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间七份档案看青海民众抗日的情怀

2015-08-27 00:39程起骏
群文天地 2015年5期
关键词:青海抗日

程起骏

纵观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抗日战争是事关民族存亡的一场最伟大的斗争。举国上下,地不分南北,人不分男女,同仇敌忾,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青海虽地处战略大后方,但青海的各族民众,与全国人民一道,加入了全民抗战的洪流,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做出了卓越贡献,彪炳史册。

本文则将藏于民间,史书未曾记录的七份有关抗日的档案,加以记录评价,从一个侧面将青海民众抗日的壮举,呈现给读者。从中您将感知到江河源头各族民众爱国爱家的心声;与敌决一死战的呼号呐喊:中国必胜,日寇必败的百倍信心。

一、《青海全省学生抗日义勇军誓师词》

誓师词的作者王守钧,字剑萍,汉族,青海西宁市人。时任国民党青海省党务特派员办事处训练干事。兼任省第一师范学校的历史课教员,时年23岁。解放后,任省政协文史委员,积极撰写多篇文史资料,而且在诗、书、画方面颇有造诣。是一位资深的爱国文化人,斯人已逝,浩气长存,其誓师词原稿由守钧先生的儿子王龙骧保存,誓词原文如下:

日寇掠夺成性,久祸中国。今又进攻我东北,蹂躏我同胞,扩大武力侵略,破坏国际和平。视其野心,直欲吞并中国,独霸亚洲,鞭笞全世界而后快!当此寇兵深入,国家危急之秋,非用武力不足以抗敌,非抗敌不足以救国,非救国不足以保家,大义所在,国人奋起。况我辈青年,救国之心尤切,抗日之志更决,是以自动为武,联合成军,不失文武并重之旨,可收兵学兼用之效。而最所重者,我辈自立军之日起,同心同德,共御外辱,一举一动,不求自私。故投笔非为封侯,实薄班超而不义;执戈必须救国,当效岳飞以自奋!且今日之中国,民乃觉醒之民,兵是敢战之兵,合兵民同体之力,战无不胜,结上下一心之诚,功无不奏。反观日本,穷兵黩武,国伤民病,而仍不知悔祸,竟挟兵以侵华,外强中干,好战必败,尤况彼处处树敌,失道寡助,虽欲不败,岂可得乎?明此情势,知狂寇之不足畏;坚决迎战,信胜利之终可取。然而沈变乍起,敌锋方张,倘不早日讨伐,将何以遏其势而惩其凶!如能及时动员,必足以振我武而利我战。青海虽曰边陲,实为重地,居江河之上游,当西北之要冲,千百年来,兵事辄见,人有果敢善战之称,功多御侮固圉之名。于今国难当头,危及全民,地不分远近,人不论男女,救亡图存,咸有其责;抗日保国,义当勇为,此我省青年学生之所以兴起而志愿联合成军者也。除电陈中枢申明斯旨外,用特集会,激励士气,爱国不敢后人,抗敌愿效前驱,逐彼倭奴,还我河山,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据守钧先生回忆录载,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消息传到古城西宁时。西宁的各校学生群情激奋,纷纷要求请缨杀敌,自发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抗日救亡活动。其中就有第一师范学校的学生和部分教职员工率先成立了一支抗日义勇队。很快全省47所学校先后成立了抗日义勇队和宣传队,共53个,约6000余人参加。10月28日成立了青海省学生抗日义勇军联合处。11月3日省垣各校学生抗日义勇军在小校场(今省政府大院)举行誓师大会。会前一日,“省党部”特派员方少云命王守钧撰写一份誓师词。王守钧秉烛命笔,鸡鸣而词成。经方少云和“省府”秘书长黎丹审定,认为可用。誓师大会开得热烈、隆重。上万名学生抗日义勇军和各族民众,在导读员的带领下同声宣读誓词,声如雷动,气冲九霄。

这份誓词旗帜鲜明,意气昂扬,很有宣传性和鼓动性,字里行间,充满着爱国的激情,体现了中华各民族千古一脉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义力量。充分显示了青海各民族抗日救国的坚强决心。因此,这份誓词可视为青海各族人们决心抗日救国的一道檄文。

二、从马彪的一封私札中看其人的军事才干和抗日理念

原信经标点、校对后录之如下:

