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健+孟延豹
前言:
利用一个教学APP(在这里是一种广义的APP概念,即前端应用的意思)及其背后的平台构建一个课程空间,用以支持一种网络环境下的课程建设,已经有了很多尝试,从最早的博客、论坛,到教育主题网站的搭建,利用QQ空间、微信等公共即时通信平台,利用Quip、印象笔记等带有协作功能的APP,还有利用带有分享、沟通功能的校讯通网络平台等,特别是在近几年,出现了一些有通用授课系统设计思路的网络活动课程平台。很多教师都是根据自己的使用习惯及爱好,选择不同的APP进行课程建设,以及相应教学过程的实施,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教学APP中应该有一类是专业支持中小学的互动学习的平台,直接为基于网络应用的课堂教学、自主学习服务。那么这样的教学APP平台的功能应如何界定?需要怎样的系统性架构设计?要有怎样的操作体验追求?这样的平台要怎样运营设计才能真正给教育改革带来帮助?这些都是此类平台APP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从本期开始,笔者将在学校课程建设实验的基础上,用四期的篇幅,来尝试回答这些问题。
笔者首先选择了博雅智学免费的“爱学爱课平台”,在学校教学中尝试一种平台支持下的课程建设与教学中的应用实验。笔者还与博雅智学达成一致,在实验过程中系统研发团队配合课程实施团队不断根据前端应用的反馈对系统进行优化。我们从本学期初开始测试“爱学爱课平台”,博雅智学利用快速原型的方法进行了平台以及前端APP的开发;在学期中,在北京市东四九条小学的活动类课程中,开始进行课程建设与教学实施的实验,以期完成对课程的建设,实施课程的内容、方法、策略、原则、原理以及教育应用样例等。这样的安排是因为平台中课程的未来需要进一步厘清其课程应用、课程建设及课程体系的构成等不同层级内容。
同时笔者也参与了通过对教学场景的研究,根据不同教学场景的需要追求更好的操作体验,使其符合学校主要业务流程、教师主要业务流程和较好的人机交互体验。
“爱学爱课平台”初体验
“爱学爱课平台”由后端平台和前端APP组成,后端平台支持Web访问,前端APP支持IOS、安卓系统,以及Web访问,尽量做到跨平台的支持。“爱学爱课平台”在设计上遵循以下功能方向。
第一,提供教师在Web端快捷创建课程,多方式人员管理,时间轴模板创建活动,图片、文本、链接方式支持活动模块开发,灵活的课程环节和模块添加方式,并且提供课程、活动灵活管理,动态查看和课程公开课设置的功能,保证教师能快速上手课程设计,互动体验流畅,且学习成本低。每个课程拥有唯一的课程码,学习者可以通过课程码参与到课程中,具有可控的开放性(如下页图)。
第二,支持灵活的研究环节设计,每个环节进行环节分析和成员详情分析,促使参与者既能经历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又能发现自己在每个环节模块中对应的不足和优点,体验自我发展和再创新的过程。
第三,学生投入真实情境中,在亲自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中,在每个环节和步骤的操作过程中学习知识,动手做实验后在系统中记录观察结果,进行陈述并得出自己的实践结论,以任务为指导进行兴趣学习。通过教师设计的 PBL教学范式,参与的学生可以经历完整的知识发现、形成、应用、发展的过程,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并在每个过程中互动讨论,查看其他成员记录,进行师生互评,从而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笔者在“爱学爱课平台”上进行的一系列教学实验,在这里仅以一次3D打印活动课程为例,总结当前阶段,我们对活动类课程平台APP的一些认识。
课程实验:3D打印活动课程
1.实验目标
完成第一次课程的建设及应用的全过程;在较小范围内分组(使用户最少)进行应用体验;课程建设者和实施者是同一人的教学应用实验。
2.实验器材
iPad5个、学生账户5个(1个备用)、其余为3D打印课器材。
3.课程内容
学生第一次使用UP打印机,并在教师帮助下打印出第一份制品。
4.参与学生
五年级学生11名,以走读和原3D打印社学生组合而成。
5.实验过程
(1)课程建设部分
