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转型,汽车后市场服务平台初露峥嵘—Automechanika Shanghai展会报道
2014年12月9—12日,上海新国际展览中心,一年一度的上海国际汽车零配件、维修检测诊断设备及服务用品展览会(Automechanika Shanghai)如约而至。作为国内汽车后市场领域当之无愧的最大展会,每年的Automechanika Shanghai展会都是汽车后市场人齐聚一堂的盛会,本刊也派出了报道组,为您带来展会现场报道和深入分析。
自2004年首次举办一直到2014年,Automechanika Shanghai展会已经成功举办了10届,展会规模一直保持着持续稳定的增长,在每一届展会后的官方通讯中都会出现“展会规模再创新高”这样的字眼。从2014年公布的数字来看,本届展会共吸引了39个国家及地区的4 906家企业参展,较2013年的4 618家上升了6%。启用了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的全部17个室内标准展馆以及10个室外临时展馆,使展览总面积达到22万m2,实现了5%的增长。截止发稿时,准确的参观人数尚未统计出来,但预计将有超过8.6万名海内外观众慕名观展,较上一届的8.2万人也有着显著增长。以上这些数字都使得本届Automechanika Shanghai展会成为该展会发展历史上的规模之最,当之无愧的中国汽车后市场展会No.1。
10年来,Automechanika Shanghai从一个只有200余家企业参展、观展人数不足1万人的展会,发展到如今的世界级规模,不仅得益于中国汽车市场的崛起,主办方法兰克福展览(上海)有限公司在其中所起的推动作用也是大家有目共睹。但是,当经过了快速发展期后,主办方也应该适时调整办展思路,不必再一味求全求大,而应向着高品质发展。
从官方统计数据来看,本届展会的三大板块均有着一定增长,其中用品及改装板块实现了10.4%的大幅增长,维修与保养板块也有着7.3%的增长。但从笔者自身的观展感受来讲,却并未感到如此明显的增长,笔者熟知的多家维修设备及汽车用品企业都只是布置了很小的展位,甚至有的并未参展,这种情况难免让人觉得官方数据有“注水”之嫌。
这种观点并非空穴来风。本届展会设置了“再制造专区”,而本刊一直关注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行业的发展,因此兴致勃勃地赶到再制造专区,却发现这里只有几家企业是真正从事再制造业务的,而大部分展商根本与再制造无关(图1)。或许是这些企业错过了最佳报名时间,因此只能被安排在这里,也或许是为了避免这一区域“冷场”,因此主办方让这些企业来这里“救场”,但这样的场景总是让人有一点失望。实际上,随着近些年“汽保展”、“汽车用品展”以及一些区域性展会的快速崛起,Automechanika Shanghai展会必然会受到一定冲击。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主办方也不必再苦苦维持每年8%~10%的增长率,何不顺应潮流,专注于自身优势领域,做专做精。
随着我国汽车市场的崛起,众多国际企业纷纷“走进来”抢占中国市场。除了新车市场外,这些国际巨头也更加重视零部件市场和汽车后市场,这一点从Automechanika Shanghai展会也可见一斑。统计数据显示,本届展会共吸引了581家海外展商参展,较上届上涨11%;相比之下,国内展商数量的涨幅仅为5%。在39个参展国家及地区中,有来自5个国家的企业首次参展,分别是白俄罗斯、秘鲁、葡萄牙、瑞士及约旦,还有多达17个是以国际展团的形式参展,其中包括首次亮相的阿根廷及巴基斯坦展团,可见Automechanika Shanghai展会的吸引力已经远达西亚、欧洲和南美。
不仅国际展商的数量越来越多,而且质量也很高。从展会现场的情况来看,国际一线品牌几乎悉数到场,而且纷纷带来了各自的“看家本领”。除个别刚刚进入中国市场的企业将展会作为开拓市场以及寻觅合作伙伴的渠道外,大部分国际品牌均将这一展会视为品牌宣传及实力展示的良机,因此不遗余力地通过各种方式展示各自旗下最新的技术和产品。有的展商将产品进行了解剖以展示其内部结构,有的采用了多媒体展示手段,有的设置了互动体验项目,还有很多企业派出了技术人员为观众进行专业细致的讲解(图2)。
这些国际厂商如此不计人力、物力地投入,正是源自中国市场业务的快速发展。从本刊记者了解的情况来看,多家厂商表示2014年在中国市场的业务表现有着接近20%的显著增长;即便是增幅比较小的企业,也有8%左右,而这一数字也与中国汽车市场的宏观增长率相符。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很多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增长仅有3%~5%左右,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国际品牌对中国市场如此重视了。
国际品牌“走进来”的同时,我们也看到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厂商开始“走出去”,做起了外贸生意。在场馆中,很多展位使用的都是英文的背板介绍和产品说明,很明显,这样的企业都是从事外贸生意的。但是与那些国际知名品牌输入先进的技术有所不同,这些国内厂商输出的只是附加值较低的产品,换句话说,他们输出的只是廉价劳动力。
