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空灵诗境

2015-08-28 07:11李燕妮
卷宗 2015年7期
关键词:空灵王维美感

李燕妮

摘 要:王维是盛唐时期的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在诗歌艺术上的造诣很高。王维出身于官宦之家,精通音律与绘画,王维还好佛道,将禅意融入生活及诗歌创作之中,他诗歌中所描绘的山水情态将禅的静默观照和山水审美体验合二为一,既体现了山水的清晖,又饱含幽远的禅趣。宋代苏轼曾对王维山水诗作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的评价,王维山水田园诗是集空灵诗境和幽美画境、幽远禅境于一体的艺术品,在他的诗中,自然的妙景和心灵的妙境融为一体,充满着诗情画意。

关键词:王维;山水田园诗;空灵;禅悟;静趣;美感

作为一种审美形态,“空灵”的文化内涵是禅宗的“悟”。禅宗的“悟”是一种瞬间永恒的形而上的体验,就是要从当下的富有生命的感性世界,去领悟永恒空寂的本体。最典型的代表便是王维,王维的很多山水田园诗都在色彩明丽而又幽深清远的意象世界中,传达出诗人对于无限和永恒的生命本体的体验。

“空灵”作为审美形态的最大特色是静,“空灵”是一种“静趣”。它体现了“禅宗”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情趣,就是在对生活世界的当下体验中,静观花开花落、大化流行,得到一种自由感和解脱感,得到一种平静、恬淡的愉悦。

“空灵”的美感在于使人超越有限和无限、瞬间和永恒的对立。把永恒引到当下、瞬间,以一种平静、恬淡的心态,从当下这个充满生命的丰富多彩的美丽世界,体验宇宙的永恒。所以“空灵”的美感是一种形而上的愉悦。

1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空灵”文化内涵分析

“空灵”的文化内涵是禅宗的“悟”。禅宗的“悟”是对于宇宙本体的体验和领悟,是形而上的“悟”,而不是对于一般知识的领悟。禅宗主张在日常的富有生命的客观世界特别是在大自然的景象中,领悟永恒的空寂的生命本体,由这种领悟和体验所得到的禅悟和喜悦将生成“空灵”这种特殊的审美形态。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出自《五灯会元》中天柱崇惠禅师和门徒的对话,禅师认为“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便是禅人当下的境界,“万古长空”象征着天地的悠悠和万化的静寂,指本体的空和静。“一朝风月”则显示了宇宙的生机和大化的流行,指的是现实世界的动。只有通过“一朝风月”,对现世的人生世界进行超越的感悟,才能得到“万古长空”的对于宇宙本体的体悟,这种超越,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即“空灵”。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便是这种“空灵”审美形态的最充分体现。殷璠评价王维的诗是:“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王维的诗境已经出于常境,达到了王渔洋所说的“字字入禅”的“禅境”。试看几例: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首诗写的是傍晚的深山密林,空山之中看不到人的踪迹,但是却能听到人说话的声音,这种似有还无的体验便更凸显了深山的“空灵”,西天落日的余晖照在深林苔藓之上。这些景色都是傍晚时分的瞬间场景,它们都将消逝于永恒的空寂之中,诗人从“有”悟到了“无”。

《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在这两首诗中,《辛夷坞》写的是在空寂无人的山中,木兰花自开自落,整个世界在“空无”之中,《鸟鸣涧》描绘的是夜静山空的境界,在空山之中,桂花悄然落下,月亮出山,明亮的月光却使树上的倦鸟惊醒了,在山涧之中鸣叫起来。这种寥阔空远的境界让人感受到“万古长空”,但这却也是在静夜春山的“一朝风月”之下被我们體味到的。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在这首诗中,主人翁独自一人坐在幽寂的竹林里,四周空无一人,弹琴长啸是主体生命的活动,但是并无知音,而天上的明月将主人翁内心的孤独引向空寂的宇宙,进一步将“一朝风月”的当下体验引向了“万古长空”的生命本体追寻。

以上这几首诗所创造的的意境是幽静深远的,诗人既写了山林花鸟、明月流水等自然景物,又心合造化,将冲淡幽远含而不露的情感融贯于对景物的描绘之中,表达了诗人对于无限的宇宙和生命本体的体验,刻画出了一种“似有还无”的“空灵”之境。

