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博彩元素:澳門經濟的新出路?

2015-08-29 15:58譚志強
澳门月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賭場遊客項目

連續十一個月的賭收下跌,多間博彩公司貼出公告暗示可能裁員,大批外地勞工滿約後由於未能續約而離去,隨之而來的是澳門和氹仔的大批樓宇單位租金迅速下滑,樓價亦隨之產生百分之十或以上的調整。這不是“山雨欲來風滿樓”,而是“山雨”早就以一時綿密一時停止的黃梅雨般,在過去十一個月不停地灑落在這個“蓮花寶地”之上。於是,就有某些人便喊出“非博彩元素”的概念來。

這個概念經過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公開表示賭檯分配必定會與博彩企業所投資的“非博彩元素”作為重要的條件考慮,並在今後新訂合約中要求博彩公司增加“非博彩元素專案”之後,更是被市民大大關注。可是,“非博彩元素”究竟是甚麼東西?或者,即使我們搞清楚“非博彩元素”是甚麼東西,它就真的可以成為澳門經濟的出路嗎?

“非博彩元素”

是一個模糊的概念

其實,迄今“非博彩元素”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因為,只要不屬於澳門《幸運博彩條例》定義的20多種「幸運博彩方式”,或者“賽狗”、“賽馬”、“賭波”(賭球)等“競賽博彩”,以及“金路”、“電子白鴿票”的“獎券博彩”以外的其他產品(服務),都可以劃歸為“非博彩元素”。換言之,只要不是和賭博有關,你說它是甚麼,它就是甚麼。

如果參考過去的有關澳門旅遊業相關研究,大家真的要將“非博彩元素”加以定義的話,它應該至少包括兩個不同層次的服務(項目)。

首先,在較低的層次上,“非博彩元素”是指某些投得賭場經營執照的博彩企業,在其營業場所(至少包括娛樂場、酒店、渡假村)之內提供的“非博彩服務”(項目),如各種類型的藝術表演、體育比賽、會議展覽、休閒娛樂、節慶活動、購物優惠等等。

其次,在較高的層次上,“非博彩元素”是指旅遊業中的“非博彩旅遊項目”,亦即是一些可以由博彩企業提供,也可以由其他機構提供的“非博彩旅遊項目”,例如,中葡美食、手信禮品、名勝古跡之旅、傳統廟會節慶之旅、生態之旅、音樂節、煙花節、東望洋格蘭披治大賽車、花地瑪聖母聖像出遊、博物館美術館歷史紀念館之旅等等。

博彩旅遊業之外,其實是不存在任何“非博彩元素”(項目)的,有而且只有的是發展其他“非博彩產業”,如環保工業、文化創意產品、高等教育服務、會議展覽、高新科技等等。

一個比較正常的國際旅遊城市,應該是“博彩元素”和“非博彩元素”都兼而有之,在旅客花費時間和金錢、城市總體收入等等指標上保持一定比例,而不是像澳門目前般“博彩元素”一面倒地占有壓倒性比例的。例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美國賭城拉斯維加斯,其“非博彩元素”掙來的收入,最近十年以來都一直占城市總體收入的百分之四十或以上。

歐式賭場與美式賭場

澳門以前長期被稱為“東方蒙地卡羅”(Monte Carlo of Orient),最近十年卻被稱為“東方拉斯維加斯”(Las Vegas of Orient),即使“賭城”(Gambling City, Casino City)的“城市形象”(City Image)依舊,但從這兩個不同稱號的後面,大家亦可以感受到澳門的賭場經營模式,其間亦出現了一次質和量的轉變,那就是從“歐式賭場”為主,轉變成“美式賭場”為主。

所謂“歐式賭場”,其最大特色是賭場都是比較小型的,賭檯一般都在30張以下,10張8張亦很常見,以澳門娛樂有限公司(澳博的母公司)最早的一個賭場“愛都酒店”為例,最初就只有8張賭檯。後來出現的第2個賭場“海上皇宮”(賭船)2樓和第3個賭場“金碧賭場”,也不過只有10幾張賭檯而已。直到後來第4個賭場“葡京酒店”和其他中型賭場,於1970和1980年代次第落成,直到2002年2月賭權開放時,賭場總數目只有11個,賭檯數目也不過只有378張,如此而已。不但如此,除酒店、餐廳、泳池、健身室之類必要設施外,賭場及其附屬建築物即使有禮品店,也大多數是較小規模的。

