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小丽
《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强调要“加强设计素养培养,改变传统‘模仿秀式教学模式,指导学生去设计与探究。”基于此,笔者对劳技课的课堂教学流程也做了一定的梳理。一般可以按以下的环节进行教学:创设氛围、激趣导入—自主探究、感受体验—合作交流、实践体验—展示评价、拓展延伸。从教学流程的表述中,我们不难看出“自主探究、感受体验、合作交流、实践体验”这些环节的开展都离不开学生的操作,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操作,可以说是培养学生设计素养最重要的环节,是整个课堂的灵魂。学生的劳动技术是否掌握,劳动的设计、探究能力能否获得体现,综合素养是否提升,都取决于一堂课的操作环节的设计。本文笔者以三年级《大象穿纸》一课为例,来谈谈劳技课“操作环节”的关键要素与实践思考。
一、关键要素
提高劳技课“操作环节”的有效性,教师必须抓住操作的关键要素,才能使操作环节更高效,更有生命力。那么,“操作环节”包含哪些关键要素呢?笔者从实施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呈现、学生动手操作以及操作评价方式这三个方面来谈谈怎样把握这些关键要素。
(一)关键要素一:重点难点呈现
以往劳技课中重点与难点部分,教师总会通过自己的语言讲解、亲自示范、视频呈现、课件显示等方式来帮助学生掌握操作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但是“OM”课型——OM即Odysseyof the Mind头脑奥林匹克竞赛的缩写,其宗旨是开发青少年的创造力,培养青少年的创造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OM课型是一种新型的创造力教学活动——教学不同于一般主题的劳技课,它需要学生带着积极的思维参与到整堂课中来。以《大象穿纸》课堂实录为例,教师演示操作环节时是这样设计的:
师:你们有什么办法能让大象从这张纸片中间穿过去吗?
生自由交流
师:我倒是有个办法可以让大象轻松地穿过去,大家想不想看?
教师打开投影开始演示:
第一步是对折,折齐就可以了。第二步,拿起剪刀由中折线往外剪,留一点边,这叫正剪。反过来,往外剪,留一点边,这叫反剪。正剪一刀,反剪一刀……
师:接下来我只要轻轻打开纸片,大象就可以从纸片中穿过去了!
教师打开纸片,故作惊奇:咦?大象怎么穿不进去呢?我知道这个方法肯定是可以的,是不是漏了一个步骤啊?你们有谁能帮老师想想办法呢?(教师向全班学生展示打开的纸圈)
生:自由交流办法(剪一刀)
教师指名回答。
教师协助,让学生上台演示操作。师带学生在投影下示范:把纸片重新还原成对折状,并与学生互动:剪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吗?学生回答,需留出最外围的两边,整个示范过程让学生看清楚。
连着剪一刀是《大象穿纸》一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这个环节的操作中,教师采用了师生互动演示的方法,一来以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二来通过学生的讲解、教师的示范,每个学生在投影下清楚地看清步骤,帮每个学生掌握了将纸片剪成纸圈的办法。如果是教师直接演示,对学生来说缺乏思维的投入。如果是让三年级的学生来剪,则有可能存在操作失败的风险,所以师生互动这样的演示方式很好地呈现了重点、难点,对学生而言印象深刻。同时后一环节“画线”中,教师也有意识地请学生上台在投影上演示画线的方法,清楚明了,让班级中的劳动技能比较弱的孩子也能掌握这一要领,效果不错。
(二)关键要素二:学生动手操作
一堂劳技课上,操作是必不可少的。操作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劳动技能的一个重要标志。而课堂上的操作一般由易到难,从简到繁,从最初的“小试牛刀”初步尝试,到中间环节的巩固操作,再到最后的创造性操作,都应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规律。所以在实施操作的过程中,教师一来要把握好这三个不同层次要求的目标定位,二来要控制好时间,把更多的操作留到第二环节的巩固操作和第三环节的创造性操作,如《大象穿纸》一课中,教师在第一环节让学生尝试操作时,要求学生在纸片上完成剪一个纸圈的任务,其目标定位是:一个成功的纸圈就行,无论大小。在此基础上,第二环节让学生巩固操作时,要求学生成功剪一个大纸圈,先小组推荐再全班演示,纸圈要让大象妈妈穿过去,其目标定位是:成功的大纸圈,秘诀是剪边要细。第三个环节是创造性操作环节,发挥小组团队智慧,再想想其他剪纸圈的方法,其目标定位是:小组尝试其他剪纸圈的办法,鼓励学生的创造。在此基础上,呈现小组合作的纸圈成果,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并将生活中布条、塑料纸、蛇皮袋类似以面成线的生活技能告诉孩子:生活中有许多奇迹等着我们去创造。这样的三个操作层面,既体现了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又体现了学生掌握劳动技能到创造力开发两个目标的衔接。
(三)关键要素三:操作评价方式
上课时间有限,课堂上教师关注的面也非常有限,不可能落到每个学生身上去进行一一指导。同时,学生的操作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操作成果也是不一样的,其操作的提升率也是不一样的。那么课堂上,教师怎样有效地对学生的操作进行评价呢?光靠教师的评价行吗?学生之间、小组之间能否进行相互评价呢?其相互评价的标准怎么来呢?就《大象穿纸》一课而言,可如下展开:
教学环节 学生行为 评价方式
第一环节:剪一个成功的纸圈,无论大小。只要圈不断、完整,就算成功 学生自己操作。剪纸圈成功后可以将纸圈套在手腕上、脑袋上 自我评价(剪成功的就将纸圈在手腕、脑袋上“展示”出来)
第二环节:剪一个大纸圈,让象妈妈能从中穿过去。秘诀是剪边要细,留边要短 学生自己操作。纸圈剪好后先在小组里进行比较,然后小组推荐最大的纸圈,代表本组进行全班穿象表演 小组评价(同一组内六个同学将自己的纸圈拿出来进行比较,小组推荐最大的纸圈进行演示)
第三环节:小组尝试其他剪纸圈的方法,鼓励学生发挥小组成员的智慧 学生小组讨论,一边思考一边尝试,看看能否有其他剪纸圈的办法。然后全班集中交流,小组派代表发言 教师评价(每个小组讲自己剪纸圈的方法,教师鼓励学生创造的同时,适时提出新的剪纸圈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