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无限 奋斗不息

2015-09-02 19:38郭裕嘉
甘肃教育 2015年15期
关键词:高飞学生

一位哲学家曾说,如果人仅仅为自己劳动,也许他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智者,卓越的诗人,但是他永远也不能成为真正完善和真正伟大的人。而我认为,教师就是一群真正完善和真正伟大的人。

——高飞

高飞,出生在一个普通的教师家庭。自小在传统的教育和淳朴的民风中长大,尽管经历了风气的转变、观念的更新和生活的艰辛与不易,但是他依然坚定以后要当一名人民教师。为寻求真理,他历久弥真。

1998年,高飞从成县一中毕业,他以高出当年本科线40多分的成绩,以第一志愿报考了许多人都不看好的生物专业。在大学的四年学习当中,高飞几乎每天晚上都坚持上晚自习,从未间断。高飞说,他认为大学的课本是每页都要看的,考试应该只是随时随地挑出其中几页加以检测。如果平时不学习,只在期末按老师说的几个要考试的点去复习,这样的毕业生谈何质量,更谈何是大学的教育。

2002年,从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毕业,高飞选择来到了兰州市外国语学校。十三载风雨春秋,岁月翻过了许多日历,但不改的是他的那颗赤子之心及始终如一、勇猛精进的精神。高飞说:“我始终认为,我就是一个学生。”

好雨知时 润物无声

民谚曰:“春雨贵如油”,为什么只说春雨而不言夏秋之雨?因其知时,“当春乃发生”,时机很重要。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就是讲须在他需要的时候,即愤、悱的时候去加以启发。高飞作为一名教师,深知对学生的教育就要像春雨一样,在他需要的时候给予,才会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否则如夏雨之暴而成溺,秋雨之绵而造累,皆不利于其学习和成长。学生的学习之心就好似春天的萌芽,脆弱而富有生命力,是受不了夏秋之雨的,否则必逆反或死亡。所以,他总是在学生迷茫时为其照亮前行的道路,在学生失意时帮其拾起勇气和信心。

当问起学生对高飞的评价时,学生的说法显得朴实而又真挚,“是对的”、“和其他人不一样”、“真诚”是学生谈到他时用的最多的话语。学生说他上课是用激情在上,借用平时最为简单的现象来解释最为深刻的道理,有的时候听完他的课让人久久心潮澎湃。

万事以人为本,教育也是如此,高飞之所以能得到学生们由衷的尊敬和钦佩,之所以能在学生的身上找见他的影子,是因为在日常教学中,他在上课之前首先是备学生,然后才是备课标、备教材、备教法,根据学生的不同而设计不同的教法,依据学生的水平而运用不同的方式,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并将自己的人生经历糅进课堂,来激发学生的斗志。

“生物课挂图多,高老师上课不辞辛苦,总是带许多彩色挂图,讲课前先把挂图一一挂好,有时挂图层层叠叠,竟遮住黑板。有些挂图好像是老师亲手画的。这些奇妙的图示让我们形象地认识了大千世界的各种生物。”“生物课新名词多、新知识多。作为老师,一般只管教,不管记,能否记住是学生的事。高老师讲课时以生动的语言兼顾了记忆。”谈起高飞的授课之道,他的学生如此说道。

教学改革,知易行难。学生最初找不到自学方法,家长很担忧甚至反对;许多改革内容难度大,学生接受起来有困难,必须重新整合;学生学习基础和自学能力参差不齐,必须逐个辅导,确定比较平衡的教学进度;学生性格各有不同,必须组成学习小组,通过加大小组评价力度,促进团队学习。

“我们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通过各个环节的调控,帮助学生规划学习,引导他们学会从怎么提出问题到怎么阅读再到怎么梳理知识点,并对他们在每个环节的表现进行反馈评价。”高飞说道,“学生有好的观点我会在精讲课上展示,有错误我会在课上让大家研究分析。通过学生的参与,我的教案总要反复修改,不断完善。”

如今,高飞的生物课已成为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之一,学生们的学习笔记各式各样,创新观点层出不穷。“喜欢就是最好的老师。”高飞说:“一旦学生对一门课程有了感情,有了爱好,后面的就是方法和技能的问题,成绩势必会提升。”

