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小臻 郁明
教师的课堂即时评价,是指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方法、过程、效果等方面进行即兴点评。品德课堂,直指学生品行养成,教师尤要重视学生自身的即时评价,发挥其反馈、激励、调控和导向作用,指引学生正确的道德认知及良好的道德行为。
以下是一位教师执教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校园的铃声》的课堂片段:
(播放下课铃声后)
师:同学们,听到这个铃声,你们会做什么事呢?
学生1:我要出去玩一会儿。
师:还有吗?
学生2:我要去上个厕所。
师:是的,上厕所。
学生3:我要把下节课要上的东西放在桌上。
师:你真棒!还有吗?
学生4(因为看书姿势不够规范,看书时间过多,这位学生已经早早地戴了一副眼镜):我会在座位上看会儿书。
师:你真爱看书。
……
师:读完了《下课歌》,我们来看看这张图(出示图:一张桌子上,课本、文具乱七八糟地堆着)。图上画着什么?
学生5:图上画着一张桌子,桌子上乱七八糟。
师:“乱七八糟”,这个词说得真好。那是怎么个乱七八糟?
学生6:课本没放好,铅笔、橡皮也没放在文具盒里。
师:你看得很仔细。你们想跟这位小主人说些什么?
学生7:我会去把他的课桌收拾好,跟他说:“这次我帮你收拾,下次你可要自己放好了。”
师:哦。还有想说的吗?
……
通过上述案例,不难发现执教教师的课堂即时评价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问题一:缺乏目的性。分析教师的即时评价,会发现有的是重复学生的回答,有的是泛泛夸赞,有的是口头禅式的接话。这些即时评价没有聚焦,没有目的性。
问题二:缺乏学科味。案例中,“‘乱七八糟这个词说得真好”是基于语文低段看图说话的内容与标准在评价,没有站在品德学科角度来评价。
问题三:缺乏及时性。看学生7的回答,学生已经知道要在下课后先做课前准备再去玩了,这就是本堂课要达到的,更可贵的还有学生主动关心、帮助他人的意识,但教师并没有及时评价。
问题四:缺乏差异性。学生4是班里爱阅读的孩子,但因不够规范的看书姿势及过长的看书时间,已戴上眼镜,此时教师评价就应针对这个学生的学情,引导她下了课多让眼睛休息。
上述案例中出现的教师即时评价目的不明、学科味淡、不够及时、缺乏差异性的主要问题很是明显。观照品德课堂,这样的问题是具有普遍性,且常态化的,亟待解决。对症下药,教师可从以下几条策略中找到解决之路径。
策略一:紧扣学习目标,评价有的放矢
课时目标是一堂课的中心。教师要紧扣课时目标予以评价,拉近学生与课时目标的距离。其间,学生的回答肯定不全是直达课时目标的,此时的即时评价就不应只限于课时目标,要放眼于课程目标,着眼于当下这个学生的发展。
【案例】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日新月异的交通》教学片段
(组织全班交流课前调查:我国各地昔日的交通工具)
学生1:以前的余杭被称为江南水乡,所以那里的木舟、竹筏很盛行,水上运输非常便利,人们通过这些交通工具把蚕茧、粮食运出去。
师:你了解得还真多呀!能告诉我们,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1:有些是问爷爷奶奶的,有些是自己网上查的。
师:一般大家可能上网查阅比较多,你能利用身边的资源想到问长辈来了解,你很会收集呀!
学生2:在上海地区,以前有黄包车。我觉得用黄包车很环保,比现在的交通工具环保多了。
师:你不光收集到了上海以前的交通工具,还从“环保”这个角度比较了今昔交通工具,很有自己的见解。
此案例中,教师对学生1的评价是紧扣本课时的认知目标——“了解各地的交通工具”和能力目标——“培养收集资料及课前调查的能力”。对学生2的回答,教师则是从课程目标的角度肯定了学生关注社会发展的思想、独立思考的行为及透露出的环保意识。
策略二:体现品德特点,评价有学科味
品德学科有三维目标,其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居于首位,其次是“能力与方法”,再次才是“知识”,所以品德教师不能只限于从“知识”维度评价,而要重视从前两维目标上给予评价。评价时,教师的语言也要有浓浓的学科味,带上温度和温情,与学生感同身受,如此,对学生的帮助与指导亦是最有效的。
【案例】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发展中的城市》
师:请四人小组讨论,如果再给学校这样一块地,你最想规划的是什么?
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1:我想将这块土地分成三份,一个是建成一个小型游泳馆,第二个可以建慈善机构。
师:我对你的慈善机构很感兴趣,你能具体说说吗?
学生1:杭州有很多乞讨流浪人员,我们开个慈善机构就可以把人收留下来。
师:孩子,你真善良!你的想法在杭州已经实现了,杭州的西溪路有个救助站,就专门收留乞讨流浪人员。那你再说说第三块干什么用?
