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外贸的我国通胀水平及策略分析

2015-08-28 04:11赵静
卷宗 2015年7期
关键词:流动性

赵静

摘 要:多年改革让我国更加密切联系世界,伴随我国外贸规模日渐增加,对经济形成不小影响,特别在这些年国内加剧的通胀使我们不得不联系起这两者关系。在全球一体化的浪潮涌动下,腾飞的我国经济日益突显出外贸的地位,它是形成通胀影响的一个主因。要想实现经济更好发展,需要做到全方位的防患未然,就要将外贸与通胀关系处理好。本文着手形成通胀的影响因素及路径,以此提出调节策略。

关键词:通胀;传递路径;流动性

伴随我国日趋加深开放经济程度与逐渐强化综合国力,外贸发展腾飞惊人。通过货币供给、国际贸易等路径,国际市场价格越发显著影响国内市场价格,导致国内经济整体发展在形成的通胀隐患下影响严重。我国要想更好促进发展经济,这一外贸对国内通胀影响的问题就必然要处理好,这在当下经济领域已经是热点问题。特别对全球第一大贸易国的我国来说,对外贸有着较高依存度,在通胀压力愈发激烈下,如今我国解决好发展经济的重要问题就是对外贸要重新审视且寻求解决的合适办法。要想了解外贸与通胀这两者的联系到底如何,就要能对它们之间的互相影响准确掌握,将此两者的问题有效处理,便于推动外贸与整体经济更好的协调发展。在物价被日渐抬高与爆发式增长外贸顺差的我国实情下,将物价与外贸的关系准确分析,对物价稳定、维系经济发展势头及推动贸易平衡都有较大的理论与现实作用。

1 我国形成通胀的影响因素

1.1 形成通胀的内因是经济长期的高增长

高增长发展模式是我国处于通胀压力的根源所在。长久以来我国对经济高增长是一味的盲目追求,尤其是对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与矛盾的掩盖、解决只单纯寄托于经济高增长,对投资的渴望与依赖增长已有顯著表现,在这样的模式发展下通胀极易发生。我国从2010年以来已渐渐退出一些刺激政策,然而增长的经济速度仍然保持在7.5%之上。虽然我国经济今年的增速明显放缓,但同比增长的生产总值绝然不会低太多。政府投资在这中间是重要的环节,政府较多的投资到基础设施中,很难在短期内将其消化。

1.2 形成通胀的主因是流动性过剩

流动性过剩的本质是超发货币,就供应的货币总数额而言,今年9月份M2余额在我国高达120.2万亿,将近20万亿美元,同比增涨近13%。供应如此体量的货币一定会催生物价不断上扬,我国之所以超发如此体量的货币的原因有两个重要方面:其一,主动超发货币。政府在金融危机应对中,为了对社会总需求的刺激实施了投资四万亿的计划。为了配套投资各地政府投资的总资金高度18万亿。能源、基础设施、交通等领域是政府资金投资的主要倾向,这必然对能源、水泥和钢材等原材料的需求有所增加。上游产品因在政府投资带动下能源、原材料需求陡增而价格走高,这样下游、终端产品也在此带动下被迫价格上扬,物价因此引发全面上扬。政府投资如此大的体量,其资金来自发国债与直接印人民币。发国债意在利用民间闲钱,这早晚是要还的,投资一旦不慎后果严重。然而印人民币属于提前透支预期收益,要是项目投资一切顺利就有增值空间,还能平衡实体经济。项目投资万一失败,决策者基础上也无需承担这个责任,因此印人民币不失为好方法。其二,被动超发货币。政府即便在当前情况下不愿主动超发货币也很难做到,根源在于我国外汇政策是实行固定联系汇率,其强制规定只要美元汇到企业账户就会兑成本币,因此热钱美元流入我国越多,为了兑换美元央行就必须印刷大量人民币。只要我国有源源不断的热钱涌入,央行就要超发源源不断的货币。

2 外贸对我国通胀影响的路径

2.1 外贸形成的货币传递路径

众所周知,货币在流通中的需求量要比供应量少,就会降低每单位货币的价值,造成物价上扬,此经济现象就会形成通胀。我们可将货币视为特色商品,在市场的完全竞争状态下,供大于求的商品就会降低价格,相反会上扬。如果这种特殊商品发行大于需求,就会一直降低其价格,随之降低货币购买力,如此一来物价走高,自然而然形成通胀。要是一个国家外贸顺差在其国际收支中长期存在,就会使外汇储备剧增,其内部市场将存在两个现象:其一,国内商品被国外市场大量吸收,造成内部市场供不应求,这样供小于求时价格一定上扬;其二,为了兑换创汇收入,需要加大投放本币,形成流动性过剩。如此结果便是减少了商品数量与增加供应货币量必然带来通胀。此外,从国外流入大量资本形成过多的收支顺差,为了收购外汇就要增发本币,进一步使供应的货币量激增引来通胀。与此相关,要是某国存在通胀,它就会借助外贸使通胀透过货币路径传给他国。原因是按该国汇率算,其价格要比他国高,该国就会购买他国商品,进而让该国在国际收支中存在逆差,并且让输出商品的国家存在顺差。顺差国家就会增多外汇,为了兑汇就需投放不少本币,引发输出商品的国家增加供应货币,注定物价上扬。

