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环境下外语磨蚀影响因素及成因分析

2015-08-29 06:50邓华
亚太教育 2015年8期
关键词:外语水平外语学习者

邓华

汉语环境下外语磨蚀影响因素及成因分析

邓华

语言磨蚀作为语言习得的伴生事物,是外语习得过程中的自然现象。磨蚀前的外语水平、受蚀时间、与受蚀语的接触、外语习得方式、社会情感因素是汉语环境下外语磨蚀主要影响因素和成因。外语学习者应正确认识语言磨蚀与语言习得的关系,了解语言磨蚀的影响因素和产生原因,积极应对,尽量减少语言磨蚀,提高外语习得效果。

语言磨蚀;外语学习;影响因素;成因

一、引言

在当今中国,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无论是国家、社会、家庭还是个人,对于外语学习都给予了充分的重视。许多外语学习者从小学就开始接受正式、系统的外语教育,外语学习历时长、投入大,然而产出和成效却不尽如人意,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费时低效的现象。大一新生在经历了高考后的外语学习空窗期后往往会遭遇外语水平大幅下降、学习乏力的困惑。大学生在四六级后减少或停止外语学习,其语言知识和能力在大学毕业前往往会发生严重的退步和退化,导致毕业时外语交际能力和工作能力差强人意,令人不禁生出无限的感慨和诧异。这零零种种,究其根本,语言磨蚀是始作俑者。外语学习者应遵循语言习得规律,正确认识语言磨蚀与语言习得的关系,了解语言磨蚀的影响因素和产生原因,才能有效防止和克服语言磨蚀,确保语言习得效果。

二、语言磨蚀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根据生命全程心理语言学的观点,语言学习是—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不仅包括学习和获得的一面,还有丧失和磨蚀的一面。语言磨蚀(1anguageattrition),简称语蚀,也可译为语言耗损、语言流损和语言摩擦,是指个人或言语社团的任何语言或者语言某一方面的丧失,即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者在接受语言教学之后,由于经过若干时间不使用而产生的第二语言或外语技能和知识丧失或退化的现象,亦可指操母语者生活在第二语言环境中而产生的母语技能退化和丧失的现象。

1980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召开的“语言技能磨蚀会议”(Conference on the Attrition of Language Skills)上,Lambert首次提出了语言磨蚀的概念,由此开创了语言磨蚀这一新的研究领域,确立了语言磨蚀研究在语言学的重要地位。此后,许多的国外学者对语言磨蚀理论、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及实证研究。Lambert提出的干扰假设(Interference Theory)、DeBot提出的激活阈值假设(Activation Threshold Hypothesis)、Hansen提出的处理资料减少假设(Reduced Processing Resources Hypothesis)以及Jakobson提出的退化假说(Regression Hypothesis)等较为系统的语言磨蚀理论和解释框架,有力地推动了语言磨蚀研究发展[3]。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外语言磨蚀研究已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

与国外相比,国内的语蚀研究起步较晚,发展也相对缓慢。十几年前,国内外语界才开始关注和重视语言磨蚀,并开展了一些综述性研究,对语言磨蚀进行了介绍、评述和分析,对语言磨蚀的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理论研究。其中,蔡寒松和周榕梳理和评述了国内外的语言磨蚀研究;倪传斌综述了外语磨蚀的影响因素,分析了外语磨蚀的基本属性;钟书能探讨了国外外语磨蚀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启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语界的专家、学者和外语教育者认识到语言磨蚀在二语习得中的重要性,投身语言磨蚀研究,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有力地推动和发展了国内语言磨蚀研究。

三、语言磨蚀的影响因素和产生原因

许多专家学者对语言磨蚀的影响因素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倪传斌、延俊荣认为语言磨蚀主要受到磨蚀前外语水平、受蚀时间、与受蚀语的接触、年龄、外语习得方式、社会情感因素和读写能力这七大因素影响。他们对于语言磨蚀影响因素的分析和论述得到了我国外语界学者的普遍认可。我国的外语学习者在以汉语为母语的环境下学习外语,常常会发生语言磨蚀的情况,饱受其苦,其语言磨蚀产生的原因和以上七大因素的影响密不可分。笔者仅结合磨蚀前的外语水平、受蚀时间、与受蚀语的接触、外语习得方式、社会情感因素五大影响因素对其语言磨蚀成因进行探讨。

(一)磨蚀前的外语水平

根据关键阈值假说,外语学习者应该努力提高语言知识水平和语言能力水平,使其外语水平超过关键阈值,尽量减少语言磨蚀。然而,在我国,虽然外语学习倍受重视,但外语学习者身处汉语环境之中,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因缺乏外语学习的环境和外语实践机会,得到的外语输入不足,其语言知识和技能很难达到关键阈值的水平,因此外语能力往往更容易遭受磨蚀和流损。外语学习者只有加倍努力,刻苦练习,提高自身的外语水平,以达到关键阈值,才能尽力降低语言磨蚀发生的可能性。