明哲厅长勋鉴:久不见碧梧翠竹之英姿,每于月白风清,辙深神往耳。今岁玉防起衅,藏首侵扰以来,延战数月。我方抱以和平,持之稳静,以仁爱斯诚为宗旨,始终未加武力。此纯以同胞之亲爱,决不以敌仇相待。间存有因,主目和平。又值国难方殷,总有尚武精神,(应)对复耻,何忍操戈同室?而该逆得寸进尺,愈延日织(炽),侵芒(漭)站(占)谦,逼困结古。肆行杀戮,蛮横劫掠。无姑(辜)良民,阴(隐)忍痛苦,接援官兵,屈指念程。赖我防军,坚持到底。藏逆集中数千,我以健郎百计,竟能以少克多,以寡胜众。已于九月七日挽回失地,救民水火。海南得奠,玉防盘安。虽胜于前线官兵,实赖我公之福荫耳。刻间,康藏和议业经告成,依限息战,双方撤兵。惟青藏问题。藏方之却让大办(代本),致函邓指挥,内言藏方与青海作战以来,损失太众(重)。俘虏官兵均须优待,并且再无加兵进攻,均由邓指挥负责从中调停;(藏军)以(已)面请示达赖,三王(千布)择定地点,双方可派代表,以便(谈)判和议等语。弟即相机办理,特此函报。袛请崇安。

弟马彪(私章)敬启十月二十八日。

马彪,马步芳的族叔,是青海马氏集团中的重要成员,是出之青海的抗日名将,因此,在青海各民族中都颇有声望。之前的史料中,对马彪的抗日战功论及颇多,但对其人的思想及政治理念鲜有触及。刘平先生收藏马彪任青海南部边区警备司令部第一旅旅长时,写给财政厅长马敏斋的私信一封。内容反映了1931年12月西藏地方政府中的一些人,在英帝国主义的策动下,乘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之机,挑起分裂祖国的“青藏战事”。战场在玉树。

身为玉树驻军司令的马彪,临危不惧,勇于担当,沉着应战,指挥有方,以数百骑兵,抗击十倍于己的藏军。大小数十战,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在玉树藏族民间武装的大力支持下,终于全线击溃了西藏分裂主义者的武装挑衅,还青海南部十数年的和平。在马彪的私信中,不但简要明晰地表述了战事的整个过程,而且也在不经意中,流露出了马彪将军的军事才干和抗日理念。

马彪的信中写道,玉树战事起,“我方抱以和平,持之稳静,至何忍操戈同室”。这段说的是,当时侵入玉树的藏军有六千余人,装备有英国人提供的大炮和轻重机枪,气势汹汹。马彪一面急电省府,一面派出秘书王家楣和玉树25族头人代表,前往藏军营中谈判,表示一切问题都可谈判解决,不要诉诸武力。遭到藏军前敌指挥坎群达哇的蛮横拒绝,并随之发动全面进攻。马彪被迫迎战。战事的进展大出分裂主义者们的预想,前线藏军全线溃退,损失惨重。达赖喇嘛不得不亲自致信马彪,请求停战。马彪原本就认为青藏一家,国难当头,不应同室操戈,将尚武精神用于对日复耻。因此,在收到达赖求和信时,立即命令部队全线停火,准其藏军撤退。

从马彪寥寥四百余字的信中,可以看到马彪的军事才干和他的抗日为先的政治理念。其国难当头,以和为贵,心存国耻,共同对敌的爱国襟怀,跃然纸上。从文意揣摩,私人信件,并无刻意造作之必要。因此,马彪的政治理念,可视为当时青海军政界相当一部分爱国军政人员的思想倾向。马彪将军有如此的心胸、胆识和才干,是他在1938年被遴选为统帅青海骑兵师的师长,率八千河湟健儿,东征抗日的原因。顺便说一句,此信经已故的著名藏学家吴均先生阅后说,他与马彪曾在玉树共过事。知马彪少时候读过私塾,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此信为马彪亲出,非秘书代笔。吴先生还说,马彪遇事沉着冷静,善于把握战机,并能冒矢石,冲锋在先,深得士兵拥戴。他的这种军事素质在日后的抗日战场上,有了新的发挥,遂成为青海籍的抗日名将。

三、七十多年前的一份抗日传单

这份传单油印在白报纸上,无抬头、落款、标点、年月,用繁体字,现以简化字标点评注。

我热心热血的同志同胞们:

总理说:“如果日本要动手,便天天可以亡国”。现在日本帝国主义者已经积极准备亡我中国了。我们快要(做)各种积极的抵抗,并宣誓:

1、永远不买日货!(海参也是仇货,勿谓恶小而为之)

2、永远不卖东西给日本!