迄今为止,高飞已担任过50个教学班的生物教学工作,所教学生近三千人。从教十三年,他在教学生涯中获得过众多荣誉。他说,其实对一位老师来说,“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就是对他最大的奖励与最好的回报。

精思善行 敏则有功

2009年,兰州市外国语学校要重新拟定校训,在征求广大教师的意见时,高飞有幸也参与了讨论。经过三天的讨论和回家之后一个人认真的思考,关于校训的问题,高飞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提出了“精思善行”,并在讨论会上作了发言。

“人做事皆有思,然智有高下,性有精粗,虽思无时不在,而分析却有高下之分。正因为每个人能够分析到的程度是不同的,所以在思前加一个精字,才能力促每个人思考深入与细致。虽然每个人依据自己智力的不同分析水平不一样,但都是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之上前进的,故特别重要。理是指纹理,分得越细密,条理才分得越清晰。道理分析越清晰,事情才可以做得周密而不疏漏。精思之后就要有所行动,不行动等于什么都没有做。要善于行动,只有真正的行动了,才会获得真正的知。”工作生活中,高飞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去做的。

高飞善于绘画,尤善于龙。他阅览了大量的关于龙的图册之后,发现所出版的龙的图册都不是十分理想,错误百出。高飞随即暗下决心,要出版一本国内最好的龙图册。从参加工作开始,只要有空余时间,他就进行创作。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高飞整理了大量的资料和文献。为了能够进行更加准确的描述和临摹,取得第一手资料,在暑假时他一个人前往北京,到故宫、天坛、太庙、中国历史博物馆等地进行现场临摹。

当高飞将画稿拿到出版社的时候,责任编辑看到画稿后说道:“早已在出版的水平之上。”通过一系列排版、校稿,高飞终于在他24岁的时候,在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著作《龙图集萃》,并于当年公开销售。2006年,由其所创作的“龙的设计”成为甘肃省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评选的方案之一。

近年来,课程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课程多样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国家根据教育目标规划课程计划,颁发了与之相配套的《地方和学校课程开发指南》,随着校本课程开发浪潮的到来,高飞意识到展示自己才华的时机来了。多年孜孜不倦的学习和积累,使他不仅紧跟着时代的步伐,而且已俨然成为了能够引领时代步伐的人。

经过2012年一个学期每个夜晚的辛苦劳作,高飞终于编写出了兰州市外国语学校的校本教材《生物的故事》。该书图文并茂,深入浅出,解决了大量生活中人们容易混淆和不能理解的问题。该书在2013年首届兰州市中小学教材评选中荣获一等奖,同时他也荣获了优秀编辑奖。

古语云:“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在高飞的案头,一直放着许多的笔记本,里面写满了他对教学、读书、做事的思考、探索和分析。这些锱铢积累的思想的火花、宝贵的经验,都是他进行下一步活动的源泉。当记者问道:“你有没有做了许多工作,并没有结果的时候?”高飞笑着说:“其实没有结果的时候是非常多的,事情做得越多,当然失败也就越多。人不可能每一件事情都成功,努力做许多的事,失败的虽然多,但成功的也必然多,所以敏则有功。要多做事,善于行动,其实古人常说的做事要敏捷是很有道理的。”

知行合一 实事求是

明代王阳明说过:“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这一个工夫须著此两个字,方说得完全无弊病。”书本知识只是书本知识,非真知灼见,要使自己得知,必须自己做。就好似游泳,书上讲得再好,只有自己会游了,才知道书上讲的是怎么回事。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高飞对诸葛连弩的研究过程。

诸葛连弩,最早文献来源于《三国志》,其中记载:“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又《魏氏春秋》:“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但是如此巧妙的连弩却随同后主的投降一同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了。连弩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为了弄清它的真实面目,高飞翻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在明代《武备志》中,见到关于诸葛连弩的记载。今天的许多人宣称自己复原了诸葛连弩,但究其根源,皆为明代武器,其形制和《武备志》中的几乎是一样的。那么,明代连弩究竟是否就是诸葛亮连弩呢?

