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语言与文化两者间的关系入手,分析阐释了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就如何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进行文化因素导入,导入哪些文化因素,在文化导入中应遵循怎样的原则及如何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等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
【关键词】对外汉语 词汇 文化导入
【课题项目】2010年贵州大学人文社科一般项目“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探析”(项目编号:GDYB2010006)。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16-02
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习者掌握地道的汉语普通话,并能准确得体地使用汉语进行交际。然而跨文化的差异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习者对汉语的认知和掌握。了解汉民族文化是第二语言学习者提高汉语综合能力的根本途径,因此,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构成了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部分。而不同民族的文化与其所使用的语言之间存在着极为重要的联系,不同的语言会不可避免地打上其文化意识形态的烙印,深入我国民族文化就必然要对其语言词汇作一番研究。
一、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原则
(一)循序渐进原则
文化导入与语言教学一样是有层次性的。从教学的对象要求来讲,学生的汉语知识也是分阶段分层次增长的,认知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而且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汉语教学,对文化知识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学的重点、方式、分量都会体现出一定的层级性,需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课型的教学要求合理安排。导入的文化内容应接近学生的语言水平,应适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交际需要,注意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循序渐进的、以螺旋上升的方式逐渐扩展其范围。
在初级阶段,由于学生刚接触汉语,兴奋点也着重放在语言学习上,而缺少相关的文化知识的学习热情。加上这一阶段,学生的语言表述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受母语文化的影响,在表达和运用上存在着许多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更多地传授普及性的文化知识或者是常识性的文化知识,也就是说初级阶段在教学中应把文化教学内容放在背景文化知识的介绍上。如介绍一些去商店买东西、打电话、就餐、去图书馆借书等交际性的文化背景,让留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的日常生活模式。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针对某一具体话题向学生提供相关的信息,要求学生把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及日常行为与自身文化进行比较,发现异同,掌握不同场合的语言行为,进而进行有效的交际。
中级阶段,由于留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和文化学习的基础,学生在思维方式上也逐渐趋于成熟,交际能力也有所提高,可进行一些专门性的文化知识教学。如结合课文导入一些中国的饮食文化、民俗风俗等相关知识,也可结合有关语言教学内容介绍思维文化、心态文化、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而且结合课文中出现的文化差异进行文化比较。
高级阶段,由于留学生已克服了语言交际障碍,在这一阶段文化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消除学生在同中国人接触时可能出现的跨文化交际障碍上。这就涉及到诸多方面:包括历史文化、政治文化、习俗文化、道德文化以及人们的情感、信仰、价值观等现象。