课程分成四个环节:认识UP打印机、安装打印机、打印前的准备工作、模型的调整与打印。
环节1:认识UP打印机。
设计意图与初步分析——本环节属于操作性活动,需要学生全部参与并掌握:①初步了解打印机的各部分结构—观察(可拍下最感兴趣的部件活动)。②了解工作台布置(分区)—观察(形成行为规则)。③工作组成及任务分工—上传小组合影,代表分组完成。需要学习者按步骤完成。三个事件没有先后顺序。
环节2:安装打印机。
设计意图与初步分析——本环节属于了解性活动。上课前已经装好,但需要学习者了解:①安装打印机硬件。②安装丝材(需要使用计算机)。③安装打印机软件及驱动。④认识UP软件。其中,安装3D打印丝材,以后有可能遇到。
环节3:打印前的准备工作。
设计意图与初步分析——本环节属于操作性活动。需要学生全体参与,分工合作并尝试达到:①打印机初始化。②调平打印平台。③校准喷嘴高度。学生看资料(听教师讲要求),进行尝试性操作。
环节4:模型的调整与打印。
设计意图与初步分析——本环节属于操作性活动。学生全体参与,共同完成:①UP软件中切片及模型调整。②打印后的作品与制作者合影。合影是评价的方式之一。
教师提前将课程设计完成,在前端第一次实验反映课程设计过程过于复杂后,研发团队于一周内对系统进行了迭代,教师在使用后普遍认为比上一代有明显进步。但操作过程中也有一些问题在此类平台中是必须注意的。
第一,关于名称的规范化问题,这对此类平台的推广意义重大,关键是定义要完整明确,不能有歧义。例如,我们就建议“添加整个活动单元”是否可改为“增加整个活动环节”。系统中对一个课程中的各种级别要定义明确,如课程、单元、课/活动、环节、事件等。
第二,对于活动环节模板,分类要明确,引用模板操作要简便,并能方便修改;对于常用的、有图的文本,要支持“标题+图+文本”的形式,并能够自由增加或删除各类要素。在这一点上,“爱学爱课平台”的形式有些死板。
第三,在课程进行中,各种“回复”数据量大而杂,其中掺杂了很多无效信息。如何让教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快速查阅过程信息,并能尽快滤掉无效信息?这个问题需要开发信息处理工具来解决。
第四,整个活动中最费时间的是查找相关图片等资源搜索工作。如果要将相关资料搜集齐全,则需要约20~30分钟的时间。这样才能达到较理想的状态。
(2)课程实施部分
2015年5月29日下午,五年级11名学生被分成4组,进行了3D打印选修课程活动。教学活动分成课前准备(发iPad、登录与申请)、分工与成组、利用iPad展开课程、课后小结。
6.实验收获与体会
①学生明确了过程和目标后更容易组织相对复杂的一些活动。②经过以前的应用训练,学生技术准备状态尚可,分组后基本能够熟练地应用iPad的基本功能,没有做特别的课前技术培训。③教师对学生有着不可遏制的控制欲,未来理想教学是一个需要逐步适应的过程。④在教学中需要强调的核心方向是“做中学”。利用iPad记录学习,活动过程也是“做中学”的一个部分。⑤学生活动很活跃。但教师组织能力需要相应提升。⑥一定要分组活动,更多地避免一个学生一个设备的状态。合理的分组是2~4人为一组。⑦第一次将智能终端应用于这样的课堂,学生略显生疏。
课程平台APP特点
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对于在小学高年级学段应用的课程平台APP,笔者总结出如下特点:①使用课程平台,使教学活动更容易组织。未来,它可以是教学活动的有力辅助工具。②用平台中的拍照功能,有利于学习者分组与分工,这是平台课程的优点之一。③考虑到教学活动中的师生有启发响应对,所以其中的设备与学生也有启发响应对。在设计过程中需要体会与利用这一原则。④利用平台的教学活动需要强调“做中学”,完成平台任务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做”。⑤在小学阶段的活动类课程建议不超过7个教学环节,每个教学环节不超过5个教学事件。⑥课程平台要支持不同应用场景,能够采用不同的用户组织架构,如社会化开放的课堂模式与学校课程管理模式都需要支持。
后记
这样的教学实验活动,笔者尽量选择的是可常态化实行的课程模式,而不是公开课模式,这主要考虑到,希望通过这样的实验,能将这种信息化的课程设计引入学校的常态应用。本次的实验就是一种小探究单元(1~3课时)模式的课程,虽然简单,但笔者认为这种模式是可以在很多的活动类课程中进行应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