高飞并没有人云亦云,为了探个究竟,他每天一有空就投入到自己的研究当中,从网上下载大量资料,去图书馆查阅大量的文献,并且按照书中所记,通过模型来验证记载的合理性。城市中,没有现成的木材,他就专门到木材市场去买自己需要的材料。许多东西都不懂,高飞就向市场中的小伙子、小姑娘询问,做一个“每事问”,了解其中的道理,聆听他人的意见。别人嘲笑他什么都不懂时,他也只是笑一笑说,确实不懂。他常常自己买工具,有的时候头脑中有了灵感,高飞便马上去做。

高飞说陈寿的只言片语为后人留下了一个十分难解的历史谜题,要精确鉴别诸葛亮连弩必须找到标准和线索才可以,这标准和线索在哪里呢?苍天不负有心人,经过大量仔细的阅读和认真的思考,高飞发现线索就在三国马钧对连弩的评价当中,这一评价正为破解连弩之谜提供了唯一的钥匙。《三国志》 注引傅玄序曰:“马先生见诸葛亮连弩,曰:‘巧则巧矣,未尽善也。言作之可令加五倍。”通过分析,高飞得出连弩加以改进,其功效可以达到原来的五倍,即五十支箭的数量。

他发现明代时连弩增加到五十支箭,是不可以射击的。通过实践和分析,箭匣在上的明代连弩是不符合马钧评价的。所以,明代连弩应该是明人发明并假托诸葛亮之名的武器。那么,诸葛亮发明的连弩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人同此心,物同此理,同样的实际需要,必然产生相似的解决办法。所以,高飞从实际出发,利用许多个星期天,将所有的模型带到操场去演练、去观察。他常常一个人在地下室一呆就是一整天,经过不懈的努力,高飞得出,应该将箭匣平放,并按照当时的技术条件,设计了重物连接绳索,利用绳索将箭支拉过来的上膛方式。由此理论出发,高飞设计了结构图,当他拿到加工厂去加工时,老板告诉他,这些都没有办法做,因为没有模具,他们都是第一次见到,这种原创的东西,在加工之中总会有偏差,不可能达到他提出的要求,而且价格极高。没有办法,高飞只能全凭自己的能力来制作。经历过的失败和尝试,不知有多少次,但凭着一腔热情,高飞一次又一次不断地努力,不断通过实践来修正脑海中的想法,又通过修正的想法来进行下一次的设计。当锯下来的木屑堆满了整个地板的时候,高飞终于做出了他想象之中的连弩。

为了能够让大家信服,高飞还邀请了许多朋友来参观和提出意见。当许多意见被提出之后,高飞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更进一步探索。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他又制作出了一次发力的连弩。在不断的修正中,高飞异常兴奋,因为他终于恍然大悟,发现诸葛连弩的箭支只有18厘米的原因了,他说这正是从实践中得出的。

随后,高飞又将目标放在了设计出马钧提到的能发射50支箭的连弩。但这连马钧也没有造出来的连驽,又该如何做呢?古人云:大事必作于细,难事必作于易。高飞说,首先要去做,因为做的时候就包含了思考。高飞首先将箭匣加宽成到可以放50支箭的盒子,将盒子放在弓上之后,他清晰地看到放50支箭的理论依据。原来,50支箭排列在一起的宽度,就是弓本身一半的宽度。高飞很兴奋,说这一点足以证明诸葛亮连弩箭匣就是水平的。对于弩来说,设计成50支是有效利用空间的最大数字,所以马钧才说能够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但如何上膛呢?显然利用重物牵拉肯定是不行的,因为重物盒太长。任何伟大的发明家,他的发明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高飞认为马钧是将龙骨水车的机械传动机构应用在了连弩之上,即利用齿轮牵拉链条,带动箭杆上膛。如果将龙骨水车的链条想象成子弹链,齿轮转动一个特定角度,就牵拉链条前进一定距离,从而使箭上膛,这的确是对依靠重力牵拉的一个完美的改进。

通过比较和考证,高飞认为水平箭匣连弩应该就是消失了1800多年的诸葛亮连弩。高飞将诸葛亮连弩以及马钧连弩都可以说复原了,即使不是原貌,也是最接近实际情况的连弩。高飞为严谨起见,一再强调他的宗旨是复原古代一个有技术缺陷的发明,而并非一定要创造一件新的十全十美的连弩。