2 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空灵”静趣

宗白华曾说:“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原。”“空灵”虽然是动静融合下的一种境界,但是它的本体仍然是静,“空灵”的静,虽然存在于生命活动之中,但是它却摆脱了俗世的喧嚣和纷扰,所以是一种饱含生命意味的“静”。且看下面一首诗: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寂静清幽的秋山雨后图,明月照在松树之间,静谧安宁,清泉流于青石之上,清冷而幽远,这是一幅摆脱了人世纷扰的充满“静趣”的“空灵”之境。在这首诗的后四句中,人物开始出场了,竹林中传来浣衣女子的欢笑声,莲叶摆动,渔舟轻泛于水面之上,游玩的人远行至此,沉浸于此时此刻的美景之中而不愿意离去。在这样“空灵静趣”的境界之中,游玩的“王孙”也是行无所事,顺运自然的人,他是一位暂且摆脱了人世烦忧困扰的人,更是一位“无心”、“无念”,进入了“空灵”境界的。

静与清也是密不可分的。清,即指澄澈、透明。而“空灵”之境与澄澈、安宁也是分不开的。如:

《山中》

溪清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安宁清净的无声之境,因为寂静,溪流更加的清澈见底,水中的白石清晰可见,寒冷的天气里,枝头的红叶更加稀少,深山小路中,飘洒着几滴似有似无的小雨,行人的衣裳也像是被细雨沾湿了。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白描,刻画的便是一种“空灵澄净”的境界。

同样,静与幽也是分不开的。静极则幽,幽则深远。“幽”给人的感觉不仅是“幽冷”,是景物带上清冷的色调,“幽”更能使景物带上一层幽远神秘的色彩。如前文引用过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所刻画的便是一种摆脱了尘世喧嚣的“空灵幽远”之境,由于明月相照、宇宙相通,这首诗更加体现了自然宇宙的神秘莫测。

宠辱不惊,静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由天上云卷云舒。禅宗所体现的便是这样一种“平常心是道”的观念。“平常心”便是指“无念、无心”。这并非是说人生在世,心中没有一点观念,而是说人不执著于自己的观念,不为外界所累,保持自己的清静之心。正如苏轼所讲的“此心安处即吾乡”,人们一旦不为人世的苦痛烦忧所累,也将减少向外界索求的焦灼和劳累,将以平静而恬淡地生活于当下的世界,静观花开花落,任随大化流行。

3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王维山水田园诗“空灵”诗境的审美特征

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一文中提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极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用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空灵”诗境便是物境、情境与意境三种境界的水乳交融,是诗人主体心灵与对象形态圆融一体的产物,它主要具备如下审美特征:

主客统一与情景交融

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作为主体的诗人的全部情感与作为客体的审美对象是相互统一的,主体的意便是境中之意,客体的境也是意中之境,情景交融又是主客统一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情与景相互发现、相互激发,初步交融。而情、景经过互相升华在诗人的思想意识中形成诗境之后引起人的自由的想象,使多重情感活動起来,由眼前的景唤起回忆中的景再生发出未来虚幻的景,使诗境变得深广、博大。

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如《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这是一首送友人归隐的诗,诗人用清淡的词语描绘了一幅白云无尽的广袤图景,这幅图景高度融汇了友人那种失志归隐、贬斥功名的情感以及渴望陶醉白云、自寻其乐的志趣。也表达了诗人的羡慕和无限感慨之情。

时空转换与有无相生

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西方美学家认为审美活动取消了主体和客体双方的片面性、有限性和不自由性。与此相对应,中国美学认为审美文化精神的极致便是“天人合一”。这尤其体现在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之中。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便有很多超越了时空界限,体现了心灵自由和“天人合一”的思想。

