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方 戴龙
创新让来布村竹农笑“竹”颜开
文/林方 戴龙
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大干镇来布村是远近闻名的国家级生态村,通过政府大力扶持和多年苦心经营,目前村里的雷竹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全村95%的村民每年仅销售雷竹笋一项,就可获得不菲的收入,雷竹成了村里的支柱产业。然而,来布村的竹农却并不满足于此,如何把竹产业做大做强,让竹园产出更高、村集体及村民更富,成了各方关注的“焦点”。
日前,笔者跟随宏连农民竹业专业合作社社长张金洪来到村里的千亩雷竹园中,去年分层覆盖在竹林中的麦麸和谷壳,如今麦麸已和泥土融为一体,谷壳则被耙起堆放在竹园边。据张金洪介绍,这是从浙江引进并得到县里扶持的促笋早出高产新技术。出笋前竹农要在竹林间平整覆盖上厚度约5厘米的麦麸层和20厘米的谷壳层,达到增温、保温、增肥的效果。次年出笋期过后,将谷壳回收留待下一季继续使用。经过覆盖的竹林,30天内即可出笋。“由于出笋期提前近3个月,‘两节’期间的笋价比平时高出一倍以上,加上出笋期从原来的2个月延长到4个月,地力提高后产笋量增加,因此去年覆盖过的雷竹亩产值达一万多元,使竹农的净收入翻番。”张金洪高兴地说道。
社员连荣禄夫妇俩一早就在竹园中翻土施肥,他们家种了6亩雷竹,采用覆盖技术的3亩竹林主要产笋,另外3亩用来留笋养竹,每两年轮作一次。今天头一次施的复合肥中掺有一定比例的农药,能起到杀死害虫的作用,但又不会残留在竹笋上。连荣禄告诉笔者,每年从5月起至11月要施四五次肥,今天施的是扩鞭肥,以后分别为壮芽肥、孕笋肥和促笋肥等,每次施的肥料中各种元素都有不同的搭配比例。
来布村种植雷竹的传统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1993年,县林委在当地营造了100亩雷竹园,无偿为附近村民提供种竹和栽培技术,经过多年发展,种植面积从当初的100多亩扩大到现在的1200亩。如今,步入合作经营路子的竹农们不但具备了发展的实力,还有市场经济的头脑。在当地政府及县林业部门每亩2000元补贴的优惠政策扶持下,合作社开始引进外地的竹林覆盖和大棚种植等技术,力求通过创新管护实现竹笋促早高产,以此提高竹园亩产值。“发展雷竹大棚种植的成本比覆盖技术稍高一些,但有利于护笋养竹,村里去年才刚刚起步,1亩地投入两万多元,头一年收入达17000多元。成本主要是钢质框架,可以用10年,所以效益还是明显的。”多次赴浙江考察取经的张金洪社长如是说。
据了解,目前来布村主要采用合作、承包和家庭自营三种方式经营竹园,在发展林下养殖、竹笋半成品加工和竹园观光休闲等方面规模还不够大。但是,在采访中我们惊喜地看到,创新栽培和管护方式、科学开发利用好竹资源、实现竹产业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村人的共识。我们相信,来布人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会把竹子的文章做得更美更好!
(作者单位:顺昌县林业局)
责任编辑/陈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