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基层增强新闻生命力——“走转改”活动探索之我见

2015-08-31 09:21王瑶
新媒体研究 2015年7期
关键词:走转改新闻事业新闻媒体

摘要随着我国文化事业和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新闻媒体也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和历史使命,在如今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喉舌,是社会不同群体的一个传声筒,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一面镜子。新闻媒体要增强媒体生命力就必须要深入基层,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和接地气,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具有“走转改”的思想,所谓“走转改”就是“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只有具备了“走转改”的思想,深入基层,多聆听老百姓,群众的声音,意见,注重提高新闻质量,扩大社会影响力,把责任意识强化在新闻的每一个环节,注重人文关怀,加强新闻建设,切实提高新闻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新闻媒体的生命力。本文正是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深入基层增强新闻生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旨在促进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5)07-0079-02

作者简介:王 瑶,主任记者,研究方向为报纸新闻理论或关于新闻中的消息、通讯采写或关于走基层的,从事工作为新闻采访。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的加快,我国的新闻事业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在新的形势下,我国新闻媒体所面临的形式依然不容乐观,新媒体事业的加快,网络碎片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市场经济的加快使得新闻事业的发展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在碎片化的信息时代,保证新闻信息来源的真实性,是新闻媒体的历史使命,也是每一个新闻人的神圣职责,只有新闻媒体人有了新闻意识,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把“走转改”的思想深入人心,深入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多听群众的声音,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我国的新闻事业不断蓬勃发展,使得新闻事业的发展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的需要。

1 我国新闻报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面对网络冲击,新闻报道方式有待创新

虽然我国的新闻事业在新的阶段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与此同时,在互联网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传统新闻报道方式急需创新。

现阶段的新闻报道中,部分新闻工作人员的思维还比较老化,缺乏创新,在采访和报道新闻事件的时候缺乏独特的视角,在报道过程中,职业精神和人文素养还有待提高。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传统新闻报道面临着较大的挑战,新闻从业人更要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和特点性。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要快速及时采访、撰写、编辑,先通过新媒体等第一时间发布。随后跟进快速、详略等当。新闻内容必须真实,不能为抢新闻而造假。只有这样的新闻报道才是符合老百姓需要的,也是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的。

1.2 新闻报道中党政新闻与民生报道比例不够协调,对聆听和反映民众的声音不足

在许多媒体,尤其是地方报纸,都要花很大篇幅和版面报道党政新闻,要闻版基本都是反映政府的政绩,显得十分枯燥。而民生新闻占比不多,有的甚至社会新闻与广告版拼接在你一起,对聆听和反映民众的声音力度不够。任何时候,新闻工作者都要注重新闻的价值和社会舆论,只有这样,新闻报道才能真正反映社会民生,表达老百姓的诉求,也只有这样,我国的新闻事业才能不断发展,符合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 “走转改”活动的深层内涵

“走转改”活动不仅可以改变新闻工作者的作风,改变新闻报道的文风,也能整体推动新闻媒体宣传、新闻报道工作的提高,为国家的文化事业改革提供发展方向和指导意见。“走转改”活动可以让新闻工作者深入到基层,体验社会生活,感受基层老百姓的真实生活状态,走近他们的生活,更好更真实的反应老百姓的生活状况,感受老百姓的真实想法。

当前,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飞速增长,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突飞猛进,中国社会的状态也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变化,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中国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如逐渐扩大的贫富差距或是地区差距,环境污染问题,产能结构的转型,老龄化,城市化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一定阻碍。开展新闻工作者“走转改”活动,可以让编辑、记者更加深刻的把握时代的命脉,认识国情,对社会发展和国家的整体发展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同时对于社会民生,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社会群体和个人有精准的把握。深入基层可以让新闻工作者通过大量的聚焦基层,走访基层,更加科学真实地把握社会发展方向,更好的反应社会民意,为同行的新闻报道,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发展方向。