2.2 外贸形成的商品价格传递路径

就国际立场而言,因自由化的贸易可将供需视为传输商品,在国家总供给中进口商品服务属于其中一类,在总需求的构成中出口是其一类。要是该国供给需求总量在国内确定下,外贸就会把该国供给需求的总量平衡状态给打破,内部物价水平随之形成波动,自然会改变该国通胀水平。扩大总供给必定推动增长经济且逼迫降低物价水平,扩大总需求便会促进增加国民收入及物价水平走高。外贸形成商品价格传递路径的机制:国外出现价格上扬、通胀,因国外商品上调价格,该国因此被吸引增加外贸出口,进而使该国外贸出口增加了需求,同时国外商品上调价格会让本国居民减少购买消费进口商品,转向增加消费国内商品,如此一来社会总需求最终增加,带来需求拉动型通胀。我国现今持续增加外贸总额,屡创贸易顺差的新高,另外一直奉行出口导向政策,国内在增长经济时总供给放缓,还有近些年倡导扩大内需,国内增长的总需求要比总供给大,造就了经济增长中的物价一直上扬,通胀形成。

2.3 外贸引发的成本传递路径

在国家总供给中进口商品服务属于其中一类,在总需求的构成中出口是其一类。要是该国供给需求总量在国内确定下,外贸就会把该国供给需求的总量平衡状态给打破,自然会改变通胀水平。诸如国际原油、粮食、原材料等上调价格,输入到国内的基础产品便会提高价格,国内价格自然上升,在成本推动下引发通胀。我国明显受国际原油价格影响,原因有:我国全年进口原油仅次美国,成为第二大进口原油国;我国如今对原油价格仍没有发言权,对于价格上调只能接受;原油属于基础能源,它有着较长的产业链,影响经济的范围广。

3 调节外贸影响我国通胀的策略

3.1 推动国际协作,建立联动汇率利率机制

当今通胀属于国际问题,在全球经济联动作用下,任何国家的调控只凭一己之力无法做到经济平稳,因此关键举措就是国家协作。就我国而言,渐进式升值人民币属于良策,尽管它有抑制出口的弊端,但只要政府有效做到扩大内需、储蓄率降低,就能实现双赢。此举不但能抑制通胀,还能将经济结构改善,属于实至名归的对经济增长均衡拉动。从美国立场来看,应视储蓄率提高为基点,对过度消费削减,将财政赤字控制下来,这样美元竞争力便会提升。并且各国应将民众心中对通胀的预期尽早消除,还要各国央行强化协作,将流动性有效控制。除此之外,构建联动汇率利率机制是以人民币弹性汇率与市场化利率为基础。因调整经济失衡受汇率僵化的体制影响,央行投放本币的渠道主要是外汇占款,央行调控在维持汇率的影响下效果不佳。所以如今市场化汇率要更加深化生成基准汇率的方式,尽量引入各种自主双边磋商方式,方便反映参与者未来预期汇率走势。

3.2 强化监测国内外价格,发展调节价格的基金

国内市场一如既往是我国监测价格的主要对象,却忽视更多的对国际市场监测、预警重要产品价格。在对国际价格没有决定权的前提下,预防输入通胀的合理措施就是擅用准确判断国际产品价格引导国内合理生产相关物资与外贸策略。通常价格不是一夜之间飞涨,它的发展过程有其规律、阶段性,但只要发生了,调节商品价格的手段多多少少有着滞后性。就这些年农产品一直上涨而言,我国缺失预警农产品价格体系,农副产品又有着生产周期性,因此处于不利的反通胀位置。可见,国家要重视关键物资生产、采购,便于控制突发事件下的国内物价,缓解国际通胀影响。

3.3 国内保障充足供应大宗商品

伴随我国经济腾飞,国内商品、资源已对发展经济要求满足不了,无一不通过外贸来满足,在这其中作为上游材料的一些大宗商品的价格浮动对下游产品价格有决定性因素,一旦国际大宗商品上调价格,我国物价因此直接攀升。面对如此状况,国家需勇于投入储备一些涉及民生、经济命脉的重要商品与战略物资,完善储备机制,以防国际市场随时发生较大的价格浮动,用足够的储备量来缓冲价格浮动。调节价格的基金属于政府应对市场突发价格浮动,筹建对关键商品价格调节的专门调控基金,它能有效补充决定供需价格。美日在这方面的体系较为成熟,我国管理价格的部门在实践中要向它们借鉴经验,尽快对基金规范征收、使用、入库及监管等方面,使它实现抑制输入通胀的功能。

综上所述,面对国际如今的大环境,外贸的融合度正在加深,我国既在享受开放收益,又面临其负面困扰。要想减轻外贸对我国通胀影响,就要做到推动国际协作,建立联动汇率利率机制;强化监测国内外价格,发展调节价格的基金;国内保障充足供应大宗商品。

参考文献

[1] 约翰H.杰克逊著,张乃根译 《世界贸易体制》[M] 復旦大学出版社 2011

[2] 韩海英 我国进出口贸易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分析 [J] 商场现代化 2012(31)

[3] 刘 静 论我国进出口贸易对国内通货膨胀水平的影响 [J] 管理学家 2013(23)

猜你喜欢
流动性
美联储缩表、全球流动性与中国资产配置
废玻璃粉对水泥基材料流动性能的影响
美联储“顺潮”降息或将提升全球流动性
金融系统多维度流动性间溢出效应研究
——基于三元VAR-GARCH-BEEK模型的分析
关于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问题的研究
跨组织网络中的知识流动性与知识专属性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低钛高炉渣流动性和脱硫能力的试验研究
农村金融机构布局及其流动性解析
煤矸石水泥净浆流动性研究
组织成员流动性对组织学习中知识传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