(二)受蚀时间

受蚀时间意指学习者在接受语言教学后不学习或不使用该语言的时间。受蚀时间是影响语言磨蚀程度的重要因素。Bahrick研究发现,语言磨蚀的程度与受磨蚀的时间长短有着紧密联系,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磨蚀呈现“前快一中慢一后快”模式的动态变化,即学习者在减少或停止外语学习后的开始几年,其语言水平耗损比较大,而在中间阶段则不大或没有耗损,等到后期其耗损又加剧。语言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长期坚持和练习,学学停停的模式必将导致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的退步和退化。许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就减少投入甚至投入时间和精力学习外语,却期待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提升外语水平,完全不切实际。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语言受蚀的时间也在累加,语言磨蚀的程度就会增大,外语能力退步退化势必发生并日益加剧。四六级考试后的大学生在毕业前的1-2年中,减少或停止学习外语,缺少机会接触和使用外语,很快就会发生严重的语言磨蚀。因此,外语学习者应牢记“前快”的警示,坚持学习,时常温习以减少受蚀时间以防止语言磨蚀或减小语言磨蚀的程度。

(三)与受蚀语的接触

与受蚀语的接触也是影响语言磨蚀的速度和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与受蚀语接触频率高、时间长就不容易发生语言磨蚀,反之,则容易发生语言磨蚀。此外,与受蚀语的接触方式也对语言磨蚀具有重要影响。在我国,外语学习者与受蚀语的接触方式是人工接触,而非自然接触,即人为地创设目标语语境,这种接触方式增加了语言磨蚀的可能性和速度。在日常生活中,外语学习者与受蚀语接触很少,练习和实践的机会少,绝大多数外语课堂又都是中国教师授课,且听多说少,并非沉浸其中,课堂中与受蚀语的接触量、时间及方式也并不理想,总体而言,外语学习者与受蚀语接触的时间、方式和频率都决定了其外语能力很容易发生语言磨蚀。与受蚀语接触的减少和停止也可以较好地解释大学生在四六级后外语能力快速退步,毕业时所剩无几的现象。因此,外语学习者应坚持学习,保持并加强与受蚀语的接触,才能防止或减少语言磨蚀,提高外语学习效果。

(四)外语习得方式

Reber指出,人们能够按照两种本质不同的学习模式来完成复杂的任务,即外显学习模式和内隐学习模式。内隐学习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是更先进的学习方式。内隐学习能长久保持记忆。外显学习则不像内隐学习那样能在大脑中长久保持记忆,容易被遗忘,所以通过外显方式获得的知识更容易被磨蚀。我国的外语学习者从小到大多是通过仿读仿写、死记硬背单词、句型和课文等方式进行“强迫”记忆,是典型的外显学习,以这种方式习得的外语知识很容易受到磨蚀。因此,外语学习者应大量地接触目的语,采取理解记忆和沉浸式的学习方式,进行内隐学习,培养语感,掌握外语,减少语言磨蚀的发生。

(五)社会情感因素

情感因素对外语学习影响举足轻重。相关研究表明,学习者若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就能理性摆脱受语言磨蚀的影响。Nagasawa对7名学习日语的美国学生调查表明强动机和持积极态度的学习者外语磨蚀程度低。然而,被动使用英语,被动学习英语的现象在我国并不少见。一些外语学习者保守被动,存在着一定的畏惧心理,担心语言表达错误,害怕丢面子,在语言课堂上选择沉默,不回答问题,不参与课堂活动,甘心做听众,在日常生活中更是拒绝使用英语。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抑制行为,即为自我保护而采取的回避或退缩行为。这种拒绝使用语言的抑制行为势必会造成语言磨蚀。外语学习者应保持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强烈的学习动机,积极理性地对抗和应对语言磨蚀。

四、结语

语言磨蚀作为语言习得的伴生事物,是外语习得过程中的自然现象。外语学习者应正确认识和对待语言磨蚀,了解语言磨蚀的影响因素和产生原因,掌握规律,积极应对,定期复习,通过减少提高磨蚀前语言水平、增加和改善与受蚀语的接触、改进外语习得方式、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与动机等方式,尽量避免和减少语言磨蚀,提高外语学习效果。

[1]蔡寒松.生命全程心理语言学:理论和实践[J]外语教学和研究,2001(1):3-7.

[2]Lambert R,Freed B.The Loss of Language Skills[M].Rowley,Mass:New bury House,1982.

[3]蔡寒松,周榕.语言耗损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4(4):924-926.

[4]倪传斌,延俊荣.外语磨蚀的影响因素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1):50-55.

[5]倪传斌.英语磨蚀的本质属性[J].外国语,2007(1):40-47.

[6]钟书能.语言流损研究对我国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启示[J].外语教学,2003(1):66-70.

[7]Bahrick H.P.Fifty Years of Second Language Attrition lmplication for Program matic Research[J].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84(1):105-118.

[8]郭秀艳,崔光成.内隐学习本质特征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2002,(1):43-46.

[9]Nagasawa,S.Learning and Losing Japa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Amultiple Case Stud of American University Student[A].ln Second Language Attrition in Japanese Context[C],ed.byL.Hanse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作者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邓华(1978-),女,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公外部副教授,公外部副主任,文学硕士,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外语水平外语学习者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学生外语学习动机与外语水平及性别的关系研究
巧用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