笔者在会场外休息时遇到一位散发传单的小伙子,从传单上看他们公司的产品仅仅是螺栓紧固件,但全部使用英文进行介绍。在与他的攀谈中得知,该公司仅在室外场馆中租下了一个最小的标准展位,用以展示产品,这样能够使参展投入最少。同时该公司派出了多名员工散发传单,而且只向外籍观众发放,重点是非洲及中东地区客户,这样看来该公司的业务目标倒是非常明确。这样的企业在近几年的展会中并不鲜见,笔者一直很怀疑他们参展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销售目标。这位员工为笔者算了一笔账,租下一个最小的标准展位,再加上人员差旅的费用,大概需要2万元左右,而只要在展会上能拉到一笔订单,获利就能远超投入。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国内很多做外贸的企业,其产品的技术含量并不高,抵抗市场波动的能力并不强,而市场上的竞争对手却很多,甚至可以说他们的生存状况危机四伏。几笔外贸订单并不能代表这些企业走上了国际化发展的道路,这也许仅仅是因为其产品在某一方面满足了海外客户的需求。其实,针对外贸市场也只是企业的一种经营策略,本无可厚非,但是打铁还需自身硬,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更应该立足于本土发展,借国内汽车市场快速发展的良机,严控产品质量并加大研发投入,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以求将自己的品牌在国内做大做强。如果企业仅仅满足于眼前的生产加工订单带来的短期利润,那么只会沦为国外买家的代工厂,“走向国际”终将是一场空梦。
随着阿里巴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就史上最大一桩IPO(首次公开募股)交易,“电商”、“O2O”几乎已经成了街知巷闻的词汇。在汽车后市场领域,电商同样成了兵家必争之地,众多汽车零部件制造商以及油品、汽车用品供应商纷纷在“触网”。同时, “O2O上门保养”也在2014年异军突起,多家专注于此的企业顺利获得融资,一时间大有颠覆传统汽车后市场服务模式之势。
作为汽车后市场风向标的Automechanika Shanghai展会上,同样能感受到这些趋势。场馆内随处可见的二维码以及天猫、淘宝旗舰店广告自不必说,而展会的同期活动更是能集中体现目前行业内关注的焦点。在本次展会的38场同期活动中(其中还包括了一些企业的产品发布会、供需交流会以及技术会议),以“电商”为主题的活动就有4场,其他多场论坛活动中,也包含了电商相关内容,足见其市场关注度。
这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本刊举办的“2014汽车后市场电商运营及品牌传播论坛”,这已经是这一论坛活动第2次在Automechanika Shanghai展会同期举办,而且延续了上届论坛的火爆场面,现场200个位置座无虚席,有很多观众都是加座甚至是站着听完了嘉宾的精彩分享(图3)。论坛现场,《汽车与驾驶维修》杂志主编朱伟华、副主编杨作涛以及中企数据董事长程明光先生分别带来了精彩的主题演讲。而天猫商城汽车业务负责人虽未能到场,但也提供了天猫商城汽车业务的相关数据供大家分享,这些都使得这次论坛成为本届展会同期活动中含金量非常高的一场。
另外,颇令笔者意外的是,多家传统电商平台也来到汽车后市场展会“抢地盘”——在N2馆中,我们看到了毗邻的京东、苏宁、国美和当当4大电商平台的展位(图4)。天猫和淘宝早已获得了大家的认可,自然不必再做宣传推广,而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京东是卖电子产品的,苏宁和国美是卖家电的,当当是卖书的,都与汽车无关,因此他们的出现也吸引笔者上前了解一番。据这几家网站的工作人员介绍,他们参加本次展会的目的主要是招募更多入驻的汽车服务企业,虽然他们都并非汽车领域的专业网站,但是在大平台战略下都希望完善自身的服务功能,同时也是看中了汽车服务市场巨大的市场潜力,希望能在这一领域抢占商机。鉴于此前一家知名电商网站曝出了销售假冒机油的问题,笔者也就此进行了询问,发现虽然电商网站一致看好汽车后服务市场,但其行动还是非常谨慎的。首先网站会对细分市场进行选择,尽量避开一些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的领域;其次要求入驻的商家是区域代理以上级别的;最后网站还建有客户投诉及处理机制,对于售假的商家采取严厉的打击措施。
由此可见,虽然电商概念被热炒,但实际上各方对此还是持谨慎态度的,每一步行动前都会经过仔细考量。本刊针对30余家国际一线品牌参展商的调查也印证了这一观点。在受访企业中,有57%的企业虽然认为电商是一种发展趋势,但目前还只处在摸索阶段,主要将其作为一种品牌推广渠道而非销售渠道。真正将电商作为一种独立销售渠道、并且已经取得预期销售效果的企业仅有14%,而且此类企业的产品多是保养件和汽车用品。另外还有29%的企业表示自己的产品并不适合开展电商,暂时没有这方面的计划,因为这些企业的产品主要是技术件而非保养件,对于普通车主来说不太可能上网采购(图5)。对于O2O线上线下一体化这种商业模式,有52%的企业认为这将是未来汽车服务模式的一种发展方向,并且也愿意在这方面进行尝试。同时也有48%的企业表示目前还不好判断这一模式的前景,将会持观望态度。
除了类似电商平台的展商外,还有一些后市场服务平台的展商也吸引了大量观众的目光(图6)。这些后市场服务平台,上游沟通众多产品制造商,下端面向终端服务企业,横向与汽车服务连锁体系、后市场服务电商平台以及后市场产品电商平台跨界合作,B2B、B2C以及O2O等多种运营方式并行。这些后市场服务平台具备了前几年盛行的一些地域性汽车服务联盟的功能,但是由于跨界和互联网思维的介入,功能模块更多,覆盖范围也更广。这些后市场服务平台在展会期间的合作对象,基本覆盖了整个专业观众群体,因此在他们的展位上,虽然没有任何产品,但是前来咨询、洽谈的观众也是络绎不绝。
总而言之,电商虽然无疑是未来一种重要的业态,但是如何与汽车后市场结合、如何落地生根,仍然需要汽车圈内以及圈外的有识之士不断摸索,短期内妄图“颠覆”传统汽车服务模式也不太可能。而作为汽车后市场人,既不能固步自封,抗拒时代的发展,也不必人心惶惶,总担心自己被人“革了命”,交流与协作仍然是发展的关键词。创新、转型,已是汽车后市场发展新的主题,汽车后市场服务平台已经初露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