3 “走转改”活动实践探索——对报社进行相关改革

3.1 新闻报道表现形式的“接地气”

新闻报道要实现“走转改”,首先是报道表现形式的变化,如果对于报道表现形式不作出相应的变化,那么实行再多的“走转改”也是徒劳的。

首先,报社应该开设“走转改”相关专栏,而且专栏形式应该多种多样,随着社会热点和采访社会阶层的不断变化,创新的栏目也不断增多。报社在“走转改”表现形式的变化上应遵循了两个重要的原则,一个是社会广泛性。《大同日报》开设了专栏,派出多路记者组成小分队,走访了大量的社会阶层,采访的对象来自不同的职业,有的是白领,有的是科学工作者,有的是学生,有的是工人,还有的是农民。记者们采用不同的采访方法深入采访,搜集到不同的群体对社会热点乃至当下中国经济发展的看法。其中采访问题的提出都是和老百姓实际相关的,比如房价、物价、反腐、就业、教育、医疗、保险等等多个社会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除了广泛性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则那就是代表性,报社的“走转改”同时还兼顾到了社会特殊群体,比如老人、小孩、残障群体、留守儿童、低保户等弱势群体对自身情况乃至社会发展的意见。记者在采访的时候不仅认真聆听了他们的意见看法,还应尽能力范围之内给他们提供适当的帮助。更重要的是,通过新闻报道吸引了社会各界对弱势群体、特殊群体的关注,呼唤社会的关怀,呼吁国家加强在弱势群体、特殊群体制度福利上的建设。

3.2 报社新闻内容上的变化

除了在采访形式、表现形式的变化以外,大同日报社还在新闻内容、版面上做了很大的变化,除了上文提到的增设专栏以外,同时报社在标题、报道语言、报道内容、篇幅上都作出了重要探索。

首先是标题,在“走转改”活动中,报纸所用新闻标题不再是以往比较长,社会化,政治化的标题,新的标题富有新意,内容简洁凝练。比如2014 年4月2日头版头条的《“火山红”红了小北庄》,2015年1月21日的《丈量太阳光“脚步”的人》都分别采用了简洁、凝练的标题,更接地气。

然后是报道语言,尽量避免官僚化、浮夸、假大空的报道风格,多使用普通老百姓也能听得懂的语言,这不仅大大的拉近了报社和社会基层的距离,也让报社更好的反应社会民意、民生。在内容上,报社采用了大量有代表性,具有社会正能量的事例宣扬价值观,传达人文精神,同时也严肃、辛辣的报道了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真实的呈现出了社会发展的矛盾和困惑。在篇幅上则大大“缩水”,尽量用简洁、通俗易懂的语言使读者能够看懂,理解报社所要传达的新闻。

总的来说,报社在“走转改”活动中做出了一系列成绩,这不仅提高了报社的新闻工作质量,也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而且还通过“走转改”活动学习到了大量的宝贵经验的财富。

4 结束语

新闻报道是社会各界观察中国的一扇重要窗口,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走访基层可以让人们更为真切的感受到中国的风貌,社会状况。基层组织是国家和社会的毛细血管,所有国家和社会发生的变化都会在这些毛细血管里得到体现,基层组织是一个放大镜,通过这里可以看到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方向,也能够让社会各界感受到最真实,最接地气的民生民意,这不仅体现了我国新闻报道以人为本的思想,而且还能够不断改善社会民生,反应社会发展问题,缓解社会矛盾,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方向。

猜你喜欢
走转改新闻事业新闻媒体
市场经济对新闻事业的影响
中国记协发布《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2017年)》
探讨网络新闻媒体与传统新闻媒体的整合
时代召唤老区新闻媒体
全媒联动融入、强化责任担当,把脱贫扶贫作为“走转改”重要抓手
故事细节语言
新常态下的新闻媒体人
我国首发新闻事业整体发展报告
2014美国新闻媒体报告
论市场经济对新闻事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