“美式賭場”的最大特色則是“大型”、“豪華”、“金碧輝煌”、“多姿多彩”、“包羅萬有”,旅客走進去之後根本就不必外出,衣食住行,吃喝玩樂,不但附屬設施如酒店、餐廳、禮品店比別人多,泳池、水療、SPA、健身室、高爾夫球場、籃球場、表演大廳等等,應有盡有,幾乎甚麼的旅客需求,都可以在裡面解決。2004年5月“金沙賭場”開幕,則是“美式賭場”在澳門的開始,一開檔便擺了120張賭檯,是過去40年澳門賭檯總數的約三分之一。但是,更誇張的是2007年9月“威尼斯人賭場”的開幕,一開檔便是800張賭檯,是全世界最大規模的,娛樂場連酒店及其他設施的總體規模約是美國拉斯維加斯(全世界)最大型賭場總體規模的三倍。

歐式和美式賭場

背後的經營邏輯

其實,“歐式”也好,“美式”也好,“博彩元素”也好,“非博彩元素”也好,博彩旅遊業經營管理方式其中最要的一個影響因素,是客源的數目和性質。二零零三年底做的一項《內地與香港赴澳遊客研究》調查報告指出,澳門遊客的主要來源是香港遊客(在1188.8萬總人次中,占462萬人次,占總人次的38.9%),受訪者中大都是“自己來”(98%),“自己安排活動”(99.4%),到澳門的原因分別是:食品(54.9%)、景點(39.1%)、賭場(39.1%)、購物(20.1%),對澳門的形象則是:賭城(48.6%)、美食小城(33.6%)和葡國風光(10.3%)。對大多數香港人來說,澳門就像是香港人的一個離島,一個後花園,來澳門就像是他們去長洲、大嶼山一樣。

可是,到了2004年“金沙賭場”開幕,中國內地遊客成為澳門最大客源之後,由於內地遊客都比較喜歡“大型”、“豪華”、“金碧輝煌”、“多姿多彩”、“包羅萬有”,“歐式賭場”的經營方式,在市場競爭壓力之下,自然被迫轉型。

由於遊客的來源出現重大變化,對內地遊客來說,“美式賭場”的競爭力相對較高,目前不少的老牌“歐式賭場”(大多都屬“澳博”旗下),便都被迫蛻變成中型或大型賭場下屬的“賭廳”(貴賓廳),相對上比較倚靠“博彩中介人”(俗稱“疊碼仔”)去維持本身的競爭力了。

要吸引非內地遊客的其他客源,加強“非博彩元素”,便成為一種不得不行的選擇。

總 結

回顧過去自鴉片戰爭結束以來170多年澳門產業結構的變化軌跡,自1930年代開始,以“博彩元素”(項目)為核心的博彩旅遊業,一直都是產業結構的核心支柱。即使金融服務、出口貿易、建築營造、船舶製造、神香神龕、爆竹煙花等等其他產業都曾經興旺過一陣子。可是,變來變去,澳門仍然是靠“開賭維生”,其中當然有其內在和外在的經濟邏輯所致,即使目前官民一致地提倡“非博彩元素”,亦是最多只能成為一些輔助性的產業,大家也不必存以厚望。

然而,這總是一個比較健康的發展方向,澳門“開賭”始終是在“撈偏門”,而且是在一向反對賭博的中央人民政府的“特許”之下“撈偏門”,誰也不清楚明天會發生甚麼事情。不管大家喜歡也好,不喜歡也好,大家都還是要努力去做點成績出來給北京當局(阿爺)看一看。成功固然最好,即使最後失敗,只要北京當局(阿爺)滿意,其實也一樣是成功的。

對澳門來說,長期來看,是沒有悲劇的,澳門的經濟日後究竟是好是壞,只要我們曾經努力過,大家便都不必怪罪於任何人。不管在任何時候,我們看到的都是一種常態,是新是舊,是悲是喜,都只是一種自然規律。過去十年的經濟繁榮總會有回落的一天,熱鬧過去,便一定是平靜,這是每一個澳門人都無法逃脫的命運。

(作者譚志強,時事評論員、“澳門開講”等節目主持人、兩岸四地專欄作家、澳門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猜你喜欢
賭場遊客項目
全球基礎設施中心項目庫正式啟動中國參與發佈首批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