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 临安城的陶生活

2015-08-31 00:45邓芮
云南画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龙窑建水临安

邓芮

云南建水,古称临安。临安古城内,做饭是土罐,盆景是陶盆。这座城市对泥土有太多的情谊。进入这座小城,不得不对泥巴饱含兴趣,想弄清楚这些来自大地的使者如何成为人们使用的工具,再到可供欣赏的灵物。

在建水碗窑村,人人都知道杨庆国,这位土生土长的建水陶人如今已经成了碗窑村数一数二的配泥高手。这位执着的陶人一直守护着一种传统技艺,柴烧。150米的龙窑,105个窑洞,杨庆国20岁就在这里扎下了根。身材高挑,身手矫健,年过半百,杨庆国依然可以挥动常人连抬都抬不起来的陶泥。

从古至今,龙窑就是赋予泥土灵魂的使者。泥土在龙窑中通过烈火的炙烤,发生了结构变化,最后变成了形态坚固却极易破碎的物品。千百年来,智慧的人们用这样的东西来盛物,欣赏,这就是陶瓷。从宋代开始,建水就开始烧造瓷器,在古龙窑遗址上,仍可以看到当时的青瓷碎片,这是一种极其清雅的淡绿色,釉层有细小开片,可想当时人们使用的一件普通餐具都如此的雅致。

直到清代,建水陶器以紫陶为主,紫陶,不上釉,却光泽如釉。出自五彩山细腻的五色陶泥经过混合,在高温烧制后,呈现如铁般的褐黑色,经过砂石上千道的打磨之后,紫陶就可以达到釉面般的光泽。这种特别的金属质感瓷器,在当时就已经成为收藏佳品。

在建水的陶器上,通常都会有花鸟山水和书法词作。建水当地人的骨子里总有浓浓的国学味,这也许就和从小耳濡目染陶瓷书画有很大的关系。建水紫陶阴刻阳填的技艺,让本来温婉的花鸟画有了硬骨般的阳刚气息。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很多人都忘了去留意瓷器上的花纹,留意手中的器皿的质感。只要有网络,有手机......如今人们的文化精神需求似乎比古人还要低。

在建水,像杨庆国一样执着守护传统工艺的建水本地人有很多,张明山也是其中一位,第一次见到这位陶画大师时,他只以背影相对。后来才了解到,张明山在创作中总是沉浸在一个人的艺术世界中,毛笔,刻刀,泥料,就是他日常的伴侣。遗忘身旁任何一个匆匆过客,除非完成手头的作品,否则他肯定不会停下来。在张明山笔下,对乡愁的感悟似乎尤为强烈。一座瓦屋,一段篱笆,一树梨花都是张明山笔下的主角,可以是冬日里的白雪皑皑,也可以是夏日中的繁花似锦。在建水紫陶上的每一幅风景都需要进行数十个步骤才可以完成。勾形,阴刻,填泥,其中填泥的工序尤为复杂,每一个颜色都需要打磨一次。在一件由张明山制作的彩填花瓶上,数十种颜色错落有致,花瓶上的秋色风景色彩逼真,令人向往。

走进建水的一家紫陶制作间,一切工作井然有序。紫陶全部通过流程制作,拉坯,修坯,绘画,填泥,烧窑,打磨等顺序分工。术业有专攻的手工艺人们神闲气定,通过技艺赋予手中器皿以生命。他们视这些陶器如珍宝,向来怠慢不得。时常会因为温度,存放等问题出现有瑕疵的器皿,而这些略不完美的物品,艺人们也不会随意丢弃,而是尽最大化的利用它们,种花,观赏,摆件。这些陶具虽然有瑕疵,但是却又在另一番天地发挥了他们的功能,也别有一番韵味。

几天的临安城陶文化之旅,似乎让我穿越了千年,那时正值中国瓷器贸易的昌盛阶段,人们的审美也趋于极简,单纯,儒家美学贯穿在使用的器物之上。如今,正是因为有了钟情于传统的临安血脉,才让建水陶艺的工艺得以流传。庆幸的是,大部分建水紫陶精品现在已经登上大雅之堂,这种古老的智慧结晶也将得以完好的传承下去。

猜你喜欢
龙窑建水临安
龙窑的火不熄
建水陶艺新观察
火焰制造者
“活着”的龙窑
赠我如你一般的骄傲
徜徉于文化旅程中的建水紫陶
岁月也曾可期
龙泉宝溪百年青瓷龙窑特性思考
杭州,下一个一线城市?
传承与创新:千年建水紫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