3、对日本要存报仇雪耻的决心!

4、永远要团结,精神一致与日本绝交!

接以此连索(锁)(传单),须诚心履行上项誓言,宣誓在二十四小时内,照抄三十六份,寄于自己熟悉的各同志。同志如不履行上项宣誓及抄写者,家破人亡,子孙断绝。现广州市北大街张襄龙因未抄寄,妻子暴亡;又长寿西街张天禄亦未抄寄,房倒屋塌。抄者由善而福,不抄者由祸而灾!此连索(锁)由各位同志寄与吴铁城、寄与李云祥、寄与吴稚辉、寄与冯玉祥、寄与杨幸田、寄与唐元恭、寄与曾锦泽、寄与何兰生、寄与梁若谷、寄与梁建中、寄与张和三、寄与赵登禹、寄与王昆山、寄与王守衡、寄与杨全声、寄与邓宝珊、寄与马勋臣、寄与马敏斋、寄与马杰。

首先要说的是这份传单制作于1931年至1935年之间,因为传单倒数第三人马勋臣即当时青海的执政者马麟。他在这个时间段内任青海省主席。故这传单至少有70多岁高龄了。传单发之广州市。

其次,这份传单产生的历史背景应是1931年“九 ·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已占领东北,并将侵略

矛头直指华北,全国各地抗日运动风起云涌。但国民党内,在抗日问题上,左右摇摆,举棋不定,有违全民抗战的心愿。因此,这份传单就将手握军政大权,能够影响国家命运的人作为重点宣传对象。传单受寄的22位,均为国民党大佬。冯玉祥、赵登禹、卫立煌等为抗日名将;邓宝珊乃陇上名人,时任西安绥靖公署驻甘肃行署主任,是一贯主张联共抗日的爱国人士,解放后曾任甘肃省长。马麟为马麒集团二号人物,1921年任甘边宁海镇守使参谋长,1930年任甘肃保安司令,1931年任青海省政府主席,与邓宝珊有金兰之交;马敏斋本名马肇业,为马氏集团的骨干成员。早年任宁海军机关枪营营长,是掌管马氏重型装备的司令,马麟任内为财政厅长;最后一位马杰,已故的绽福寿先生(马氏骑五军独立团少将团长)曾对我提及过,马杰字名叫马登云,以字行。青海民和县人,是一位年轻有为的回族青年。曾任湟源县税务局长,在任期间,他发现湟源赋税过重,便上书马步芳,要求减税,敢为民请命,难能可贵。抗战爆发,他辞官投考国民党庐山军官团学习。后任团长、旅长,率部抗战,身先士卒,多次负伤,屡立战功、后在著名的长沙战役中遭日军伏击而阵亡。

其三,传单内容比较简单,方式也较原始。如用连锁方式传递传单,并说广州市民张某等因未抄送传单而遭祸患,此说虽带有迷信色彩。但制作和传递者的抗日态度十分坚决,爱国仇敌的情怀跃然纸上。大声疾呼全国民众团结一致,积极抗战。体现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时代特征和民众心态。

其四,传单传递人称马麟、马肇业之字,而不称呼本名。按当时的称谓习惯,说明此人是一位与马麟等关系密切的穆斯林,其身份不在马麟之下或辈数高于马麟,至少是同辈。马杰,则是发信人的小字辈,故直呼其名。马杰是否就是马登云有待再加考评。

笔者认为这份70多年前的抗日传单,很有历史人文价值和地方特色,存世孤品,故记之。

四、从马祥臣私札看青海穆斯林参加抗战运动的情况

民间档案收藏家刘平藏有马祥臣大阿訇的私札一份,虽只有一百余字,但也反映了青海穆斯林各民族参与抗日救国的一个侧面,现将原件点注如下:

敬启者,敝人此次奉命西来,宣传救国工作,辱承教胞欢迎,且蒙殷勤招待,至工作顺利进行,与公与私两两感激。由此,可见教胞等爱国之热忱,超乎寻常,最后之胜利良可信也。至敝人于闰七月初四由青启程,于十六日安抵京市。沿途均甚顺利,请勿远念。关于今后工作,正在计划中,兹以无他奉报,故将擘牒作谢,籍表寸衷。