(二)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要求导入的文化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紧紧相关,与日常交际所涉及到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同时也考虑到学生今后所从事的职业性质等因素。学生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要自如地运用语言,那么文化内容的选择首要的是实用性。也就是说要选择那些学了以后马上能用得上的文化内容,而且是中国人常用的,最普通的,同时要告诉学生如何使用才是正确的、恰当的,反之就犯了中国人的大忌。例如称呼,由于各民族社会制度、风俗文化、伦理道德的不同,语言中称呼也存在着许多差异。西方人对长辈、上级可以直呼其名,以示亲密,而在中国则忌讳,因为中国文化规约中,长、幼、上、下,甚至親疏等不同关系及身份和称呼关系是很多而且严格的,不注意就会失礼。又如在汉语里“谦虚”是一种美德,在说话人赞扬自己的时候,听话人越是说自己不行就越能显示自己“谦虚”和礼貌。听话人一般会回答 “过奖了”、“不好意思”、“不足挂齿”、“哪里哪里”等。而在西方人眼里,当说话人赞美听话人的言行举止、装扮等时,听话人一般都说“谢谢”,暗含对方有眼力,有水准,也表示自己遵循会话中的“合作原则”。
(三)适度性原则
文化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不同时代及历史、地理环境中创造的,文化又反过来影响该地区的民族生活,为了避免或减少因文化差异在汉语交际中带来的问题,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导入应以为语言学习这一目的服务。首先要适应教学的需要,一般来说,初级水平的留学生,希望学好汉语并能熟练运用,在汉语交际中减少差错和障碍,所以教学中应以传授交际文化为主要的,介绍的内容应是比较浅显并易于接受的,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汉语水平,导入一些没有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交流能力。
二、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导入
(一)只有在中国才有的事物或情况
虽然在其它语言中没有语义文化均能与其对等的词,在教学中无法进行对应词语间比较式地讲解分析,但是教师仍然可以通过图片,影像等手段通过感观来进行直观地对比讲解。如《初级汉语课本》中的一课《逛琉璃厂》,学生对“琉璃”一词很不理解,不知道为什么要单以它作为课中的重点线索。这时教师可以拿出图片,或者通过 PPT 展示一下故宫的图片,凡尔赛宫的图片以及北京普通四合院的图片,三张图片并放后,一一提问同学图片里面二幅图片衬托出琉璃并不是普通人家可以使用的,在中国古代只有皇室子孙的宅邸才可以用琉璃瓦,而“琉璃”是中国二千多年前的古老人造材料,是中国五大名器之首,自古皇室专用。通过图片的直观展示与对比,学生对“琉璃”是什么样的有了深刻的印象,引起了他们对接下来的课文内容的兴趣,“琉璃”的文化内涵得以被理解接受,以它为词根的一系列派生词组,如“琉璃瓦”、“琉璃厂”等也很容易被学生形象化地理解接受。
(二)形式意义与其它语言词汇相同但是文化内涵不同的情况
这样的词是对比分析讲解的重点对象。针对这样的词汇一定要在课堂上进行汉外词汇对比,分析词汇隐含的语义,使学生了解汉语词汇代表的文化内涵。举例示之,在学生遇到“走狗”一词时,很不理解,欧美学生头脑中生成的概念是“running dog”,认为这个词是指一只在跑动的狗,当老师说这词的含义是帮助坏人做坏事的人时,他们会不解,这时教师应该适时地在课堂上针对汉语中的“狗”与西方人观念中的“dog”进行对比,帮助学生分析差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狗的地位远不如猫,仔细查一下词典,不难发现在汉语中与“狗”这一语素有关的词都为贬义词,诸如“走狗”、 “看门狗”、“狗腿子”、“狗仗人势”等。而恰恰相反,在西方欧美各国,狗被看作人类最好最忠心的朋友,并被视为家庭成员,含“dog”的词语都带有褒义,如“luck dog” 、“Every dog has its day”等等。同样在介绍“蝙蝠”、“龙”这样的词时,可先和学生分析在中国文化中这两个词都代表祥瑞、喜庆、尊贵。然而在欧美文化中“蝙蝠”(bat)和“龙”(dragon)一个是可怕吸食人血的永远躲在黑暗中的怪异生物,并被视为西方传说中贪婪恐怖的吸血鬼的代表;另一个则被看作是凶残、为祸人类的象征,永远是西方神话中英雄人物为民除害的对象。诸如此类词汇,如果在课堂上不把文化内涵交代清楚,那么必会造成外国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很大误解。
(三)汉语词汇中隐含的中华文化特征
在对西方国家的留学生讲“竹子”一词时,他们头脑中首先想到的是“bamboo”,很多学生也会联想到“panda”,这时在给予同学肯定时要向同学分析介绍出“竹子”的文化内涵。自古“竹”就是诗人吟咏的对象,它代表了志趣远大品性高尚,有气节的中国文人形象。同样在讲到“玉”一词时,并不能简单地介绍为一种珠宝,相较于英语中“jade”毫无任何文化伴随意义的一个词,在中国文化中,“玉”的纯朴无杂质的性质一直代表着人的秉性纯净,和人品贵重,以“玉”为词素的词语大多都富含褒义,如“温润如玉”、“金玉良缘”、“亭亭玉立”等。再如“鹤”一词在韩国文化中代表着优雅高贵;而在日本文化风俗中一直代表着神界仙人;但是在法语中由“鹤”的本义引伸出的词义都是由“鹤”这一动物的形体特点而派生的,如“起重机”、“升降机”、“吊车”。因此由于这样派生词的特点又反过来赋予法语中“鹤”一词愚蠢,蠢笨的含义。而上述三种“鹤”的文化内含,都与汉语文化中的寓意不同,在汉语中“鹤”蕴含着纯洁无暇,清高隐逸的文化内涵,同时在民俗文化中它也代表着高福长寿,如“松鹤延年”、“鹤发童颜”、“龟鹤遐寿”等词。
