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四步读诗法让《氓》的教学活起来

2015-09-02 20:26范俊丽
甘肃教育 2015年15期
关键词:读诗

范俊丽

【关键词】 读诗;说诗;悟诗;品诗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5—0093—01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课《氓》选自《诗经》。其运用的艺术手法主要是“赋、比、兴”,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学中以朗读为主,采取学生自己诵读与听配乐范读相结合,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加以指导的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语感,使其掌握四言诗歌的诵读节拍;同时,落实诗中出现的重要实词虚词;之后教师设置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及其情感变化。具体教学方法可使用诗歌的四步教学法,即“读诗——说诗——悟诗——品诗”,以期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鉴赏能力。

一、“读”诗歌意境

古诗意境优美,旋律流畅,情感真挚,只有通过有感情的诵读,学生的体悟才会深刻。在《氓》的读诗环节中,首先明确四言诗的节拍基本是二二拍,然后播放录音,通过“读准字音——轻声跟读——教师导读——读出感情——学生齐读”这五种不同的朗读方式提升学生吟诵诗歌的能力,从而能以声入情,因声求义,感受作品的思想内容和韵味情调。

二、“说”诗歌情感及结构

无论是反映社会人生,还是抒发内心情志,真实始终是《诗经》反映现实生活的突出特点。本诗以女主人公的口吻来叙述发生在她身上的以幸福为始、悲剧为终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女主人公在这一情变过程中内心世界的复杂变化过程,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品味全诗对男子称谓的词,了解两人之间感情关系的变化。这些词语有:“氓—— 子—— 复关 ——尔 ——士”,改用我们今天的称谓依次是(以王强为例)“王强——王公子——阿强——强哥——王强”。由此可完整再现女主人公对男子情感的变化过程,即相识——相恋——相爱——背叛——悲伤——怨恨。把握了这一复杂情感,本诗结构也已一目了然,即“恋爱——婚变——决绝”。 《氓》叙述了一个古老的、至今还在无数次重演的爱情故事,跨越千年我们来读它,却决不会感到遥远、厌倦。正是因为它描述了最本真的生活,表达了最朴素的感情。

三、“悟”诗歌主题

悟诗是在读诗、说诗基础上进一步对诗歌主旨的把握。在以上两个环节的学习中,我们知道这场婚姻无疑是失败的。诗中写到:“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是的,女主人公勤劳、善良、虽生活艰难,但真情不改没有任何怨言。这一形象具有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她本应有完美的婚姻,幸福的生活。但最终“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虽然女主人公“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但男子还是“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女主人公只能“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由此可以看出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很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悲剧是不可避免的。《氓》恰恰就揭示了这一婚姻状况带给妇女的深刻痛苦,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四、“品”诗歌特色

女主人公从这场失败的婚姻中总结的经验是“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即以斑鸠贪吃桑葚为例告诫女子不要沉迷于男子的爱情。借斑鸠贪食桑葚昏醉比女子沉溺爱情不可脱身,这就是《诗经》中常用的比兴手法。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写女主人公的婚姻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的过程也用了此种方法。女主人公在回忆往事和作出清醒的抉择时(文章中的第一、二、六小节),并没有任何的修饰和渲染,直接陈述叙事,这就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的"赋"的表现手法。

《氓》作为诗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要体现新课改的“双主”教学理念,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解读文本,寻找一条更加适合学生学习的道路。《氓》的教学笔者突出了朗读教学法,让学生在朗读感受中获得知识积累与高尚情感的熏陶感染,培养审美情趣,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感悟能力,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也学得开心,记得深刻。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读懂,吃透文本的内容,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

编辑:刘於诚

猜你喜欢
读诗
读诗偶得
读诗质疑
读诗随记
读诗笔记
动车上的端午读诗会
读诗随记
读诗的窗口
说过再见的人回头读诗
八月见喜的人回过头来读诗
人生若只如初见,不如读诗笑三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