此致

马祥臣先生台鉴:愚萧毓清谨启

写信人萧毓清,本名萧德珍(1984——1943)。回族,天津人,时任陕西省西安市洒金桥西寺教长。是陕西省伊赫瓦尼派创始人,著名宗教人士刘遇真的得意门生,也是刘遇真的女婿。是一位精通阿文、汉文两家学问的大阿訇。他是我国著名阿訇王静斋的姨表兄弟。与西北及京津地区的著名阿訇达浦生、哈德成、马松亭等关系密切,志同道合。萧毓清虔诚教门,精研伊斯兰学说,硕果累累,著述甚丰。重要著作有:《醒迷要录》《箴德珍阿訇宣言》等。萧毓清品学兼优,人脉甚旺,爱国爱教,在西北穆斯林各民族中很有影响力。因此,抗战爆发后,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国民精神总动员会,萧毓清阿訇受邀为委员之一。

青海是穆斯林民族较为集中生息之地。由于青海政治、地理、人文的特殊性,信仰伊斯兰的各民族在抗日救国运动中,做出了重要贡献。抗战爆发时,主政青海的马步芳(回族)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命,组建青海骑兵第一师,共8000余人,开赴抗日前线。这支由汉、回、藏、蒙、土、东乡、撒拉等民族组成的抗日队伍中,信仰伊斯兰的民族占较大比例;师长马彪(回族),营团以上军官穆斯林占到40%。由于穆斯林的官兵多蓄胡须,彪悍威武,形象显明,所以日冠称马彪师为“马回子军”。骑一师驰骋抗日疆场,奋勇杀敌,在陕豫战区,屡摧强敌,杀出了河湟健儿的威风,名震大河上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曾多次传令嘉奖。

大后方的青海穆斯林民众积极参与了青海人民抗敌后援会、国民精神总动员会青海分会、抗日义勇军、抗日童子军等救亡组织。

有鉴于此,南京国民政府认识到西北地区的穆斯林各民族中,蕴藏着抗日救国的巨大能量,需要进一步挖掘和组织动员,特派遣萧毓清先生赴青海,就是开展此项工作的一个方面。

萧毓清在青期间,广泛接触了穆斯林抗日团体、党政军及穆斯林各界人士,便有了“青海教胞爱国之热忱超乎寻常”的认知,从而更加坚定了“最后的胜利良可信也”的信念。这封信是他回南京后,写给青海穆斯林的领军人物、时任东关清真大寺教长马祥臣先生的致谢信。

马祥臣(1885——1950),本名马禄,字祥臣,原籍甘肃河州。

信中将“祥”字抹去,是因为此件的保存者在“文化大革命中”既不愿将这份文件销毁,又怕为此而遭到牵连,因此就来了个“留名减字法”。一旦红卫兵找上门来,可打个马虎眼。

马祥臣出身西北回民望族。其父为清末甘肃提督马安良的堂弟,其母为民国时期青海省政府主席马麒之妹,与马步芳、马步青为姑表兄弟。马祥臣少而聪颖,勤奋好学,大器早成,18岁时即成阿文大学“穿衣挂幛”(对研读伊斯兰教及波斯文原著经典达到规定水平,并能担任其他清真寺主讲一职的阿訇举行的仪式)。

1931年被聘为西宁市路林巷清真寺开学阿訇。1932年,马祥臣被聘为西宁市东关清真大寺教长,并连任15年。在任期间,为发扬伊斯兰教义,培养人才,殚精竭虑;倡导伊斯兰经堂教育和学术研究,培养了不少伊赫瓦尼派的人才,门徒遍及甘青,远及上海、武汉、陕西、四川、河南等地;他大力提倡穆斯林各民族努力学习汉文,加强民族间的人文交流;他生活简朴,不准清真寺向教民摊派财务;他力主各民族、各教派团结和睦,曾主持和化解多起民族间、教派间的纠纷;他心底宽厚,以善待人。他曾利用自己的身份,力劝马步芳宽容被俘红军战士,并解救多名被俘红军返回故乡。他的宗教修养和道德操守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是青海伊斯兰教界众望所归的领军人物。萧毓清到青海,自然要拜访马祥臣先生。可惜二人交往之事,只留此雪泥鸿爪,吉光片羽。还望知其详的同仁,着笔以补其不足。

青海解放,马祥臣积极主动地加入了迎接解放军的队伍。并被选为解放后第一任东关清真大寺的教长,为解放大军和军管会落实民族宗教政策,做出了成绩。1950年12月在教长任上归真,终年65岁。