如王维的《汉江临泛》: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在这首诗中,王维融画法入诗,通过时间与空间的双重转换叠加,收漠漠平野于纸端,纳浩浩江流于画边,描绘出一幅淡雅壮阔的汉江江景图。同时,这首诗还具备“有无相”的审美特征,将眼前实景和想象的虚景结合,更显得诗境的波澜壮阔,空旷灵动。最后,诗人寄言山水,赞美襄阳地区的美好风物,期望将来能有一天与山翁把盏共叙幽情。可以说,王维的《汉江临泛》是一首“时空转换、有无相生”的佳作。

言有尽而意无穷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主客统一、情景交融是就其诗境的表现特征而言的,而有无虚实相生则是就诗境的结构特征而言。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空灵”诗境作为一种独特的审美形态,使我们领悟到“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空灵”诗境的妙处便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

如《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通过描绘清晨雨后的渭城,青青的客栈和被雨水淋洗过的柳树,刻画了一幅清幽美丽的渭城图景,在这样的景色下,诗人送别友人,劝友人再尽杯酒,因为西出阳关便再也没有熟悉的人了。诗的语言平白如话,却饱含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与不舍之情,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4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山水田园诗“空灵”美感带来的形而上的愉悦

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空灵”诗境之所以能给人一种诗意的感受和审美的愉悦,是因为“空灵”诗境所体现的是禅宗的人生智慧,一种试图以有限的人生追寻无限永恒的宇宙的感叹。为了实现这种追寻,王维田园山水诗中的禅意启示人们形成新的感悟,要超越有限和无限、瞬间和永恒的对立,要把永恒引到当下、瞬间,要求人们从“一朝风月”去体验“万古长空”。

例如王维的诗《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还无期。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游山玩水随意而行的心情,也描绘了他与自然美景和他人亲切的交流。“兴来每独往”的诗人拥有一颗超脱了外界纷扰的安闲宁静之心。在这种心境之下。大自然呈现给作者的是一种“空灵澄澈”的境界,此时,即便是“行到水穷处”,诗人也没有像阮籍一样恸哭流涕,感慨“世路维艰”,而是“坐看云起时”,以恬静悠然的心态坐下来观赏云卷云舒。偶然遇到林中的老汉,聊得很是投缘,一时便忘了何时回家。在这里,诗人以一种恬然安静的态度超越了人世的束缚与苦痛,达到了一种有如“绿杨芳草春风岸,高卧横眠得自由”的形而上的“空灵”禅境。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用超越的眼光窥探人生宇宙,于有限中见无限,于瞬间中见永恒的作品,例如:

《酬张少府》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这首诗所营造的是”空灵静趣“的意境,诗人在高老还乡之后,远离了喧嚣纷扰的政事,寄居山林,以青松流泉为伴,以瑶琴山月为伴,以一种超越的眼光和超脱的心境看待人世的纷扰,认为人生宇宙的志趣便在于深林山水之间。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美感使人超越了有限与无限、瞬间与永恒的对立,把永恒引到了当下和瞬间,以一种宁静而恬淡的心态从当下充满生命意义的世界来体验生生不息的永恒宇宙,这种“空灵”的美感带给我们一种形而上的愉悦。

5 结语

王维的以诗人丰富的情感,画家独到的慧眼,用平淡清新的笔调细致入微地描绘山水田园的美,展示诗情画意;诗人以宁静淡泊的心观照宇宙人生,同时,引禅意入诗,以禅境写诗境,使其山水田园诗歌独具“空灵”之美。这种“空灵”的美感使我们在“万古长空”的氛围中欣赏和体验当下的“一朝风月”之美,让我们以一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超然态度了悟生命的意义,从而获得一种形而上的愉悦。

参考文献

[1]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

[2]朱立元.美学(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

[3]程相占.佛学境界与中国古代文艺境界论.东方丛刊(桂林),2002,(3).

[4]陈金刚,李倩.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空灵清远的意境.江汉论坛,2009,(2).

猜你喜欢
空灵王维美感
空灵清爽 蓝色仲夏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兼具力度与美感 Bowers & Wilkins 702 S2/707 S2/HTM71 S2/ASW10CM S2
空灵、轻盈、秀雅的瞿利军
关于书法美感问题的几点思考
大桥下面:我喜欢被遗忘的美感
中国传统的“虚静”观与文人园的空灵之美
千载空灵岸 悠悠湘水情
Semantic Change in Grammatic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