学生1:第三块我想建个图书馆,而且对外开放,让那些买不到书的儿童可以来借书。
(其他学生哄笑)
师:你们不用笑啊。学校的图书馆为什么不能开放呢?杭州市图书馆就有个规定——不管你是谁,只要你洗干净手就可以进去看书。那学校的图书馆完全也可以开放,知识只有开放才能发挥最大作用。
学生2:我们还可以建一个电影院。
师:真好!如果那个时候我还在这里当校长,有这样一块土地的话,我真想建一个电影院。挺好的,谢谢你!
学生1的第一次规划是“建慈善机构”,可以想见学生在规划时没有考虑到“学校”作为教育机构的作用,此时教师的即时评价先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上肯定表扬了学生的善良,再给予学生心理上的宽慰,并从“知识”维度上告诉了学生一定的社会常识。而面对学生1的第二次规划,在其他学生哄笑时,教师先关注的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由 “你们不用笑啊”马上调控了课堂氛围,又以一个反问句“学校的图书馆为什么不能开放呢?”肯定激励着学生1的想法,再举杭州图书馆的例子引导学生了解图书馆的真正作用。而这样的评价亦是一种无形的德育渗透。面对学生2的规划,教师的即时评价语言则显出平等尊重的意识,散出感同身受的真情,溢满浓浓的学科韵味。
策略三:敏锐捕捉时机,评价及时到位
即时评价,重在“即时”,趁热打铁,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品德课上常会出现一些生成性资源,此时教师更要敏锐抓住时机,及时到位地评价,或给予鼓励表扬,或相机引导点拨。
【案例】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快乐的春游》教学片段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春游时要准备拿些什么?前面一些学生发言提到要带吃的、喝的,带塑料纸等。)
学生1:老师,还要带一条裤子。
(很多学生露出不解与奇怪的表情。)
师:你的想法跟其他小朋友很不一样,为什么要带裤子呢?
学生1:老师,春游时万一小朋友玩得来不及上厕所,或者找不到上厕所,小便拉在裤子上,就要带一条裤子换一换。
(课堂上发出一阵阵笑声,学生1尴尬地低下了头。)
师:春游很开心,可能真会玩得来不及上厕所,或找不到厕所,你想得很周到呀,真是个细心的孩子。小朋友们觉得怎么样呢?
(不少学生点起了头。)
师:不过带一条裤子可能会比较麻烦,我们可以怎么做呢?大家来想想办法。
学生1:到了玩的地方先看路标找厕所。
学生2:还可以问公园里的管理员叔叔阿姨厕所在哪里。
学生3:小朋友们玩之前先上好厕所。
……
案例中,听到学生1的回答,教师没有因其与预设答案不沾边而置之不理或草草应对,而是以“你的想法跟其他小朋友很不一样,那为什么要带裤子”这样的评价追问原委。当学生1道出带裤子的原因时,天真的孩子们笑了,如何解除学生1的尴尬,调控当时的场面,此时教师的即时评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评价既及时到位地肯定、表扬了学生1的周到细致,引发了其他学生的认同,同时又通过抛出的新话题,激起学生深入思考。
策略四:尊重理解学生,实施差异性评价
每个学生间都有差异,他们的每一种行为、每一句语言的背后,都有其缘由,要让即时评价真正起效,教师需先了解学情,理解他们行为、言语背后的因素,本着服务于学生发展的态度去评价。评价时,教师不应用一个统一的尺度去衡量所有学生,要因人而异,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其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案例】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退一步海阔天空》教学片段
(学生就老师抛出的问题“对于宽容别人,你觉得自己最难做到的是什么?”讨论,这时有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学生1:老师,别人欺负了你,比如是有意打的,当然要打回来。不然他会觉得我好欺负,还会打我。我觉得有时“宽容别人”会起相反作用。
(学生1在班里,只要别人冒犯了他,他总会以各种形式“复仇”,用他的话说是不能吃亏。)
师:你是一个诚实,敢于说真话的人,真不错。那么,如果别人是不小心碰了你,你会怎么做?
学生1:我会问他怎么回事。不会立刻还回来。
师:很好。我相信你也会这么做的。这就体现出你的宽容。那你觉得假如别人打你,你打回来,别人再打回来……这样事情能解决吗?
(他想了想,摇摇头。)
师:这样事情不能解决,很有可能越来越糟。大家也来出出主意。
(大家开始各抒己见)
面对理解有错位的学生1,教师没有马上予以判断更正,而是在了解学情基础上,尊重学生,对学生1的真话予以肯定,这就打开了沟通之门,再一点点地引导,其间教师的即时评价起到了很好的疏通、开导功能。可能一节课无法改变学生的观念,但相信若学生长期沐浴在这种基于理解尊重的评价中,循循善诱下,对转变观念与行为会有些促进作用。
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每位品德教师需多反思自己常态的评价行为,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品德课堂的特有魅力,逐步提升课堂生活品质。
(浙江杭州市莫干山路小学教育集团 31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