参考文献:《西宁东关清真大寺志》

五、抗战时期湟源民众捐飞机的公函一份

原文繁体字、无标点、现用简化字,标点如下:

局长台鉴:

顷奉湟源县政府转奉青海省飞机捐款收管委员会函,送自由捐款册三十本。除由本会召集各界分散劝捐外,兹检送捐册一本。素稔局长眷怀国事,力挽危亡,谅能劝导僚属,慨捐囊金。洵多多益善,俾源源以接济。庶集腋成裘。众志成城。则失地不难收复,日奴不难驱逐耳。专肃敬请公安。

湟源县飞机捐款收管委员会启

中国民国二十二年五月二十日

此函蕴含有如下的文史信息:一、文中的民国22年是公元1933年。正是1931“九·一八”事变和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的中间时段。日本已占据华北大片土地,即将发动侵华全面战争。当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提出的抗日口号颇多,“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是其中之一。捐款买飞机打日本,得到了全国民众的积极响应。青海也不例外,青海省和各农业县都相继成立飞机捐款收管委员会。二、从函件反映的内容看,至少在湟源一县,收管会积极开展了工作。在给湟源粮茶局局长李耀庭的文中,首先客气地称局长是一位“眷怀国事,力挽危亡”的人士。李耀庭是一位爱国爱家乡的巨商,河湟地区颇有影响的传奇人物。捐款先找他是找对了人。然后提出要求,请他劝导下属捐款,多多益善,集腋成裘,众志成城,为抗日作贡献,功莫大焉。文笔简约流畅,书法精美,颇有说服力,可视为一件抗日宣传材料。信笺、信封专用,看来这个收管会并非临时凑合做样子,而是一个正经规矩的捐款机构,其效果也算不错。在函件的信封左上角注明“七月十八日捐洋1000元交赵县长有收条”。可见粮茶局有了积极的响应。其三,收管会除向各单位致函求捐外,还做了“由本会召集各界分散劝捐”的工作。

笔者的岳父董永信先生是位老湟源人,原住丹噶尔龙王庙。生前,饭后茶余,翁婿常好叙谈古今。有次喧及日本飞机轰炸西宁之事,无意中,他提及了湟源捐飞机款的往事。说他二十岁时,在湟源“福兴源”中当伙计娃,掌柜子待人不错。那年的阴历四月八,掌柜给每一个伙计娃一大白洋(即一块银币),说第二天是四月八踏青赛马会,叫他们好好“散”一下(即吃喝一顿)。谁知四月八日一大早,掌柜子却叫上全体伙计娃、账房先生去隍庙开捐款买飞机大会,看来掌柜子发“散”钱是特意安排的。他们到隍庙时,大庙里已站满了人,戏台上挂着“国”旗,廊房中贴着标语,湟源县的头面人物都来了。宣布开会后,首先由赵文宗县长讲话,说有了飞机就能打败日本人。其后是党部的官员等都讲了话,说得大同小异,接着是青海湟源义勇军演节目,然后就由湟源首富李耀庭带头捐款2000元大洋,满场人发出了惊奇赞叹的呼喊声。他还即席说了几句话:“国家国家,家离不开国,没有了国,那还有家!日本人要拆我们的庄廓,铲我们的炕,我们不管还等啥……。”李耀庭讲得很实在,大家拍得巴掌比给赵县长的还响。接下来是湟源各大字号的马鹤庭、车虎臣、马哈三等回汉富商捐款,数量也不小;还有清真寺的阿訇、北极山的道长都一一捐了款。四乡农会代表捐的多是粮食、炒面;日月藏族五庄捐了青油、褐子、羊皮等。景况十分热烈,捐下了很多财物。

那天,我岳父的当家三爸也正好进了丹噶尔城。他上年借了沈馍馍铺掌柜的钱,今日专从董家脑赶来还账,见隍庙里满是人,就挤进去看热闹,正好撞见了我岳父,便问这是干啥?我岳父说是捐款打日本。他一脸惊慌地问,这日本在果洛还是在红帽儿(玉树)?为啥又要打藏民?他的话惹得周围的人都笑了起来。岳父说,这也怪不得他,三爸家在脑山,一年难得进一次城,他又不识字,自然不知道日本是啥东西。前几年马麒、马麟打果洛、玉树,给湟源人派得款和捐多如牛毛,还强征了几百伕儿,把湟源人整的惊了营,一听捐款就吓得底襟儿颤。

