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兰
【摘要】青少年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弱,面对“韩流”来袭,难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导致审美情趣的低俗,造成错误的成才观。同时,国学教育的不足也让外国文化的糟粕有机可乘。本文从“韩流”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国学教育的现状以及如何在青少年中有效推广国学教育几方面浅谈几点。
【关键词】青少年;韩流;国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韩流”一词最早由中国媒体提出,后被韩国媒体及学术界广泛使用,用以指代本国文化产业的输出。前不久一部《来自星星的你》把韩流演绎得更火爆。电视中的人物、食物、服饰、化妆品等受到多数青少年追捧,校园中“哈韩”现象正愈演愈烈。对“韩流”的热衷只是表层危机,由此引发的青少年审美情趣、人生观、价值观的世俗化和功利性才是深层危机。推广国学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成才观是我们必须直面的课题。
一、韩流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以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为本质特征的“韩流”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两方面:
(一)审美情趣的低俗化
“韩流”缺乏主流意识形态,追求形象化、商业利益化,“韩流”在韩国以外的活动,无论走到哪里,都带有浓厚的商业色彩:从活动现场随处可见的韩国企业的广告、标志,到韩星所穿赞助的品牌衣帽,处处体现的是韩国商业资本的价值,而这些所谓的明星无非是一个模特而已。北大教授孔庆东曾经用一句话概括了韩流的本质:“韩流跟韩国文化没有直接的关系,其实是地道的资产阶级消费文化而已”。受其影响,青少年在审美方式上追求浅显直接,在审美情感上,追求露骨的男女情爱和金钱关系,由此也带来了青少年行为处事、日常生活、社会交往等方面的世俗倾向。
(二)导致错误的成才观
青少年的思想最活跃,对社会潮流最敏感,但是他们的理性选择能力和是非辨别能力较弱,因而受“韩流”的消极影响也更大。他们不再追逐那些名扬天下的雄才大略、学家和政治领袖人物,转而崇拜那些有着俊俏脸庞的明星,如韩国的安在旭、金喜善等。他们越来越依赖于物质的满足,追求世俗的幸福,梦寐以求能“一夜成名”甚至“一夜暴富”。
二、国学教育的现状
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近几年,传统文化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据说一本《于丹〈庄子〉心得》印了百万册仍是卖到脱销。《百家讲坛》不但以极低的成本博得了极高的收视率,而且更使其赢得了“国学殿堂”的美誉。可见,国学的复兴已初具规模。从民间到官方,从中央到地方,从正规学校到私塾学堂,可谓全民参与,成绩喜人。但是也有令人忧心之处:诸多国学班、国学院,尤其是针对中小学生的国学教育,还依旧采用现代化的、西方的教学模式,国学班成了类似于英语培训、数学辅导一样的“国学知识补习班”,虽然“文献的学问”得到了重视和普及,但“德性的学问”却少有涉及,国学教育依旧任重而道远。
三、在青少年中推广国学教育
国学是传统文化的精髓,面对青少年成长中日益表现出的功利化、世俗化的现象,仅有批评是不够的,积极开发国学课程资源,循序渐进地推广国学教育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积极开发“国学”校本课程
学校应该成为国学教育的主阵地,然而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教材所涉及的国学内容着实很少,仅仅靠教师的补充是不够的,也是不系统的。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学校可以分学段开发国学校本课程:在小学阶段,开展国学启蒙教育和认知教育,比如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在初中阶段,学习《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朱子治家格言》《增广贤文》等,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在高中阶段,推荐学习《世说新语》《左传》《春秋》《古文观止》等,引导学生感悟国学之精神内涵,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
(二)鼓励、扶持民间“国学”教育
目前,民间“国学”教育呈现出自发的状态,如开办国学馆、书院和私塾等等。政府部门应该在资金上给予那些民间传播“国学”的先行者以一定的扶持和鼓励,教育部门应当从政策上扶持和鼓励,允许优秀的师资力量注入民间“国学”教育。
(三)教学中要赋予时代气息
在文言文学习中,可以结合时下流行语。比如“女汉子”翻译成“安能辨我是雄雌”;“富贾,可为吾友乎”翻译成“土豪,我们做朋友吧”;“吾与友皆愕然”翻译成“我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把古代圣贤的话用现代流行的语言翻译出来,既增加了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又能让他们对文言文加以活用,成为乐趣。身为语文教师,“把玩”文言文由来已久,所教的学生中,每年总有几个对写诗、写文言感兴趣。借鉴韩流的成功,教学中可以树立一些国学“偶像”,譬如莫言、于丹……,让青少年为中华文化而自豪。我曾在班里给同学们放过百家讲坛《于丹〈庄子〉心得》系列,学生听完后的一致感受是对于丹的钦佩不已,纷纷回家把百家讲坛其他的国学经典全看了一遍,这其实就是偶像的力量。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在青少年中推广国学教育、捍卫中国传统文化、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郭庆生,段建玲.国学知与行[M].甘肃文化出版
社,2010(03).
[2] 王磊.人文素质教育视点[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09).
[3] 雷泓霈.“国学教材”能否“唤醒”人格教育,新华网.
[4] 晋浩天.传统文化怎么教?教育部启动课程标准修订[R].光明日报.
(编辑:刘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