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宁辰
原来的思维是,资源是匮乏的,我们如何去创造资源?而现在的思维是,资源原本就在那里,只是没有被利用到,没有被激活
王平: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理事长
《中国慈善家》:你在不久前的一次论坛上提出,社会创业家的第一课,要全面理解人性。为什么这是一个前提和基础?
王平:友成基金会从成立伊始就提出社会创新,真正把人作为最大的公益,这是我们的核心出发点。但是对人性的理解,有种普遍的声音是偏于悲观和阴暗,有些经济学家甚至认为人作为理性动物,逐利是正常行为。还有一种观点是哀叹人性的不足,希望能够克服人性的弱点,放大人性中更有神性的一面、高尚的一面。
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这两种舆论运行的不同会影响到我们的政策和制度建设。改革开放30多年来,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但是太过肯定和赞赏人的逐利性,没有同时给那些有天下为公的思想、为了美好社会而愿意付出的引领者足够的空间。在舆论上,他们变成了无能之辈,大家争先恐后地追捧土豪,追捧一夜致富的人,而对他们的关注比较少,他们得到资源的可能性就比较小,难以出头。
为什么我们特别倡导社会创业家精神?因为社会创业家就是这样一群人,他们有理想,有能力,期待公平、公正、有非常好的制度保证、能够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我们希望能够用基金会的平台工具,帮助到他们。
《中国慈善家》:什么样的个性和能力特质符合“社会创业家”的定位?
王平:其实很多人原本就有这样的能力,只是他们以为自己只能做社会组织或NGO。有能力做企业的人,他们认为做企业和做慈善公益是两回事,他的首要任务是盈利。所以我们在中间这部分,不遗余力地提倡非牺牲的公益和非暴利的商业结合起来的社会创新型企业。通过我们搭建的社会投资价值平台,希望能够把这样的案例孵化出来,发现这样的创业者。
我们研发了一套工具,3A的评价指标体系(Aim-驱动力,以更公平、更有效、更可持续地解决社会问题为目标导向;Approach-创新力,为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而进行的模式、机制、工具和方法的创新;Action-执行力,组织和团队实施创新解决方案、达成社会目标的执行能力),现在反响非常好。
前不久,一个NGO的负责人告诉我,我提出的“用社会创新的办法做慈善,才是真正的成人之美”的观点令他很受触动。他按3A这个标准跟团队的每一个人认真交流,一下子找到了自己的价值点和短板。对他来说,那就像是一次“灵魂的透视”。这个工具会起到这样一个作用。
《中国慈善家》:如何帮助社会创业者发现他们的内在驱动力?
王平:不仅仅是社会理想。我们跟创业者谈的时候,发现他们都会有一个“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的内在驱动力,这是一个情感的按钮,如果没有这个,往往很难坚持。
很多人绕来绕去,发现自己怎么着都得干这么一件事,这可能跟他的童年经历有关系,和他认识的某一个人、读过的某一段话有关。如果他有这样的一些东西,对他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情感的影响,这其实是他创业的深层动力,我们希望挖掘到这样的东西,即“对人类苦难无法遏制的同情心”。
《中国慈善家》:友成基金会一直倡导“新公益”,如何理解这一概念?
王平:传统公益与新公益的区别就是,创造了多少社会价值。
如果只是捐款,捐款之后没有创造,产生的意义也有限。但如果你做的是一个企业,解决的是一个社会问题,纵轴是一个社会议题的话,同时你的方法是横轴,如果这个方法越有创新性、系统性和可持续性,这个议题涉及面越多,它的影响力就越大,它解决问题之后产生的社会价值越大。这个夹角形成的面积就是社会价值,这也是我们首家研发的。
我们主张社会创新,就是要社会企业创造社会价值,带来人的改变和社会的改变,做这样的公益才是可持续的公益。
《中国慈善家》:在商业行为中,盈利能力是评价企业是否成功的标准,而对于“社会创业家”,评价机制是怎样的?
王平:国外有一些影响力评估指标体系的量化,有一些测算数据,包括受益人、受益人人数、广度、深度、受益者归因等,只不过我们在3A里的Action部分,分几个方面做了它的市场转化,比如商业渠道、盈利模式、营销模式、商业和非商业性资源的调动等。在社会资本的应用方面,会比普通商业行为多一些要素在里面发挥作用,实际上盈利空间在某一部分虽然缩小了,但是也有一个社会资本的增值部分,这些空间是纯商业没有的。
做社会创新型企业不意味没有牺牲和暴利,有可能比商业还有利润空间,只不过它不以此为目的。并且在分配上,它还有一些回馈机制。
我们认为,社会创业者贡献了理念、商业模式甚至技术,他和他的核心创业团队,不让他们分红是不公平的。他们本身就是值得尊敬和激励的社会创业家,我们帮助他们本身就是社会目的。并且他们是要可持续发展的,他们得到应得的一份,同时投入到企业本身,这都不是分红的概念。分红的概念是我只有钱,我投了钱,我就只有赚钱。
《中国慈善家》:社会创业的模式创新具体体现在哪里?
王平:大众创业,比如路边的煎饼摊,是非常直接地面对自己的客户,完全线性的,我生产煎饼,客户是吃煎饼的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非常简单。但是一个模式会涉及到所有利益链条,它会把所有跟它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有关联的对象拉进来,把它们之间的利益环节绑定,这个绑定会有很多需求。
比如路人甲,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公益众筹品牌,就体现了这样的创造性。对于有爱心、有温度的“路人甲”,他有表达爱心的需求;公益组织的需求就是筹款,做项目,满足弱势群体的需要;企业的需求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了解他们的产品,同时也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等等。把所有这些需求都在一个平台上实现,就形成路人甲的商业模式。
比如,每人捐十块钱,大家锁定一个额度最容易来做。另外,捐款人很难形成捐款习惯,那么如果有一个企业,愿意拿出优惠券、代金券,这对于捐款人来说是一个正向的激励,同时还有一个贺卡给他,他还可以参加一些活动—公益组织这一系列的安排都在细致地考虑、满足捐款人的需求,那他就会愿意回来再捐,持续不断地关注企业和项目过程,然后在上面结成他的社区。
而对于企业来说,反正它要做广告,做推广,不如就当社会责任来做,而且还帮助了最该帮助的人,帮助了那些做好事的人。企业没有增加投入,却获得了社会资本的附加值。
所以好的商业模式是这样的—每个人都没有更多的付出,但是都为他人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这就和煎饼摊不一样,这就是商业模式。
《中国慈善家》:这一创新模式需要我们在思维上产生怎样的改变?
王平:创新就是要创造这样的商业模式,在这里,利益相关方都要参与进来,社会资本在这里形成,商业资本也在这里形成,如果我们的社会创业家不懂这个,懂的只是煎饼摊的做法,那就死掉了。那只适合去做政府服务采购,政府出钱,你拿着钱去做好事,去做服务。
所以原来的思维是资源是匮乏的,我们如何去创造资源?而现在的思维是,资源原本就在那里,只是没有被利用到,没有被激活,所以我们想的是怎么设计出一个好的模式,把没有被利用到的资源激活,其中需要大量的观察、思考、判断、创造的整合,这是很高级的脑力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