岳父的三爸听了父母官们的讲话,又见人人踊跃捐款,便问岳父捐了多少?岳父说就捐掌柜子发的那一大白洋。三爸说他也要捐点钱。岳父说,你好不容易凑够了还账钱,那钱来得容易吗?这次捐款是自愿,不是硬摊,你就算了吧。三爸说,那不成,这日本人也太可恶。李老爷(李耀庭)不是说了么,日本人蹲在我们头上拉屎撒尿,也太欺负人了,不知道便罢,知道了也要表表我们庄稼人的心。我就拿出二十个铜元,没多有少,瓜子不饱也是人的个心,只是太少,拿不出手,你一烦手儿交上去个。他执意要捐,岳父也只好同意了。三爸晚上到岳父家吃饭时说,我给沈掌柜说到了,利钱少了二十大铜元,秋后一定还上。但沈掌柜一听是捐了款,便说既然那二十大铜元抗了日,我俩的账就算两清了。岳父说,那沈掌柜是“笔杆子里睡觉的人——细人儿”。遇到抗日也大方起来了。

这是二十多年前喧的一次板,笔者推算了一下,此事正好发生在1933年。但当时没细问,也没在意,如今只能写个大概,作为这份文书档案的佐证。青海曾成立过飞机捐款收管委员会的事,史书不载,文史不记,故记之。

(注:这两份文书档案现存民间档案收藏家刘平先生处)

六、马秉忠将军的一封信及有关史料

马秉忠,回族,出生于青海西宁北川二十里铺一个军人之家。青海骑兵师第三旅少将旅长。1939年4月20日,在河南淮阳与日军作战时,壮烈牺牲,是青海部队在抗战中英勇牺牲的将级职第一人。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蒋介石命青海省政府主席马步芳派出骑兵一个师参加抗战。在全国人民奋起抗日,救亡图存的大背景下,马步芳组建了中央陆军骑兵第一师,下辖三个旅。师长马彪。马元海、马禄、马秉忠分任第一、二、三旅旅长。全师共8000余人,由汉、回、藏、蒙、撒拉、东乡、保安等各民族组成。同年中秋节,省垣各族民众在西宁大校场为骑一师举行了隆重的欢送大会。全师将士慷慨激昂,精神振奋,充分体现了青海各民族团结一致,抗战救国的英勇气概。

骑一师进入陕西后,隶属第八战区和西安行营指挥。奉命围剿并全歼受日本浪人和间谍操纵的数千名白莲教匪徒,保证了西荆战略公路的畅通无阻,并派出部分骑兵北渡黄河,不断袭击运城日军,多有战果,有力地牵制了日军对潼关方向的压力。为此,西安行营多次传令嘉奖骑一师。

1939年骑一师奉命入豫,驻守河防,抗击日军的不断进攻。在驻守河防期间马秉忠旅布防扶沟县尹郭、白马庙一线。马秉忠将军亲临前沿阵地,组织各级指战员认真备战,鼓励战士奋勇杀敌,精忠报国。谁知竟发生了意想不到之事,他属下3团1营1连排长马元林,本是哥老会成员,他在日伪的策动下,发动叛变,拉走了数十名士兵,并杀死1营马营长,携械渡过黄河投敌。不久马元林充当日伪前导,引日军一个中队及伪军千余,偷渡黄河,攻占马秉忠防区七八个村寨。并扬言皇军将西进,夺取洛阳。整个河防受到很大震动,情况紧急,马彪即电告洛阳求援。第一战区长官部立即派庞炳勋部两个师增援。但庞部摄于日军威势,竟在二百里之外,徘徊不前,只做壁上观。马彪不得不做出决断,要靠本师力量夺回失地。他利用对敌不利的恶劣气候,出动两旅兵力,由马秉忠将军任前敌指挥,向日伪阵地发动猛烈的突然攻击。马秉忠身先士卒,冲锋在前,经过激烈的战斗,收复了失地,并生擒叛徒马元林,当场杀头示众。继而一鼓作气,追杀残敌。溃退的数百名日伪仓皇乘船东渡,因气候严寒,黄河冰凌堆积渡船难行,加之逆风阻前,结果一半敌伪被歼,一半跳河做了黄河“冰鱼”,无一生还。这次漂亮的反击堪称完胜,稳定了防区的民心。该防区的各县百姓无不欢欣鼓舞,箪食壶浆,犒军慰问,并给马彪师长赠送“万民伞”一把,以示对青海抗日将士的崇敬。