高飞制造出诸葛亮连弩的消息就这样被传开了。首先,兰州晚报在2014年6月13日以“看,诸葛连弩是这样的!”为题做了整版报道,兰州晨报以“兰州青年教师‘复原诸葛连弩”为题做了报道。随后新华网、搜狐网、凤凰资讯、中国甘肃网、新民网等多家新闻媒体争相报道。同时,兰州电视台《零距离》对高飞进行了采访,甘肃电视台移动传媒《都市炫》栏目给高飞拍了纪录片,并在兰州市公交传媒上循环播放了一周。高飞还应邀回母校做了《中华古代文明与科技》的学术报告。2015年甘肃电视台少儿频道又做了报道。2015年4月,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以传承中华文化为主题为期一周又给高飞拍了纪录片。2015年4月底,他参加了第30届甘肃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辅导员科技创新项目比赛,作品《诸葛亮连弩的研究、复原与创新》荣获省级一等奖,并被推荐参加第30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除了诸葛亮连弩的研究之外,高飞对其他方面都有深入和细致的研究。高飞目前已经获得《一种连弩》《一种精确定位的半圆规》两项国家专利,所撰写的研究文章《对四川杨升庵博物馆“东汉陶三轮马车”的研究和转向机构的设计》《关于李约瑟对指南车的疑问探究及解答》,都参加了省科技创新大赛并都获得了不错的成绩。

除了个人的研究成果之外,高飞还负责指导学生们积极投入到科技创新之中。他所指导的《新型偏心伞》在2015年兰州市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一等奖,30届甘肃省科技创新比赛中获得二等奖;所指导的《滚轮式吸尘黑板檫》《小肠绒毛对比吸收演示仪》等等许多都获得了不错的成绩。

人能弘道 非道弘人

当记者问道:“作为一名生物教师,为什么会在这许多方面都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高飞笑着说道:“经过这许多年的经历与感悟,我认为就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高飞解释到许多的人说他是一个傻子,其实很多的时候他也认为他自己就是一个“傻子”。幼年时候的教育对他的影响很深。虽然时代变了,但他仍旧坚持按照小时候的教育去实践着他的人生。

的确,他是甘肃省图书馆的常客,每年寒暑假中,他总是一早就踏入图书馆的大门,直到中午十二点,出去在街上吃完饭,接着就又进入到图书馆,一直到下午闭馆。一早来图书馆的人并不是很多,在图书馆中可以大量地阅读。

高飞说,当他一个人漫步在洁净整齐且浩如烟海的藏书室之时,是他内心最为享受的时候。有许多的好书,书店里是买不到的,比如说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戴震的《孟子字义疏证》等,甚至有些必须到流法图书馆才可以找到,比如1970年北京大学出版的《〈论语〉批注》。一些书带不出来,一天也研究不完,高飞就到复印店将这些书加以复印,以便潜心研究。他就是通过这些方式来获取大量的知识与古人的经验。

而他读书最为感兴趣的就是哲学、宗教、历史类等。在读书的过程中,高飞总是带着一支笔,边读边写,这是他从小养成的习惯。翻开他的书,其中有许多笔记和圈注。从高飞的谈吐和家里非常丰富的藏书来看,他的确是一个热爱读书并且努力实践的人。

回顾起这些年所走过的道路,当记者问道是不是感觉:“过程是艰辛的,收获是快乐的。”高飞说:“人应该不问收获,但问耕耘,人永远生活在路上,生活在一种状态之中,没有终点或者说今天的结果就是明天的原因,今天的终点就是明天的起点。”虽然教学工作繁重,但他并没有泯灭积极向上的热情。

这么多年来,由于他的不断努力和对学生的尽心尽责,每个学生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也是他最大的欣慰。

看到高飞的所作所为,验证了一位哲学家的名言:“青春的光辉,理想的钥匙,生命的意义,乃至人类的生存、发展全包含在这两个字之中,奋斗!只有奋斗,才能治愈过去的创伤;只有奋斗,才是我们民族的希望和光明所在。”也许,这就是做一名优秀人民教师的真谛吧!

编辑:郭裕嘉

猜你喜欢
高飞学生
鸽子
快把我哥带走
拥有自由的天空,为何不能展翅高飞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赶不走的学生
农用无人机“高飞”还需多借力
放风筝
学生写话
囚徒
学生写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