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民,作家,儿童教育理论著述家。现任敦煌文艺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出版有儿童教育著作《幼儿的心理世界》《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小词典》《幼儿教育词典》《幼儿教育艺术》《儿童教育哲思哲语》《雀鷇新谭》等。其中,《幼儿心理学》曾被作为西北地区部分中等师范学校教材而使用,《幼儿教育词典》目前为我国该领域权威工具书,《雀鷇新谭》获冰心图书奖。另出版有文学作品多部(篇)。
教育是一种特别需要耐心、特别需要从容的事业。这里的从容,是要让孩子从容地成长,不要轻易地打断孩子成长的周期,不要急吼吼地逼迫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狂奔不止。从容与否,从细小处来说,也包括我们是经常用紧张、严厉的命令来对孩子下达要求,还是用放松、柔和的商量来对孩子提出要求。紧张、严厉尽显急迫、逼迫,放松、柔和则尽含舒缓和放慢。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又是一门“慢”的艺术。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这样说:“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她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她5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这就是最美丽的教育场景——一种“慢”的教育艺术。这种“慢”,甚至连商量都没有,有的,只是无声的等待,等待从春到秋,等待枝头挂满果实。
所以,我们对孩子所提的要求,应该理解为是一种“从容”和“慢”的要求,也就是说,父母对孩子提要求,要多用商量型,少用命令型。孩子在公园或游乐园玩得正起劲,不肯回家,父母一声令下或一声断喊,强行拖着眼泪汪汪的孩子离开,这不是好办法,“一声令下”或“一声断喊”,这样的要求是命令型的急要求。如何以商量型的要求解决这类问题呢?父母先要给孩子准备结束的要求。如,预先告诉孩子:“十分钟后我们要走了。”提前给孩子一个时间段,提醒孩子结束当前的活动。几分钟后,再次提醒孩子:“再过会儿我们就要回家了。”过一会儿,再说一次:“我们该走了。”由于有了一定的时间缓冲和心理准备,孩子对活动的结束就变得容易接受了。这一过程,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是一个连续性要求的过程,这样的连续性要求,完全是以商量型的口吻提出来的。这样一个连续性要求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从容”和“慢”的过程。
不存在家长完全不能与孩子商量的要求。就像是清澈的泉水,它们从一开始流出时就伴随着叮咚的响声一样,有修养的父母,他们从孩子出生的那天起,就懂得跟孩子商量,耐心地征求孩子的意见。父母商量型的话语,绝大多数用问句来表达。如:
——要跟小朋友搞好团结,是吧?
——把地扫一下好吗?
——你能不能自己扣扣子?
——不能乱丢东西,对不对?
——请你帮妈妈擦擦桌子!
——睡觉吧!
——别把衣服弄脏了!
商量可以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可以使孩子从父母的语言中学会礼貌。有些父母常用命令句,这样往往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你命令我做我偏不做;有些孩子说话没礼貌,往往同父母常用命令有关;有些孩子自卑感很强,也是常被命令的结果。在有些家庭,家庭的氛围就像干涸的河滩一样,没有流水,父母的命令句,犹如遍地的石头,尽显突兀和嶙峋,俯拾即是。
——没有原因,我说不行就不行!
——再不快一点,我就把你丢在那里!
——这是最后一次,我最后一次警告你!
——不许在墙上画画!(类似的不许)
——去,拿抹布来!(类似的拿东西)
——睡觉睡觉睡觉!不然拿胶布贴上你眼睛!(类似的催促)
当然,并不是说命令句完全不能用,但要少用、慎用,特别是斥骂性的命令句更是如此。假如把孩子比做水,把命令比做是石子,有时,我们完全可以用一颗漂亮的鹅卵石轻轻击打一下水面,让它溅起美丽的水花来。这样的描述,父母们是能懂的。(优秀的、有体味的父母当然能懂。)
以商量的方式提要求容易吗?容易。只要我们俯下身来,以孩子的眼光、以孩子的心灵去感知他们的内心世界,就会使生硬的要求变得柔软,就会习惯于商量,真正走近孩子,体谅孩子,和孩子打成一片;就会感到我们和孩子是同一棵树上的叶子,在风儿的吹拂中奏着相同的旋律,一起演奏和谐优美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