从此,马彪师声名传遍大河上下,日本鬼子但闻“马胡子军”,便心生畏怯。1939年,马彪师进入河南项城,任务是防御淮阳之敌。淮阳是苏鲁豫皖日军重要据点之一,日军有重兵防守,并不断调集各兵种,多次攻击马彪防区,战斗十分残酷。马彪部承受着巨大压力。为了稳定军心,马步芳曾多次函电马彪,令其,“勿负重望,痛下决心,奋勇苦斗”{1}。要马彪沉着应战,指挥所部,常以“小骑群”的游击战,不断渡河袭击淮阳日军。在时机成熟时,马彪命马秉忠全旅人马过河,进驻宝塔、孔庄一带。进而围困了淮阳城,并攻占淮阳西关。日军见情势危急,忙从开封调来一百辆大卡车的援兵,约2000余人,与淮阳日军配合,以步、炮、坦克多兵种,向马秉忠阵地发起全线猛攻。战斗十分惨烈,冲锋和反冲锋交替不断,白刃战血肉横飞,阵地几失几得。在西岸坐镇的马彪师长,即时命一旅旅长马元海率部渡河增援。穷凶极恶的日军便施放毒气,然我河湟健儿,誓死不退,浴血奋战。马秉忠将军挥刀向前,高呼口号,指挥部队勇猛冲锋,突遭日军机枪射击,胸中数弹,英勇牺牲。增援的马元海旅长也身负重伤。但他已遣部分骑兵迂回敌后,发起猛烈侧击,日军腹背受敌,终于溃退。此战,总计消灭日伪1000余人,其中有支队司令铃木大佐以下军官20余人,俘虏敌官兵40余人,送交战区指挥部。我军伤亡2000余人。

河南淮阳地区的父老乡亲,党政要员在水寨为马秉忠旅长与同时牺牲的李国勋营长(湟源人,汉族)、赵连长及所有战死官兵,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马彪将军亲自致追悼词。马秉忠是马彪的爱将,马秉忠的父亲与马彪是挚交。老将军以无比痛惜的心情,慷慨陈词,说“恨不得马踏倭鬼,给我已死先烈雪仇,与后辈争光。”说到动情处,老将军声泪俱下,泣不成声。全体与会人员无不动容,群情激昂,“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如山呼海啸。充分体现了河湟健儿,誓与日寇决一死战的英雄气魄。

当地政府在马秉忠、李营长、赵连长墓前立碑,以示永久纪念。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第一战区长官部及青海省政府都发来了悼念唁电。马秉忠将军的壮烈爱国情怀,极大地鼓舞了青海骑兵师全体将士的抗日决心。在以后的战斗中,屡挫强敌。在一次战役中,骑一师打死日本骑兵500余人,缴获战马数十匹。在此后的战斗中,日本抽调精锐部队,配备坦克、大炮,全面进攻宝塔一带阵地。骑八师誓死苦战,使日军付出了惨重代价,但我方伤亡也很大,有百余名战士背水而战,弹尽援绝,视死如归,全体投黄河自溺,以身殉国。日军恼羞成怒,竟将拴在树桩上的200余匹战马,用机枪扫射致毙,惨不忍睹。

马秉忠将军的事迹,因岁月沧桑,记述缺失,在《青海通史》中只有半页记述:在马有光先生所著《青海骑兵师抗日记略》一文中,也只记有一些片段。其余有关史料上无迹可寻。就连马秉忠将军的一张照片,也无处寻得。今有马秉忠与兄马秉魁写给马敏斋先生的感谢信一封,正好发生在马秉忠淮阳杀敌的期间,现以简体字标点如下:

敏斋厅长钧鉴:

窃秉魁等自愧不学,赖先父抚养教育,以至于成人。方冀天假之年,以报罔极之德,熟料先父因不孝等生计戎马奔走,未得一日安闲,以致因劳成疾,医药弗效,延至夏四月十四日,昊天不悯,溘然长逝。不孝等奉侍在侧,亲视含殓。丧日辱蒙惠锡鞔幛,感谢靡极。尚祈训词,时锡籍资遵循。专此鸣谢,敬请钧安。

