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新格局下的民族新闻教育

2015-08-31 09:21:37李泉松
新媒体研究 2015年7期
关键词:新闻事业毕业生民族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5)07-0073-02

作者简介:李泉松,工作单位为贵州广播电视台。

当前,信息传播是十分重要的,大学里的新闻教育可以加快我国民族地区新闻事业的发展,不断提高民族地区的信心交流,特别是民族地区的各个高校和专门的民族院校,其肩负着少数民族新闻事业发展的重要使命。但是,理想总是和现实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在新的传媒格局下,人们对民族新闻教育的看法存在比较大的争议。

1 民族新闻人才的现状

我们从有关资料中可以看到,在较为广阔的民族地区,新闻传播的质量并不是很高。虽然这其中有一定的地理条件的因素,但是更重要的是人才的缺乏。目前,我国解决人才问题的最理想的途径就是教育,各个高等院校应该培养优秀的毕业生,然后不断输送到少数民族地区,来提高新闻整体队伍的素质。然而,民族新闻事业和民族新闻教育之间还没有形成较为和谐的局面。

2 民族新闻教育的困惑

2.1 高校新闻教育存在的问题

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有比较多的社会因素,但这其中也包含了新闻教育自身的问题。第一,理论远离实践,当前我国大学的教育和媒介的经营常常是各管各的,在大学的新闻教学中,不管是哪门课程,都应该强调新闻的真实性,这也是新闻不同于文学的最根本的特征,更是新闻报道的底线。然而在实际的新闻单位,很多媒体人已经忘记了这个底线。因此,毕业生刚刚到单位难免要不适应,甚至还要经历一番痛阵,这也导致了很多新闻单位不愿意招聘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这是新闻教育的问题,还是媒介的问题,各有各的道理,但是最后受苦的总是学生。第二,课程设置僵化,不能顺应媒介的发展。新闻都是讲究时效性的,因此新闻事业都是走在社会的前沿,其内容和形式都在不断的变化中,所以应该对新闻专业的课程进行适时地调整。但是,在大学中设置或者增加一门课程都是比较困难的,需要较大的经济成本。而如果课程无法变动,那么新的事物、新的知识就不能及时传授给学生。第三,实习机会难找,学生没有办法进行实习,也影响到教学中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例如:每一届都要有几千人数的新闻专业的应届毕业生,而一般的地区都难以提供那么多的实习生。因此,很多新闻单位就选择学校比较好的学生,关系户的学生或者名校的学生,一般的二本院校的学生很难找到就业的机会,大四学校提供的实习时间还是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如果没有实习的经历,找到新闻岗位更是难上加难。

2.2 社会的用人机制

全国的新闻媒体增加的数量并不是很多,而且很多单位的从业人员已经达到饱和的状态,只有一些较为偏远地区还存在一定的空间。有一些新闻单位,特别是一些党报、党刊,不管招进人员素质的高低,一旦进到单位就会一直干到退休。这样不利于新闻单位补充新鲜的元素,使得很多新闻专业的学生对此只能是望梅止渴。

除此之外,即使部分新闻单位会招聘一些新人,但是这早就被关系户给垄断,我国新闻单位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新闻专业出身的从业人员比例比较小。还有一些新闻单位即使真正的在招揽人才,专门挑选新闻专业的学生,但是又会设置很多门槛,例如:要求名校或者“211”院校,现在的用人单位招聘新人的要求都是十分苛刻的。由于一些新闻单位对新闻专业的应届毕业生的各种招聘限制,看上去应届毕业生有很多的就业平台,但是能够真正上岗就业的机会是很少的。

2.3 民族院校的培养目标达不到新闻事业对人才的要求

现在的大学生毕业了都想留在大城市,北上广都是很多毕业生的首选,城市越大,拥有的机会就越多,很少有学生愿意到基层去。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很多也都将选择留在大城市,即使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很多人愿意放弃本专业,而选择销售之类的工作。一些人连市州新闻单位都看不上,更不要说是条件十分艰苦的民族地区。这样导致了很多教育资源的浪费 [1]。

3 民族新闻教育的对策

新闻事业在整个社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民族地区的新闻事业应该要和国家发展的大局相适应,最重要的是人才的问题,因此,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对策。

3.1 鼓励在职人员不断学习

虽然我国民族地区的新闻事业也在不断的发展,但是和中东部地区相比较,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由于新闻地区的从业人员多数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整体文化素质偏低,但是又不能将这些人员开除,从新招聘人员。因此,可以把民族地区的从业人员派往各个高校进行进修,提高这些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文化素质,从而不断改善新闻单位的整体素质 [2]。

3.2 定向的培养

相对来讲,少数民族的人口比较分散,因此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是比较分散的。因此,如果高校只是针对某一个民族开办新闻专业是不够现实的,学校都是面向社会的。但是如果这样,民族地区就始终缺乏有特色的新闻传播方面人才。因此,新闻事业可以向教育事业学习,使用定向培养的方法,民族地区可以和高校进行合作,针对性地为民族地区培养新闻传播方面的人才。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民族新文化事业的用人机制和民族新闻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单独只强调其中的一个。随着国际的形势、国内外的环境的不断变化,新闻事业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所以,加快民族新闻事业的发展是十分有必要。

猜你喜欢
新闻事业毕业生民族
9岁的高中毕业生
我们的民族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意林(2020年15期)2020-08-28 11:10:24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市场经济对新闻事业的影响
新商务周刊(2018年4期)2018-12-08 17:52:21
多元民族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08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
新疆新闻事业发展概述(1911年-1978年)
新闻传播(2016年13期)2016-07-19 10:12:05
我国首发新闻事业整体发展报告
声屏世界(2015年1期)2015-03-11 18: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