三、课堂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文化导入
(一)背景阐述法
有些语言现象发生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之下有特殊的含义。对于留学生来说,他们对于词语的表层意义理解并不难,真正感到困难的是对于隐含在语言表层之后的深层化蕴含的理解。如汉语中“红色”一词,理解起来并不困难,但是当出现“开门红”、“满堂红”、“红人”等词时,对于学生来说就感到理解起来很困难了。还是以“色”为例,除了告诉学生“红色”的表层意义,更多的是要解它的象征意义,它的文化内涵,还可就中西方对“红色”、“白色”这一文化差异进行比较。在汉文化中“红”跟太阳有关,太阳给世界万物带来温暖和生机,所以是吉祥的象征。“红”的含义可以讲解为:象征喜庆、吉祥,带“红”的词语大多是褒义词,如“红旗”、“开门红”、“红光满面”等。汉人婚庆大典一般都穿红色衣裳,表示喜气洋洋,大吉大利。而在西方人眼里,“红色”与赤字、亏欠等联系在一起,被赋予了贬义色彩。“白色”被西方人赋予纯洁、吉样之意,相反“白色”在汉语中常有不好的联想,呈贬义色彩,如“红白喜事”、“白色恐怖”、“青红皂白”等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必须结合有关语言教学内容中出现的文化内容进行文化背景阐述,从而使学生对汉语文化内涵加深认识。
(二)体验式文化习得法
体验式文化习得法是以体验式教学为基础教学模式,它主要强调学生学习目的与学习过程的自主性建构并强调习得环境对学习成果的重要影响。目前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上大多采用的是传统教学法与任务型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留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相较于任务型教学法,体验式文化习得法不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将授课与学习这一师生之间、学习情景之间的互动带出了课堂,使学生在真实生活情景下进行实践互动学习,这在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性方面又向前迈出了一步。
(三)让留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人在交际中的言语行为
课堂上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内容开展多种活动,内容包括问候、道别、称呼给予和接受等。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看录像、听录音或设计出的情景来体验中国人日常的言语行为,使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辨别和对照出文化的特征和差异,增强学生对汉语行为的敏感性,使学生不仅了解不同的场合中国人会说什么、做什么,而且要知道这些言语行为中的文化因素。如:在北京的公共汽车上,乘客买车票时常说“两个西单”,很显然“两个西单”是一种残缺的省略的语言形式。但在这个语境中,每个售票员都能理解说话人表达的意思:“我要买两张到西单的汽车票”,这就是语境的潜在语义问题。这种深层意义往往是由语境提供的,也是由思维习惯和言语行为决定的。
四、结论
就留学生而言,大多数的用词差错都来自于目的语和本民族语语汇的文化差异。所以在对外汉语词汇的教学中,不仅要学习词汇的用法、语言形式,而且还要学习词汇的隐含义,它将有助于我们从不同的侧面来观察认识世界。语言是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对外汉语的词汇教学也是如此。
参考文献:
[1]赵金铭.汉语与对外汉语研究文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崔永华.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研究[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李冬梅. 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国文化传播[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
[4]陆建佳.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J].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 2期.
作者简介:
刘薇(1981~),女,1981年生于贵阳,祖籍四川宜宾。苏州大学文学院2013级在读博士研究生,贵州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词汇学、近代汉语语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