制(侄)马秉魁

马秉忠

谨素六.二

这份致谢函,写于1939年农历6月2日,是由马秉忠亲自执笔或由文书代笔,已无从考。信写给时任青海省财政厅长马敏斋。他是马氏集团三朝元老,为人亲和,深沉干练。1936年经考试合格被国民政府任命为绅士。童年与马麟同赴麦加朝觐,回国后专务工商,生意远至津京、武汉、上海等地,很有成就。解放后,任东关清真大寺董事会董事长,被选为青海省政协委员,爱国爱教,成绩斐然,是青海省知名的回族爱国人士。终年95岁,其生平入《中国回族大辞典》。他与马秉忠之父交往甚密,故亲临马秉忠父亲的丧礼,并送挽幛财物。马秉忠兄弟以伯父相称。

据已故的绽福寿先生讲,马秉忠父亲亡故时间是1939年农历四月麦苗已齐之时。马秉忠正在河南抗日前线与日军苦战,突接家父病危的电报,马彪以战事吃紧,命其“为国夺情”。但马秉忠是位孝子,经再三请求,准其十天丧假。马秉忠只赶上了父亲的入殓礼。丧事过后的第二天就起程返回前线,来去没超过十天的假期。他说马秉忠待人坦诚忠厚,不善言辞,作战勇敢,在军界中很有声望,牺牲时大概只有29岁。

此函与马秉忠将军抗日的事迹虽无直接联系,但毕竟是这位抗日烈士留在人间的唯一实物。因此,笔者钩沉着笔,一是为了纪念这位为国捐躯的先烈;二是为引起文史同仁的关注,多方搜集资料。以期有一篇介绍马秉忠将军的专文问世,以彰显青海各族人民为抗战做出的贡献。

七、蒋介石给青海阿訇满拉军训班的慰勉电文

1945年初,世界反法西斯和日本军国主义的形势是,在太平洋战场日军节节败退,但在作为亚洲主战场的中国战区,日寇的军事力量仍然十分强大,各战场战事仍十分激烈。为了夺取最后胜利,国民政府向全国再次发出总动员令。

1945年4月间,青海当局为了响应号召,在全省举办壮丁训练的同时,将青海及甘肃河西地区清真寺的阿訇、满拉,集中到西宁乐家湾,举办阿文员生训练班,一律命调参加军训。共计有西宁东关清真大寺及全省各县清真寺阿文员生四千余人,集中进行了三个月的军事训练和抗战知识教育,于七月初毕业。毕业典礼由马步芳主持,并由他亲自宣读了蒋介石发来的慰勉训词。电文曰:

特急。西宁青海省政府主席马。阿文教员训练班毕业,特致贺词,希代宣读。据张部长报告,该省阿訇四千人,经马主席分两期集训,施以两个月军事训练等语。以为吾国民训练之创举,聆听之余,至为欣慰。伊斯兰教系自强自励,精诚与严肃之教义,如启迪挥光,则大有助于现代化国家之建设。诸君身为宣扬教义,启智民智之教师,如国防重地与建国根据地之青海,责任为重大。此二个月之训练期间,当已深切了解军事教育之所在,使其整齐……与伊斯兰教教义互相阐明,笃实忠诚,以修已重人,效忠党国事业,前途未可限量,其共勉之。蒋中正印铣治秘印。

期后,青海省政府将此电文,请我省著名书法家李德渊,书写成匾文,共制作百余面匾额,分发青海各大清真寺悬挂,以资宣传。

这份电文分两层意思,第一,充分肯定了这次教职人员训侍的政治意义为“国民训练的创举”,有助于国防重地和建国根据地青海的现代化建设;期望此次训练将伊斯兰教义与“效忠党国事业”密切联系在一起。此时,抗日战争胜利在即,训练虽为抗战而设,但蒋的电文只字不提抗战救国,而特别强调“效忠党国事业”,其用心之深,可窥一斑也。

(注:电文由文史学者魏明章先生提供)

注释:

{1}原文参见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第367页,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

参考文献:

[1]马有光著.青海骑兵师抗日记略[J].青海文史资料集萃·军事卷,青海省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编,2001年1月.

[2]西宁东关清真大寺志[M].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年12月.

猜你喜欢
青海抗日
抗日小英雄杨杨
全民阅读擦亮“书香青海”品牌
抗日胜地 多彩阳湾
青海行
国家公园省 大美青海情
陈道明不拍“抗日神剧”
大美青海
“丹青献礼”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青海解放70周年美术展
图解:如何把学习教育贯穿全过程?青海这样做!
东北抗日义勇军与东北抗日联军