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
四年前,赵紫龙是带着那些老师和孩子不舍的眼神和泪水回到沈阳的。再往后,他读研,到美国密苏里念EMBA,时空推移,那一年在那一片高海拔之地的所有记忆仍挥之不去。
他心中明白,那里“像另一个故乡一样”,那个叫作同仁的地方,青海东南的一个小城。
四年后,他组织的支教团队前往甘肃会宁县党岘毛坪村张坪小学,开启支教之路第一站。他“想要继续做这件事,非常喜欢去做这样一件事”。
当他和六个兄弟激情澎湃,于四年前忍受高原反应踏上青海时,并不曾想到那是一个梦的开始。是时,他们刚刚走出东北财经大学的校门,心怀“参与建设大西北”的共同理想,到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支教一年。
那是一段“得到的比给予的还要多”的日子。友善、热情的人、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纯朴的民风,令赵紫龙“很是享受”,不知苦在何处。
他们教孩子们说普通话,学英语、书法、画画、音乐、计算机,也学会了融入其中,说着“饭吃给”(吃饭的意思,记者注)这些方言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学校的老师们对他们“特别好”,他们称她们为“妈妈”。
待到告别,“妈妈、学生和我们全哭了”,妈妈们对他们说,你们一定要记住我们。一个小男孩巴巴地问赵紫龙,“你们什么时候还来啊?”
其后四年,赵紫龙上研、出国,回沈阳,在银行上班,时间、空间不断变幻,他始终没有忘记过那一年,在同仁发生的一切。
再度支教,他有了更多的思考。他想要孩子们学会握住一支笔,他相信,“书法也是一种信仰,能让人受益”。
他习得一手好书法。6岁起开始练习,此后心上渐渐真正喜欢,待到不断成长,从中参悟很多道理,从此深陷其中,至今每日练习不辍,“发自内心地想练”。
于他,书法之美,在于“它将汉字之美和自己的一些情绪相连结,能让人静心、平和,对心性是一种磨练。另外,它讲求力量和平衡,内蕴人生哲理。”
大学毕业前,他即成立了水墨丹心工作室,倡导“让现代人提笔写字,慢下来,享受生活。”两年前,因为书法而走到一起的同好们组成了水墨丹心志愿者团队,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理想,“让更多人喜欢传统文化,让偏远山区的孩子们享受到更公平的教育。”
他把会宁支教的项目命名为“借孩子一支笔,给他们一个世界”。通过网络众筹,他们将筹得的7000元经费买了水彩笔、水洗布、毛笔,带到会宁,教孩子们写书法、绘画,还教他们唱歌、跳舞、做手工、做游戏。
“推广这些毫无意义”,有人曾对此讥诮。但是赵紫龙知道,自己是对的。孩子们很喜欢那些课程。“他们下课了都不愿走,问老师,明天能不能再教我一堂课?”
那些孩子,从来没有上过一堂美术课和手工课,水洗布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新鲜的玩具,许多孩子想要的不过是一盒画笔。
为了回馈那些提供帮助的人,孩子们画了很多贺卡、明信片。有的贴上了剪纸,有的画上了小动物,“非常精彩”,赵紫龙打算整理一下,邮寄给那些参加众筹者。
会宁第一站,超出赵紫龙想象,无论是网上招募志愿者还是网络众筹,都进展顺利,他看到了人心所向和善的力量,并因此信心十足。“明年还会继续做”,他正和当年支教的青海同仁县联系,准备重新去到那里。
他想做的公益远不止于此。敬老院、孤儿院,他亦开始关注。之前,过年时,他会去社区给大家写春联。去年,沈阳地铁上的春联,亦是他以辽宁省高校书法联盟常务副主席身份,组织人所写。
赵紫龙对自己的人生颇为满意,“所有的闲余时间都放在传统文化上”。他每每会和书法朋友们聚会,以字换字,互相收藏,闲时或刻章、或写信、或题扇,“刚刚用毛笔字写了一封信寄出。”
每次来到北京,他会和书法朋友们相聚陶然亭附近一间画室,品茶、写字, 那里“茂林修竹,流觞曲水,就像《兰亭序》里描述的一样,”他既开心又惋惜,“现在这样的情调很少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