生平安,实干造福百姓,乃我最大快乐!”这是张明俊6月7日在手机备忘录上写下的最后一句话,也是他对自己短暂人生的“自我总结”。

猜你喜欢
群众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托起滩区群众稳稳的幸福
常坐“矮板凳”——多跟群众拉家常,不给群众摆架子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双下沉、两提升”浙江医改提升群众获得感
吃瓜群众的真相,你怎么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